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

1.《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2.教材精心设计了两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处理:①激趣导入,引出问题。②大胆假设,自主探究。③总体评价,归纳小结。④探究活动延伸。这样处理符合认识论过程和科学探究的要求,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又“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课程结构自然流畅,学生易于接受。从提出问题走进探究,在做中学,又带着问题走向生活、社会,把探究的空间拓展到课外,拓展到了日常生活。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过程及反思

1.观察图片并引导提问:为什么用拱形?

2.找证据,拱形比平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3.观察拱形在受到压力时,它的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的方法

4.挑战活动:想办法让拱承受更大的重量。

这个活动能够体现学生对刚才实验的观察和理解。

《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5.总结:拱形承重的特点

6.拓展活动,瓜皮拱

本课是带学生研究拱形承重的特点,我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对不对好不好?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