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华新Jenna Cook 寻亲想到的

今天早上,我一直在读夏华斯(Jenna Cook)写的寻亲经过,她于1992年在武汉被遗弃,后来被美国母亲收养,20年后返回武汉寻找亲生父母。女孩寻亲报道 和寻亲的经历 读来十分让人感慨。

作为曾经的弃婴,她提到了美国每年有从中国领养来的孩子自杀,“虽然我们有了新的家庭,但是我们失去了原本的文化、语言和国籍。因为在这些白人社区里很少有其他种族的人,我们中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到种族歧视。” 不止这些,她在见那些可能是她亲生父母的时候问了个问题,“如果我没有那么爱哭,如果我长得更好看,你们会留下我吗?”,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她其实在问,我被抛弃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这,通常是有被遗弃感的孩子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他们会常常怀疑自己”不够好”,再遇到成长过程中的歧视、不适应这样的问题,有可能让他们怀有很深很长久的心理创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很有影响。

这是作为被领养者的不幸,很遗憾,Jenna提到,在寻亲过程中几乎被记者等第三方忽略了。

这些忽略让她感觉到她的“故事”更被关注,而她作为个人得到的关注没有“美国”,“耶鲁”,那么多。还有一些她被问到的问题,都反映了中美两国巨大的差异,有些是经济上的,但更多是文化上、习俗上、观念上的。

除此之外,Jenna还还原了一些历史片段,比如当年的弃婴很多见,甚至有的都没有登记,这反映了整个社会当时“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行事风格吧。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我听说过奶奶曾经遗弃过一个孩子,时间大约是解放前,因为孩子多,负担重,于是送给一位没孩子的远亲。后来那孩子十多岁了,我的姑妈几位兄弟姐妹去见他,当时家庭状况已经好了,想把他认回来。那位我的叔叔说,当年父母如此绝情,他养父母待他很好,他不会回来的。后来他们搬家了,不知所踪。

到这儿,我想起来文章里很多中国人的看法,似乎养子女成长大后,养父母和生父母是零和博弈的两方。这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夏华新Jenna Cook 寻亲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