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是张作霖一手提拔起来的,善于利用白俄匪军是其显著特点。
十月革命后,沙俄军队和白俄分子潮水般涌入中国东北地区,张作霖不顾苏联的再三警告与抗议,把大批白俄官兵收编到自己的奉系军队中。张宗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宗昌在山东战败,逃回奉天。其后带兵平息吉林叛军取胜,被张作霖委任为第三混成旅旅长,但手下兵员缺少。
恰在此时,从苏联逃出的大批沙俄溃兵涌入中国,给张宗昌带来了大量兵源。
当时,白俄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的军队和西伯利亚白卫军被苏联红军打败,1万多名白俄军沿着中俄边境来到绥芬河附近。不久,张宗昌在海参崴结识的米罗夫带着自称是“帝俄国务总理”的谢米罗夫到绥芬河,想求见东北大帅张作霖。张作霖全权委托张宗昌与之会见。
该“帝俄国务总理”向张宗昌请求说:
这些白俄军队,因为转战很久,艰苦备尝,军中上下普遍存在着厌战情绪,又无粮无饷,精疲力竭,而又回国不得,因此多欲放下武器,希望中国予以收容。此外,也希望帮助解决一部分经费,本人可以武器抵偿。
张宗昌有张作霖全权委托及“相机处理”的指示,于是拿出筹集的部分款项交给“帝俄国务总理”作经费,而换来的是大批的枪支弹药及高级通讯器材。然后又把愿意接收改编的500余名白俄溃兵,暂时编成一支白俄部队,由聂卡耶夫担任部队长。以后这支部队发展壮大,成为奉军第65白俄独立师。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由于白俄部队作风剽悍,勇猛善战,作为奉军先锋所向无敌,使张宗昌连战连捷。张宗昌的部队发展到10万之众,在马厂一带整编时晋升为军长。他把白俄部队扩大编为先遣第一梯队,任命聂卡耶夫为司令。他以白俄梯团为先锋,一路顺风,由东北一直打到山东和江南。
苏联代表与张作霖的代表在奉天签署《奉苏协议》后,仍然继续谴责张作霖收编白俄军的行为。
对于苏联的指责,张作霖及部下置之不理,但为安抚苏联,他们耍了个外交手腕,即把奉军队伍中所有白俄官兵都改成了奉天人,而且还轰轰烈烈地搞了个“入籍军”仪式。张作霖任命张宗昌为“入籍军”司令,任命米罗夫为“入籍军”帮办司令。
奉军的“入籍军”部队主要由第65独立师、铁甲队、独立工兵团、骑兵团、骑兵卫队及飞机队组成。
陆军第65独立师是规模最大的在华白俄队伍,1925年成立,共约2000人。
奉军的“入籍军”的其他部队由相互独立的部队组成,有涅恰耶夫指挥的第105步兵团,切可夫指挥的特别队及科斯特罗夫指挥的装甲车队。其中装甲车队是“赫赫有名,战功卓著”。
1925年秋,张宗昌在与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作战时,参战的白俄铁甲车队几乎全军覆灭。
张宗昌并不甘心铁甲车队的失败,他于1926年初又花大价钱让白俄技术人员设计出了战斗性能更为精良的四列铁甲战车。
除去白俄铁甲车队外,为配合奉军其他部队作战,张宗昌还组建了以白俄官兵为主的独立工兵团、骑兵团、骑兵卫队、飞机队、军士学校及济南炸弹工厂、济南皮件厂、济南第二兵工厂等。
独立工兵团亦称白俄工兵一团,为“入籍军”司令部直辖部队,团长为白俄少将马可列耶夫。工兵团只有白俄官兵百余人,后又招募了四五十名白俄技术人员,加在一起共约200人。其任务主要是负责抢修铁路、架设桥梁、维修电讯、爆炸破坏等事宜。
独立骑兵团有300余人,全部为清一色的哥萨克人,作风剽悍,战斗勇猛,其团长为白俄上校彼得戈布斯基。该团常担任攻坚偷袭等艰巨任务,是张宗昌的“致胜之宝”。
骑兵卫队约100人,也均为哥萨克骑兵,作战时负责保护张宗昌和米罗夫,其队长为达纳耶夫。
飞机队是张宗昌的特种部队,有10余架单翼单发动机飞机。队长为白俄上校安德烈修克。
军士学校为张宗昌培养“反苏、反共、复国”军官的基地。由米罗夫兼任校长,白俄军官、白俄东正教神职人员等20余人为教官,采用俄语授课,授课内容除了反苏反共的教程,就是学习枪炮知识及使用方法。
“入籍军”帮办司令、军士校长米罗夫曾对学员说道:
“我们办这个学校不只是为在中国打仗。现在我们是帮助奉军作战,有一天我们要回国与苏维埃政权作战,那时,张宗昌就将率领奉军的弟兄们去帮助我们打败布尔什维克。”
这样一支白俄“入籍军”的存在,苏俄自然不会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