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1张图片


█ ▌Joy说

我们通常会做一些时间管理,要求自己要快,更快。

但是这篇文章说“也许精细、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并不符合生命真正的形态。”

它提供了另一种思路给我们。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切换不同的时间视角,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

还蛮值得看看的。

作者:李小墨

来源:深夜书桌(shenyeshuzhuo)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2张图片虽然经常刷知乎,但我个人习惯直接浏览回答,很少注意答题者。要是有人问我知乎大V,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这次也是先知道《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后知道作者采铜,专门跑到他知乎主页去看了一下,哇,他一共获得了552547个zan同,128855个感谢。

书中很多观点都很有洞察力,即使是我原本也持有的观点,他知识之扎实,思考之深刻,视角之独特,仍然让我觉得自己的认知被刷新了。

1. 一味追求效率,是一种狭隘的时间观


效率!效率!效率!这个社会的每个毛孔都在呼喊效率。

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个人都想知道怎样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时间管理一跃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它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控自己的工作效率,一切看起来都好极了。

深夜书桌推送至今,阅读量最高的文章就是《人人都想成为安迪,不如从跟她学习时间管理开始》。时间管理的意义我已经想的很明白,可是在践行时间管理的时候却困难重重。

不说别的,侯世达定律就是迈不过的坎。著名的侯世达定律认为,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在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当计划无法完成时,我陷入更大的焦虑当中。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3张图片

《精进》提出时间管理中制定时间计划的方法不可靠,我就开始反思,也许精细、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并不符合生命真正的形态。采铜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在不同的情境中切换不同的时间视角,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

他认为,生活有快有慢才好,不要一味和时间竞赛。有些事求快求效率,如例行公事、工作中琐碎的小事务、家务等体力劳动、执行性任务。有些事求慢,如自我反思,欣赏艺术品,思考重大决策等。

而比快慢更重要的维度是:时间使用的深浅。深度使用时间即非常专注的时候,人会进入心流状态,全勤投入、心无旁骛,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时间的流逝。这个时候时间效率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我在做四件事的时候会进入心流状态,阅读、写作、练字和大扫除。大扫除对很多人来说,是需要快速完成的琐事,对我来说是个能让我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每周一次大扫除,放一个喜欢的节目,最开始是《东吴相对论》,停播之后是《蒋勋细说红楼梦》,听完后换《罗辑思维》。一边仔仔细细的整理收纳、擦洗清洁,一边跟着节目进行深度思考,不赶时间也不刻意放慢,任由自己脑袋里转过千百个念头。

我一直以为理想的时间管理,就是尽可能高效利用时间,现在才发现一味求快,是一种狭隘的时间观。

2.理想不能高高挂起,

远期目标也必须具体起来


《精进》提出未来有远近,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是近期未来,未来的几年则是远期未来。

相对应的人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于远期未来,人们常常考虑的是这件事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思考而缺乏细节,常因为较少考虑具体的实现路径,而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期未来,更多的在具体情境思考问题,想的更多是怎么去做,容易急功近利、避难就易。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4张图片

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远期目标高高挂起。我每年都会制定年计划,但目光所及从未越过一年的时间跨度。理想理想,好像是很远以后的事,但是真的有那么远吗?就没有可以立即实施的行动吗?

以过来人的身份举个例子,假设一个高中孩子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可能在他的视角里,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但其实不过就是四五年以后的事。如果他把这当成遥不可及的理想,听任命运的安排,而从未想过到底怎样才能成为记者,他实现理想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可能性很大,最终和理想失之交臂的可能性更大。

但如果他开始考虑具体的路径,他填报志愿时就会目标明确的报考新闻专业,去哪个学校呢?他通过搜集资料可能就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的新闻专业是国内最好的,那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考上这些学校中的一所。

等他进入大学,除了专业课学习,他会把本专业相关的经典书籍尽可能地通读一遍,他更会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市级媒体、省级媒体、全国级媒体历练一遍,报社、电视台、新闻门户网、新闻类公众号全部尝试一通,积累丰富的新闻作品,成了一个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准新闻人。等到毕业找工作,他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媒体,成为一个职业记者。

如果当初我看得见这些,我现在的人生应该是另外一个模样。

“志当存高远”,对未来至少要有一个五年规划,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只看得到鼻子底下发生的事。但立志之后不能高高挂起,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去做”上,特别是放在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使远期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起来。

3.一个成熟的人行事不受环境左右,
他的标准来自自己的内心


《精进》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个成熟的人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的左右。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5张图片

他举了考入二三流学校学生的例子: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活在一个低标准下。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如果心中有了更高的标准,他甚至可以选择“炒掉”自己的学校、专业,打破旧环境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新环境。比如选择网络上高水平的课程,不选择本校水平稀烂的课程。选择国内国外的优秀教材,不选择国内某些拼凑而成的注水教材。

《精进》的作者采铜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名校且高学历。我突然意识到,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的差异不是平台和资源,而是内心的标准。

所谓名校思维、名校气质,就是他们的标准来自自己的内心,对他们来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你看,北大毕业生即使养猪也养到公司上市。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6张图片

考入一个不好不坏的学校,我曾经因为非名校而自卑、而迷茫、而痛苦,但其实根本就是自己限制自己,但当时却困在其中不自知。

自甘平庸,其实是一种眼界和视野的平庸。如果大学重来一次,我一定换一种学法。

大学再也不能重来,但现在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晚。无论进入什么环境,对自己的标准高一点再高一点,行事有自己的章法,工作有自己的标准。别人老油条,你不能受影响而跟着混日子,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可以把事情完成到什么程度,知道如何最大程度地让自己成长。

4. 不要因为看不到选择,就以为自己没选择


《精进》把人的选择分为,可见选项和可能选项。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可能选项是为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采铜指出,我们通常只在两三个可见选择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关系。

是啊,多少次陷入困境,都以为自己没出路了,撑过去之后才发现原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不过是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可见选项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请自信地面对人生,面对情感也好,面对职业也好,永远相信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好的选择。不要因为看不到选择,就以为自己没选择。


5.不要老想我已经是谁,多想想我还能是谁


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什么都不是,所以每个人都是学习心态,想学这个想学哪个,想向这个人学习想向那个人学习。但是当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掌握了一些能力,甚至在自己的岗位已经开始如鱼得水的时候呢?

已有的经验、已掌握的能力、已获得的身份和地位、已经取得的成就都会成为我们头脑里的框架,限定了我们的思考。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7张图片

人生短暂,世界却十分精彩,按照固有轨道一条路走到黑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世界变得越来越快,思维僵化、能力固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老想着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而忘了问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不要只想着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忘了问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

守着已有的那点可怜巴巴的东西,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敢重新出发。这个我不会,那个我不擅长,为什么不能去学呢?现在会的所有东西不都是曾经学来的吗?扩展自己的能力,探索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永远当一个学习者。

6. 不要被小事消耗,立即马上把它处理掉


《精进》狠狠地提醒了我一件事:小事拖延,对我们的消耗同样是可怕的。

我觉得自己还算一个知轻重缓急的一个人,很少因为拖延耽误重要的事,但是在小事上却是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比如东西收放不方便,想买个带滑轮的缝隙置物架,明明上淘宝几分钟就可以搞定,每天玩手机好几个小时却偏偏一拖再拖,忍受了好几个星期的不方便。再比如洗碗,明明十来分钟就可以洗完,却葛优瘫好几个小时不肯动,甚至由此引发和合租室友的矛盾。

一直以为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往后拖拖而已,又不会招致什么了不得损失。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8张图片

现在才知道自己有多蠢。小事拖延,造成待完成事项堆积。待完成事项一多,需要同时应对的事情很多,管理的复杂程度就上升,记忆负担、情绪负担、人际负担也对应着增加。这些心理成本的增加是隐性的,但却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那些重要的事,完成的过程可能很复杂、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一时半会儿处理不掉,很长时间处于待完成状态,可能是无法避免的。那些只要一小会儿功夫就能处理掉的小事,拖延半点好处也没有,图一时清闲,但随之而来的心理成本只会让我们更累。况且精力被小事消耗,怎么能集中精力完成那些重要的事呢。

自律才能带来自由。需要的生活用品马上买!收回来的干衣服马上叠!到达的快递马上取!脏碗马上刷!电费马上交……不要被小事消耗,立即马上把它处理掉!


7.掌握了多少知识,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


求知分为信息、知识和技能三个层次。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砺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但技能才是重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重点的路和桥。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不管我们想学或者正在学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想办法,让它不止是一种静态的,安安静静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8. 不要等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
因为你永远都不可能完全准备好


《精进》介绍了一种当前互联网创业很流行的方法:精益创业。

它有别于传统产品的生产流程: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完成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而是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先做出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产品,用反复实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然后通过迭代优化进化出最好的产品。

传统生产流程的问题是:产品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只能游离于市场之外闭门造车。要知道市场是动态演进的,即使你的计划在此刻完美无缺,也不能保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仍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9张图片

精益创业的思想对个人发展同样有启发。你不用完全准备好了再上场,可以边上场边调整和学习,即使一开始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会很快。

而我此前,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拿“广积粮,缓称王”来安慰自己,迟迟没有下场。拿做公众号来说,早在2014年底就有做公众号的想法,却总觉得自己阅读量还不够,文章还不够老成,公众号运营也没接触过,需要的积累还很多,结果一直拖到今年5月才开了个人公众号,现在后悔莫及。

想到了就去行动吧,在尝试中进化,在试错中成长。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未顾及的问题,能力的短板,未搜集全的信息,难道要一直准备下去吗?

9. 没有输出的优秀都是耍流氓


精益创业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不那么完美的产品”。

对个人来说,他的最小化产品是什么呢?

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产品不是创制者所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是能被他人使用和检验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所以我看《精进》的过程不是一个产品,我做《精进》的抄录笔记也不是产品,我脑袋里形成很多观点也不是产品,我写出的这篇基于反思的读后文章才是一个产品。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10张图片

这个最小化产品的概念对我启发很大。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成公司来经营,才华输出为产品才有价值。这些小产品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你的才华搭载在这些载体上传播出去。你可以慢慢将这个最小产品优化为更复杂的产品,比如采铜从知乎答题到写书,你也可以从影评到影评专栏,从单幅漫画到多格漫画到漫画集,从单篇文章到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号。

没有输出的优秀都是耍流氓。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11张图片

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简书原创作者,现在在一家可以把老板做成表情包的逗比自媒体公司。我我我,看完一本书,就给你们写篇原创干货读书笔记粗来,保证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12张图片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_第1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