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以来,这个世界一直流传着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神秘传说,这个家族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乃至国际政局的幕后操控者。《货币战争》一书让中国读者了解了这一神秘家族,但却以讹传讹地重述了有关这个家族及犹太人族群的诸多不实之词。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所著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解释了这个家族的秘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祛除国际政治和经济“阴谋论”,祛除少数人决定乃至掌控历史关键进程等错误观点,有助于我们更严肃地看待客观的已知历史。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1》一书近年来在国内颇为畅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货币战争1》向大众告知,这个世界数百年来最有权势、掌握最多财富的不是美国摩根、洛克菲勒以及后来的比尔·盖茨,或者任何一任美国总统,也不是中东的酋长和国王,而是一个神秘的犹太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读者获知,最近两百年来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重大事件,无一例外与这个家族相关;欧洲19世纪出现的多次革命浪潮和对应的反革命镇压行动,美国金融改革及几位总统的离奇被刺,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等等,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幕后操控甚至直接出面干预的结果。
有经济学家曾出面斥责《货币战争1》所言纯属无稽编造的阴谋论,但随后一些出版社引进的国外学者、作家所著的部分金融史、经济史读物,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存在及其在许多重大事件中的角色、地位。细心的读者还从另一些企业史著作中发现,欧洲主要国家和美国19世纪以来不少豪门家族、跨国大企业的兴起历程,也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照尼尔·弗格森的查证分析,罗斯柴尔德家族确实在整个19世纪,以及20世纪的前30年,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国际债券市场及相关的跨境金融业务,包括相关业务的交易规则,都是该家族花费大量心血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今天全球各地的投资者还在按照罗斯柴尔德们设定的方式交易,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也总是类似的。
其次,该家族通过承揽欧洲多个国家一个多世纪的主要发债、贷款等金融业务,深深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内政及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在19世纪的欧洲国家尚未建立起健全独立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发债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情况下,金融家的能量得以充分放大,有时可以遏阻或助推一场战争。第三,罗斯柴尔德家族顺应时代潮流,在欧洲19世纪开始出现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铁路建设运动和社会福利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并由此开创出沿袭至今的市政公共项目发债建设制度。第四,这个家族很好地沿袭了商界豪门赞助文化艺术的传统。第五,作为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历代主要成员一直致力于通过财富的影响力,推动欧洲国家废除针对犹太人的歧视规定,赞助并直接参与了犹太复国运动,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家族的财富聚集太过惊人、在金融界和政界影响力太大、运作方式又不透明,直接招致了反犹排犹运动的反弹,衍生出犹太人精英秘密结社操控世界的离奇传言。此方面传言发展到20世纪,与德国偿付一战战败巨额赔款引发的系统性国家危机挟裹在一起,为纳粹德国利用民主制度上台执政进而发动全面战争、针对犹太人的灭族屠杀,提供了口实和民意基础。
虽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拥有惊人的影响力,但并不足以一己之力改变或操控世界,尼尔·弗格森更是以事实证据驳斥了《货币战争1》等书所述的“阴谋论”片段。内森(罗斯柴尔德家族伦敦分行掌门人,家族第二代核心)凭借第一时间内得到的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消息,在伦敦股票交易所通过投机大发横财;按照通常的版本,内森看到战报后,立刻来到伦敦股票交易所,卖出手中的英国公债,其他人据此判断“威灵顿战败了”,跟风抛售。当英国公债大跌至票面价值5%时,内森开始大举回收。很快,威灵顿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公债价格飙升。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滑铁卢一战时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债权人……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
第一,事实上,罗斯柴尔德兄弟由于“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一系列错误估算,他们蒙受了损失而不是获得了利润”。首先,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后,罗斯柴尔德兄弟预测伦敦、维也纳股市将迎来牛市,买进了一批奥地利股票。没想到,1815年3月,拿破仑卷土重来,欧洲各国惶恐不已,内森兄弟的期待落空了。 其次,内森希望复制前一年的经验,通过在战争中为英国及其他盟国兑换金币,赚取佣金。为此内森在得知拿破仑回到巴黎后,大规模收购、囤积金币。仅仅在4月的第1周,他就买了“10万金币、5万英镑的外国金币、10万西班牙币以及近20万优质票据”。然而意外又发生了,拿破仑这次复辟只持续了3个月,战争即告结束,这些金币大全部砸在了内森手里。随着金银不断贬值,罗斯柴尔德家族损失惨重。
第二,第二,滑铁卢战役后,内森确实通过英国公债赚了一些钱,但极为有限。罗氏家族的第3代继承人维克托·罗斯柴尔德说,这场战役结束前一周,英国公债的价格已攀升到了53点,内森在获得英军大胜的消息后,付出2万英镑,于6月20日以56.5点的价格买进最大数量的英国公债,在一周后的60.5点时抛出,他的利润不过7000英镑。之所以内森兄弟当时没有大规模投资公债,是因为有消息人士建议他们,“等到和平协议真正签署之后再大规模投入”。 那么究竟是谁制造了内森与滑铁卢战役的谣言呢?恰恰是内森自己。他对媒体声称,“由于首先得到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甚至比政府知道得都要早——内森能够从股市中赚一大笔钱”“他的利润在2000万—1.35亿英镑之间”。
第三,这么做的目的大约有两个,一是遮掩自己的投资失败;二是打造家族神话。尼尔·弗格森论证指出,这是19世纪中若干个小说段子改编的结果,与真实历史并无对应关系,有关信件及交易记录显示,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判定英法战争将较长期持续而做了相应资金筹备(囤积居奇以待高利率贷给参战国),战争的突然结束让家族损失巨大。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套书多处还澄清了这个家族长期掌控欧洲各国政局的说法——的确,金融家不仅可以帮助国家发债,而且还能直接贷款给政府,有时可借助资金优势倒逼所在国调整政策,但就长期而言,政治家、军队统帅、革命者才是影响金融家命运的主宰。这也是为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三代、第四代乃至其后的几代人,一改先辈专注金融业务的传统,积极参政、努力接近学术界和文化艺术界,最终造成后人远离金融业务、家族势力衰败的原因。《货币战争》等书披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凌驾于欧洲各国国王或民主政府之上若干故事,其实多是当时仇视犹太人及其庞大财富的作家、漫画家编造出来的。
“资本之王”兴衰的历史教训,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标准的白手起家,借助历史机遇走向成功,并在很长时间内保持惊人凝聚力的家族。漫长历史岁月中,犹太人无论生活在欧洲哪个国家、哪个宗教势力范围内,都是被压制、被奴役、被歧视的三等公民。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是家族的第一代,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布料商人,在法兰克福积累了第一桶金,成为了当地犹太街第十大富豪。他将第三个儿子内森派往英国,其他几个儿子随后也分别驻扎法国、奥地利等当时的欧洲大国,这个决定被证明是富有远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二代之间不仅建构了精诚合作的家族业务网络,并且从实业跨越到了金融业,反过来用家族业务网络更好地适应了19世纪欧洲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和他的儿子们都十分注意家族团结,而这恰是其不同时期的竞争对手们所欠缺的。
随着业务的扩张,到了19世纪下半叶,罗斯柴尔德家族被迫聘用越来越多的代理人、办事员代办欧洲部分国家、城市以及北美大陆的生意,但决策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家族核心成员手里,这样的运作模式越往后,就越显得效率低下,导致家族不断错过利润丰厚新业务的机遇、将资金押在高失败率业务上,从而让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大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财富新贵。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五个儿子分掌家族业务由此形成的五大分支,裂痕也在不知不觉地形成和扩大,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同一家族分驻在不同国家的成员,国家认同感、民族主义情绪已然超过了家族认同。
关于家族阴谋:纳粹分子制造的反犹谣言,内容全属虚构。19世纪中期,罗斯柴尔德家族家族进入巅峰时期,将金融生意扩展至全欧洲。正所谓树大招风,在法国,一些失势的旧贵族、破产的小地主或小商人,因罗斯柴尔德家族扩张而受到挤压,心生不满。1882年1月,法国巴黎大联盟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于是一家名为《反犹太人》的杂志发表三篇文章,将大联盟银行的破产归咎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阴谋。还有人直接要求“打倒罗斯柴尔德!打倒犹太人!”事实上,为了挽救大联盟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之前为其提供过很多帮助。但是法国人罔顾事实,继续通过攻击罗斯柴尔德家族,发泄自己的情绪。1886年,一名法国作家搜集了关于罗氏家族的大量谣言后,出版了《法国的犹太人》一书,指责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法国经济,剥削法国人;称犹太人是造成欧洲经济问题的总根源。这本书甚至还发挥了滑铁卢的故事:内森“是靠犹太同伙杀害抢劫伤兵而获取拿破伦战败的情报的。”这本书一年内卖出了6.5万本。最终将罗斯柴尔德家族和阴谋论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是德国纳粹。1921年,希特勒在纳粹党的杂志上撰文,指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控制亲社会主义运动媒体的几大犹太资本家之一”;1922年,希特勒又两次在演讲中攻击罗斯柴尔德家族,说他们通过贷款来支持战争和革命,达到掠夺人民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罗斯柴尔德家族被迫停止了在德国的银行业务。纳粹通过歌剧、展览、电影等,不断向德国人强化罗斯柴尔德家族意图控制欧洲金融、商业的“阴谋”。在1940年的电影《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的红利》中,罗氏家族投机滑铁卢的故事已然成型:内森获知战果后,“命令手下在伦敦证交所散布假消息,制造恐慌”“点算自己赚了1000万英镑,足够买下英国”——这些内容全部是纳粹虚构的。在电影《顽固的犹太人》中,纳粹更进一步,称欧洲、美国已被一群犹太银行家控制,这伙“恶势力”的代表自然又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控制了美联储的传言,即出自这部电影。在二战中,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仅是名誉受损,自身实力也受到极大打击。很多家族成员被纳粹迫害、关押,在德国、奥地利的财产几乎被全部没收,几代人搜集的艺术品也都落到纳粹手中。正如1935年《犹太人新闻报》说的那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巅峰时期”已经“见顶”,衰落必不可免。
由于主要的生意对象是当时的欧洲国家政府,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如前述,这种卷入被舆论严重夸大,《罗斯柴尔德家族》书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此家族在政治上的被动性,无论是初涉金融投机业务的家族第二代,还是19世纪末已获得贵族地位承认的第三代、第四代成员,常常需要“站队”:在交战或利益博弈的不同国家之间站队,在党派中选位置,有时还必须迎合权威型政治家,比如梅特涅、俾斯麦、拿破仑三世等等,为保全和发展本家族的金融业务而额外付出高额成本。除此之外,罗斯柴尔德家族还被犹太人族群赋予了政治游说之责,为犹太人获得公民权及犹太复国梦想的实现,周旋于各国政治家、议会间。
罗斯柴尔德家族历代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济贫等事业中,受助对象主要是各国的犹太人,也有其他族群的贫民,但这并未有改善这个家族的公众形象,甚至在犹太人中,许多民众也认为罗斯柴尔德就是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之所以出现如此悖谬的口碑,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政治、社会事务参与的方式有关(重视与政界高层的交往,相对而言忽略了公众形象的维护和构建,社区互动大大不足),堪称后来人必须重视的教训。
历史是复杂的,无论是货币战争还是尼尔弗格森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都是对这个家族的一个侧面的描述,历史是一个格局,金融的力量可以影响政治,但是政治同样也可以深刻的影响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