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生的拳击手

做人生的拳击手_第1张图片
余生漫漫,莫要慌张

在一次演讲中,人力资源专家雷吉纳·哈特利将求职者分为两类人:她把第一类人叫作“银勺”:他们毕业于知名大学,GPA几乎满分,推荐信十分完美,属于所有人眼中的优秀人才;第二类人则叫作“拳击手”。他们没有耀眼的履历,毕业学校一般,做过一些类似收银员之类的不入流兼职,人生似乎充满了困境。那么,当这两类人硬件条件都符合职位要求时,作为雇主,你愿意选择哪一个呢?

哈特利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即拳击手。在她看来,至少他们应当获得一次公平的面试机会。

这里并不是要鼓励失败和苦难。如果可以,谁都愿意选择一帆风顺的人生。这更不是说“银勺”有什么不好。考入名牌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过人的毅力和一定程度上的牺牲。只是,在哈特利看来,相比于一开始就注定会成功的人生,她更愿意去发掘那些按照生命原本的轨迹很可能失败,但最后却依然取得了成功的故事。

因为这类人需要一直同困境作斗争。他们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达到同样的结果。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拳击手们也会努力发掘获得成长和变革的机会。他们信仰自己,不屈服于命运。这就意味着,相比于更顺利的人生,拳击手们更知道如何应对挫折和挑战。


眼下,我们又即将迎来美好的九月。对于一大批刚刚结束了高中漫无边际的苦读,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很多人都说,大学就像是伊甸园。他们觉得学生不需要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通常也不用担心金钱和家庭问题,只用呆在象牙塔中学习,轻松又自在。

但没有多少人会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多么拼命,又要承担着什么样的压力。有些人还没走进大学校门,就已经在考虑毕业以后的工作;很多人都在问,要考多少证书,才能应对早已饱和的人才市场;要不要读个研究生?要不要出国深造?世界变化得这么快,几年之后又会顺利吗?再看看身边的其他人,有人保研了,有人还没毕业就被家里安排了体面的工作,有人从来都不用为买房买车发愁……而如果我不努力,怎么才能比得过别人?谁又能理解我默默奋斗的孤独感?说出来怕别人觉得矫情,自己咽下去又会难过,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的失败会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所有这些压力,很少会有人给他们提前打预防针。稍微关注一下就会发现,近年因心理健康引发的校园事件明显上升,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群体越来越低龄化,大学生自杀事件会时有报道。

谁都绕不过生活的困境。即便是你心目中的人生赢家,也在背负着压力默默前行。但是,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演讲那样,当这些挫折劈头盖脸地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呼吸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让自己去做一个拳击手吧。告诉自己,既然你已经无可选择地处于痛苦之中,已经受到了伤害,就不如努力让自己从苦难中获得奖励。

这种奖励就像是肌肉练习。在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时,你会觉得手臂颤抖,很难举起哑铃。这是因为你体内的肌纤维有些正在撕裂。在接下来的几天,这些肌纤维会开始自我修复。而每次自我修复,它们就会变得更强一点,以应付未来的需要。

这就是你的收获,也是你未来的履历和人生故事。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未来的路那么长,一辈子要努力奋斗的还有很多。一次考试成绩或许有输赢,一次就业面试或许有输赢,但人生却没有输赢。如果仅仅因为大学里的一点小挫折就否定了自己,是不是太看轻自己的人生了?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网上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短视频。里面提到,有的人21岁毕业,27岁才找到工作;有的人25岁才毕业,但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没上过大学,却在18岁就找到了热爱的事业;有的人在16岁就清楚自己要什么,但却在26岁时改变了想法……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你身边总会有人领先于你,也会有人落后于你,但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的。

我们的人生,不该被困在一种模式里。一个人的价值,也并非诸如分数或金钱这样的唯一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当你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里,对命运的考验充满困倦和挫败时,希望你的心中还可以装着光和亮。

耐心一点。别让任何人、任何事打乱你自身的节奏。

现在你所经历的充满难题的生活,总有一天会成为你的勋章。而你终将会跨过孤单和落寞,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爱因斯坦说,不是每一件能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余生漫漫,莫要慌张。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人生的拳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