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由曹保平执导的《追凶者也》,获得第19届上海电国际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电影改编自“贵州吊水岩杀人事件”。
在片中,案件发生后,憨包修车员宋老二被警方推为首要疑犯。
而落魄古惑仔王友全因为偷了凶手的摩托车,也被宋老二认定是凶手。
一个案件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到最终的水落石出,是类似的探案片颇为有趣的地方。
而今天,阿七要安利给大家的是一部追查连环杀人案的波兰电影。它就是——
《我是杀人犯》
Jestem Morderc
豆瓣评分7.4,七百多人评价。
今年刚刚拿下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青年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的案件而展开。
电影一开头,一位被残忍杀害的女人在工厂外被警察发现。
阴郁的镜头,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青年警官亚辛斯基收到消息后,来到警察局报到。
上级告诉他,将任命他为“吸血鬼”案件侦破小组的主要负责人。
这不仅是因为亚辛斯基是个很有干劲的小伙子,更因为最近一位被杀害的女性正是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上级希望他能够尽快破获案件。
亚辛斯基升了职,朋友来和他一起庆贺。
但他自己却并不开心,因为这个案子相当棘手。
凶手不仅杀人,还诛心。
他向警察寄来信件,声明他将杀死30个女性,献祭给红色的社会主义。
从凶手的作案动机来看,此事并不简单。
因此,亚辛斯基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天一早,他就召开会议,讨论案件的各个细节。
在会议上,有人嬉笑,有人捣乱,但亚辛斯基还是展现出了理智精明的一面。
眼下,警方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比如凶手的鞋码是42号。
再比如,从信件中他得九分、警方零分的口吻推测,凶手很有可能是个球迷。
然而,对于案件大家还是一头雾水。
为了尽快破案,亚辛斯基动用了超前的计算机技术。
通过与凶手的483项犯罪心理特征进行比对,查找到了2万个嫌疑犯。
这个庞大的基数让人抓狂。
就在此时,凶手再次出动,又一名女性的尸体在野外被发现。
上级十分火大,开始对亚辛斯基施压。
亚辛斯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让警员们纷纷假扮成女人在夜间出动,希望以此吸引凶手。
果不其然,凶手出现了,警方在公园附近发现了尸体。
这一次,警方将嫌疑犯的范围缩小了。
当亚辛斯基把公园里的的人员名单,和计算机的嫌疑人名单比对之下,一个人的名字浮出水面:沃尔克·卡拉斯基。
这个男人不住在任何犯罪现场附近,但很熟悉地形。
他是名警卫,有三个孩子。
经邻居证实,他常常对老婆实施家暴。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一位受害人加迪克死后,沃尔克就搬家了。
无数疑点引起了警方的怀疑,于是逮捕他也顺理成章。
刚抓获疑犯,上级和亚辛斯基两人就兴高采烈地向工人党第一书记报告,称他们终于破获了此案。
然而,实际上沃尔克在被捕后一言不发,没有提供任何线索。
警方能够找到的所谓证据,也都苍白无力。
妻子曾见到过沃尔克在夜晚烧鞋子。
警方也在沃尔克的家里找到了作案的“凶器”:一个包裹着皮革的钢棍儿。
但沃尔克却始终没有开口承认。
终于,亚辛斯基向沃尔克摊牌了。
他为了让沃尔克认罪,欺骗他说如果认罪,就不会被绞死。
沃尔克看破了亚辛斯基的诡计,于是佯装同意,然后把认罪声明吞进了嘴巴里。
好在,亚辛斯基及时将它拿了出来,并交给了上级。
然而,之后的一件事却让整部电影的剧情急转直下。
真正的凶手再次寄来信件,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完成他的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上杀死30个女人。
亚辛斯基再次一筹莫展。
他安排手下去调查最近刚出院的精神病人,这一查可不得了。
一位叫科涅奇内的男人,在警方调查过后,杀死了自己的家人,之后自焚身亡。
面对慌乱的同事,亚辛斯基假装十分镇定。
“他是一个精神病人,杀害了他的家人。”
然而,回到家里,他才向妻子承认是自己抓错了人。
科涅奇内就是真凶“吸血鬼”。
之后,极为讽刺的一幕出现了。
当亚辛斯基询问上级,万一我们抓错了人怎么办的时候。
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上级和一心只想稳定民心的书记,开始露出可怖的嘴脸。
他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纷纷用荣誉、别墅、彩色电视机等迫使亚辛斯基早日结案。
最终,沃尔克被判有罪,含冤而死。
纵观全片,《我是杀人犯》的好看不在于它是一部讲述犯罪故事的探案片。
而在于,它借助探案片的外壳,抽丝剥茧地揭露出官僚体制的黑暗。
影片前半段的悬疑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与《杀人回忆》《十二宫》类似的犯罪电影。
但随着亚辛斯基一步步探寻真相,他人性之中由善到恶的转变,使得影片愈发深刻。
在知道真凶后,亚辛斯基逐渐变坏,并开始为了结案而不择手段。
在法庭上,他因为一直找不到沃尔克作案证据而十分苦恼。
于是,便让沃尔克的妻子教唆孩子们作伪证。
可惜的是,当法官听到了那些糟糕的证据后,一度表示要驳回案子。
这可把亚辛斯基急坏了。
于是,他又心生一计,让自己的情妇去勾引法官,然后拍下两人在一起的照片,以此威胁法官改变想法。
可以说,影片中对男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致描摹都堪称一绝。
比如,亚辛斯基和儿子的两次掰手腕比赛。
开头时,亚辛斯基刚刚当上主管,因此他全力以赴,毫不相让。
这还引来妻子的嗔怪,就不能让一下小孩子嘛。
当知道自己抓错人的时候,两人又掰了一次,这一回儿子很轻易地战胜了他。
此时,真相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压得亚辛斯基奄奄一息、绝望至极。
于是,他索性助纣为虐,一黑到底,将一个无辜之人送上了绞刑架。
在这过程中,他泯灭了良知和人性,演绎了一出令人惊骇的“制造杀人犯”。
影片的结尾,当亚辛斯基站在谋杀案展览厅中,望向沃尔克的人面模型时。
一股强烈的讽刺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影像中,一实一虚,相互呼应,更凸显出本片的主题。
到底谁是杀人犯?又是谁制造了杀人犯?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一个人说你是杀人犯时,你不会承认。
但是当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一万个人说你是呢?
沃尔克后来在监狱中,也开始疑惑地问自己。
“我杀了那些妇女吗?我也搞不清了。”
在《我是杀人犯》中,真正让人害怕的或许并不是自焚的真凶。
而是在权力的威逼利诱下,警察为了步步高升,书记为了政局稳定,法官为了自身利益,而“合谋”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1977年4月26日,沃尔克在警局楼内的车库中被实施绞刑。
1990年,波兰那个臭名昭著的系列谋杀案展览厅被拆除。
面对这一幕幕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我们不能遗忘。
而对于本片所讲述的故事,我们也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起冤假错案来看,它关乎历史,更关乎人性。
同时,它也随时在提醒着我们,权力对人的腐蚀是多么的危险与可怕。
想看的,网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