夏日的北京,心灵的甘泉 --记北京”第十二届甘泉校长夏令营”的学习经历

一、活动的因缘与机遇

今年六月,杨田林老师问我,有个到北京公益分享的机会,你有没有意愿参与,看过行事历后,我答应了,虽然答应的当时,我还不是完全清楚活动的性质及我要负责的任务,但总觉得应该会是一个有别于以往的经验(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杨老师提及会有此次到北京的机缘,关键的人物是北京的蔡亮华教授,蔡教授是国学文化资深教授,也是北京多家知名学府的教授和客座教授、博导,并且拥有二十多年大中型知名中国企业的高管和运营经验,是中国少数将科学与心理学、国学智慧与禅学文化相结合的学者,与杨老师结识于台湾的灵鹫山。到北京前,我所能查到與瞭解的訊息就只有這樣。

到了北京,在营队报到前一晚抵达夏令营所在地的酒店,才进一步知道主办单位是”北京崇德中和文化发展中心”,也才了解已是第12届的”甘泉”校长夏令营之历史与宗旨。五天的营队,让人觉得收获丰硕,不虚此行。回台虽已将近5个月,还是觉得应该好好地为文记录这段的成长与学习。

夏日的北京,心灵的甘泉 --记北京”第十二届甘泉校长夏令营”的学习经历_第1张图片

二、丰硕的学习与成长

這次的校長夏令營,因是自费且义务的演讲,所以除”分享者”的角色外,我也抱持着”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其中,过程中杨田林老师的那一句杨士比亚曰:”学习有四参:参观,参加,参与,参悟”,一直在我脑海中。的确,就算无法做到”参悟”,至少也要”参与”其中,才不枉此行。

此次丰硕的学习与成长,具体体现在”智、身、心、灵、群”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不同及新鲜的体验与经历。

1.  ”—知识的增长

夏令营课程的灵魂人物当然非蔡亮华教授莫属,蔡教授的国学及文化造诣深,对于东方思想及其与教育的连结,有个人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从蔡教授的分享中,我看到了“通﹑博﹑贯﹑穿﹑开”五个层面,此五个层面增长了我的知识,这是”智慧”的成长。“通”指的是”融通古今”,蔡教授善于拆解中文字,并用古今之观点加以解析,从中阐述其融通古今思想的见解;”博”指的是”广博各家”,蔡教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广博地概览各家要义,并汇整其个人之观点;”贯”是指”连贯天人”,蔡教授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重视天地人、身心灵、精气神的一体连贯性;”穿”就是”穿越寰宇”,亦即其所分享的精神能穿越天下及宇宙,其思想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开”指的是”开创新局”,蔡教授从宏观的多元文化角度解析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为教育开创新局。此等“通﹑博﹑贯﹑穿﹑开”之功力,著实令人折服。

2.”—身体的锻炼

除了知识的增长,此次校长夏令营,最特别的是”禅”的融入。五天的营队,每天都坐在瑜珈垫上,每天早上进行”坐禅”及”站禅”,中午进行”睡禅”中,课程中也教导”行禅”。”禅”的亲身体验与践行,这是我行前未曾设想到的。老实说,五天课程全程坐在瑜珈垫,其实对身体的负担颇大,尽管我们善用了饭店的浴巾及靠垫,但几天下来,背和腰有点吃不消。进一步了解,这是此夏令营的传统,蔡教授的理念是从身体的磨难开始,最后进阶到忘记身体的外在束缚,全神关注于课堂所学的精神及心灵层面。这境界不容易达成,但总得一试,蔡教授用心良苦。

”坐禅”及”站禅”则是另外两项锻鍊身体及意志的好方法。每天早晨将近一小时的”丛林禅法”(包括坐禅及站禅),我和杨老师全勤参与。第一天因为”头脑不熟悉”,再加上”身体不习惯”,站的很累也坐的很酸,做完竟然满身汗,但说得奇妙,做完丛林禅后,心灵却是澄清而宁静的,身体的疲累感也很快地消除。第二天、第三天…身体经过锻鍊,逐渐习惯且适应,让我可以更关注于心灵的放松。

3.  ”—心理的滋润

夏令营每天一早上课之前,工作夥伴会带领齐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一天的课程开启丰富的学习开关。五天的课程,除了蔡亮华教授的分享外,还有大陆及台湾实务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分享、台湾灵鹫山师父来自佛学的生命及教育分享,以及杨田林老师每晚透过活动来复习整天学习的精彩分享。我在这些分享中,看见了生命与教育的对话,感动于他们对教育的奉献与付出,他们的精神丰富且滋润了我的心灵。

4. ”—灵性的初启

前面提过,五天的夏令营还要进行禅修活动,这是我在来之前不知道也没有预想到的。五天的“站禅”、“坐禅”及“睡禅”,我和杨老师每天都准时参加。经过五天的禅修,有种灵性被初次开启的感受。我的“睡禅”的初体验,中午时分,会场窗帘紧闭,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平躺在瑜珈垫上,伴著蔡教授的引导语进行睡禅。30分钟左右的睡禅,当下意识是清晰的,但身体却感觉有获得休息的奇妙感受。最特别的经验来自于第二次的睡禅,就在半梦半醒之际,我眼中原本全黑的画面,好像感觉有个美丽的风景图像(感觉是个绿草如茵、蓝天白云的美丽境地)正从一个小小的圆点逐渐展开,但不到一秒的时间,当我想”定神”一”看”,画面突然又回到全黑,后来不管我如何再”用力”及”用心”的想进入那个美丽画面,眼中还是一片黑。我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也无法确定当下的我是清醒状态?梦境?还是潜意识状态?我只能说,是一次难得的经验。因此,回台后,我马上托在大陆的弟弟帮我买蔡老师的禅悦音箱,试着看能不能再有相同的感受,能不能再一窥那个美丽的境地。(目前试了几次,还没有成功)

5.  ”—人际的交流

短短五天的夏令营课程,我们肯定无法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至少能努力于”人我一起”的状态。我所说的”人我一起”,就是与身边的夥伴一起成长。”人间”就是人与人之间,在人间要过得喜乐幸福,关键就在珍视每一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与此次的校长夏令营,让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校长,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学习到许多教育的精神与实践的智慧。透过人际的交流完整了我的成长与学习。

夏日的北京,心灵的甘泉 --记北京”第十二届甘泉校长夏令营”的学习经历_第2张图片

三﹑真实的观察与记录

杨田林曾写过两篇关于教师及学生在课堂中应开启的CPU之文章,分别是” 优质老师脑袋的四颗CPU”(专心演讲教学﹑观察学员反应﹑启动搜寻系统﹑调整教材教法),以及” 优质学生脑袋的四颗CPU”(专心听课记录﹑响应融入课程﹑倾听察言观色﹑反思回扣应用),在此次的夏令营,我多半都是扮演”学生”的角色,因此我学习开启学生的四颗CPU,但另一方面,因为我自己也从事师资培育工作,所以我提醒自己可以试着从老师的角色来作观察讲者的教学。在夏令营课程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四颗CPU为主,辅以观察老师们如何演讲教学﹑如何回应学生﹑如何善用底蕴﹑如何适时调整,要同时开启八颗CPU,很累,但收获与学习却也很多。

五天的课程加上八颗CPU的运作,我将我的观察与纪录汇整为以下四点,这是我深处其中最真实的体悟与感受。

1. 为教育而聚集

五天(其实还包括前一天的准备,应该是六天)的观察,我发现不论是来参加的校长及教师学员,或者来自大陆及台湾的讲者,或是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志工,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工同目标就是”教育”,每个人都是为了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从讲者的无私分享及学员的专注学习,可以看出大家为”教育”奉献与付出的心意是一致且热烈的。

2.  为生命而服务

“教育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同时”教育也是人影响人,生命影响生命的伟大工作”。这五天,将近百位的教育工作者,用生命在对话,让我看见教育工作者愿意为下一代的生命努力奉献服务的热忱。我也相信这样的热忱会延续到每个人的教育工作岗位,鼓舞著每个人继续为生命服务。

3.  为付出而感动

老实说,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夏令营,因为其中有烧脑的国学课程(天人合一的启发)、有考验心智的禅学活动(站禅与坐禅)、有发人省思的教育现场(讲者精彩的分享),有磨练毅力的学习环境(全程盘坐的课程);但我也必须老实说,五天的观察与参与,我深刻地感受到有一部份的学员,是那么认真的付出与努力于课程之中,这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教育工作伙伴,他们或许不善于冠冕堂皇的话语,不善于夸大浮华的用词,但他们的分享却是最真实且由衷的。

4.  为成长而喜悦

所有的工作做久了,难免会有”没电”的时候,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或许由于大环境使然,或许由于小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教育热忱,在一段时间之后,总会有需要”再充电”的时候,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充电宝”,在自己的教育电量不足时,能为自己充电。对我来说,此次能到北京来和这群校长及教育工作者一起学习与成长,内心因为”充饱电”而感到喜悦。

夏日的北京,心灵的甘泉 --记北京”第十二届甘泉校长夏令营”的学习经历_第3张图片

四﹑衷心的建议与期盼

除了上述的正向观察与纪录,为了让这个营队更好,我想提出一些衷心的建议与期盼,这是我给自己,也是给这次参与的校长及老师伙伴们的真诚反馈。

1.  先反求己,再要求于人

据我所知,参与“甘泉夏令营”,学员是免缴费的,食宿及课程皆由主办单位及蔡亮华老师的学生”亮华同学会”所赞助,这真是佛心来著。我前面提过,大部分的学员都是认真的参与与付出,但我也必须真实的说,部分学员到课的状况并不是很好。除了课堂的到课率之外,每天清晨的站禅及坐禅,我和杨老师全程参与,但我们也发现参与的人数每天逐渐减少。这样的状况,其实,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可惜,蹉跎了自己的时间与主办单位的用心。身为教育工作者,当我们要求学生要专心投入时,或许我们应”先反求诸己,再要求于人”。不过,我还是必须强调,这种情形是少数人。

2. 落地所学,扎根所获

五天的课程中,不管是蔡教授的课程,还是其他校长及法师的分享,好几次我都有巴不得立即回到教育岗位加以实际运用的冲动。夏令营至今这五个月来,或许当初的冲动减缓了,但取而代之的,会是更深层的思考如何”落地所学、扎根所获”,也就是说,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夏令营所学所获,适当地”转化”到我的教育场域之中,而不枉费讲者的用心分享及我不远千里而来的付出。

3. 善用连结,共享成果

除了课堂的学习,夏令营中另一个让我觉得收获很多的部分,就是认识一群”好伙伴”。回台五个月,不时地在微信的群组中,看到伙伴们分享各自的学习与体会,这也是支持我不管再忙也要将这篇心得完成的最大动力。我们或许短时间内无法达到蔡亮华教授所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我们或许可以从“找到伙伴”开始,先做到“人我一起”(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彼此共同学习与成长。

五﹑自我的反思与检讨

参加这次的校长夏令营,有学习有收获,但我也要自我反思自己可以改进及再精进之处,因为”检讨是进步的开始”。

首先,正如本文最前面所言,营队开始前,我对营队的性质其实是不熟悉的,这也影响了我的课前准备及对听众的了解与掌握度,包括大家想听的会不会与我想讲的之间有所落差,以及两岸用语的差异等,都是我没办法事先掌握,或者我之前所忽略的。不过,这样的经验对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督促自己未来更进步的动力,感谢一切的发生,一切的发生都有其意义与价值。

再者,在这次分享之后,我运用我再台湾演讲时的作法,就是”心得换简报”,也就是说希望听众能给我反馈,彼此双赢。但此次分享后,未能引起较多的回应,或许是我的分享没有引发共鸣,也或许是当下伙伴们想要的简报内容,已用手机自行拍摄。无论如何,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提醒,也激励我思考未来如何加以调整与改善。

六﹑写在心得的最后

回台后,有同事知道我这次的北京行,问我:”你为什么愿意自掏腰包参与这样的活动?花费那么多时间与金钱,值得吗?”我的回答始终就是:”值不值得,现在判断并不准确,真正的价值或许会显现在未来的某个时机”。对于个人的学习与成长,我一向抱持著”储备冰山下的底蕴”之心态,就像明代朱升给朱元璋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选择”厚积薄发”。

最后,我用三句话(三个层次)来总结我这次特别的”学禅”体验,并为自己未来在禅学上的体悟,先立下一个努力的标准与方向。

第一个层次是:Doing 我行禪

回台后,我请在大陆工作的弟弟为我买到蔡教授的禅修音箱,里面有蔡教授带领坐禅、站禅、睡禅…的音频。随著音频努力的禅修,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层次,就是”做”与”行”。

第二个层次是:knowing我知禪

我希望自己在”行禅”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进入”后设”(meta-)的阶段,知道自己正在打禅,更进一步能体悟自己”为何”要禅修,逐渐体悟自己与禅修的关系与连结。

第三个层次是being我即禪

第三的境界是最难达成的,我也不确定是否有这样的境界,但我还是认为应该是有的,那就是”我即禅,禅即我”,也就是”人与禅合一”的境界。

不要问我到达第二个层次及第三个层次是怎样的状态,因为我还在努力能做到第一个层次,一切都在努力中!

夏日的北京,心灵的甘泉 --记北京”第十二届甘泉校长夏令营”的学习经历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日的北京,心灵的甘泉 --记北京”第十二届甘泉校长夏令营”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