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人生》不应该是未来

整个短片只有7分6秒,除了自然发出的声音,没有任何人的语言。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自始至终面无表情。接着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面无表情,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流。这,简直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中的一枚棋子,仅此而已。

想起罗辑思维中罗胖经常提到,现代社会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协作,这也是人类能够从大自然的进化中脱颖而出,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的根本原因。而到了今天,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向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方向走。我每次听到这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在看这部短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社会分工细到如片中展示的那样的时候,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真的还能叫做人生吗?!

社会分工这个命名方式本身,就是机械客观不带人性的。出现的结果会有可能比短片中更糟糕呢:比如片中的很多“岗位”都是可以被真正的工具取代的。而片中的那个像天神一样出场的男主角,根本就可以不用存在。他,只不过就是一块门垫。

当然,在英语中门垫对应的词语叫“doormat”,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出气筒,受气包”。

故事的表达方式,巧妙至极,将深刻但又无法反驳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获得上百项国际大奖了。

同时让我想到的是《北京折叠》和《西部世界》这两部作品。

《北京折叠》在刚出来的时候,就有很多朋友说,那哪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写实现实主义。文章中将北京这个大都市根据不同人的社会价值分在了3个空间,社会价值越大的人拥有的资源就越丰富充足,相应的,能力和社会贡献越小的人资源越少。这里的资源,除了社会物质资源,更包括了我们一直都认为是世间最公平的时间!

《西部世界》描述的是一个人类为了获得更多刺激,而建立的机器人乐园里面发生的故事,根据目前的情节发展推测,这些机器人会朝着自我意识觉醒的方向发展。所以,你看连机器人都是有自我意识的。

再结合那本让赫拉利声名大振的《人类简史》,更加觉得这个世界不应该单单是由科技和效益来衡量的。资本本身固然有其流动性,而且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会让它发展,但是,那样的未来,未必是你我想要的。

我想,这也是《奇异博士》这样的作品会出现,并且在国际上能够引起共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当科技已经让这个世界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妨,听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毕竟,我们想要的不是“雇佣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雇佣人生》不应该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