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经济学》 看得脊背发凉的一本书

京沪永远涨,一印解千愁

说了那么多印,到底怎么印。

实际做法就是:增加央行的贷款余额,导致M2余额增加,5万亿持续增加到100万亿,也就是,银行无休止地增加贷款,实际上它没有钱。

财政部某专家说,未来十年要做好过紧日子的打算。这句话的主语,谁过紧日子?主语是我们普通人。

13.8亿人,6.1亿不上班(老幼残、失业),就业人口7.7亿,农业就业30%,剩下5.4亿在非农领域,其中0.4亿算是吃财政饭,那么就意味着:

5亿人要供养6.1亿+0.4亿=6.5亿人。

5亿上班族供养6.5亿人,就这样。

房价、就业、M2,怎么可能平衡,必须要牺牲一个。


为什么说财政收入和GDP被房地产绑架?政府卖地给房产商,收钱后建铁路公路基建,铁公基的大小承包商赚钱后,去买房子,房产商赚钱后再买地,反复循环。

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占到一半,各类建材建设水电气开发销售流转等所拉动的相关经济活动占到了近70%,这是什么概念, 除了继续维持土地的高地价,从而稳步推高房价,还能怎么办?

地方债是不考虑还钱的。要么继续卖地,要么一笔勾销,要么借新债还旧债。希腊政府当年节衣缩食N年还债,在我们国家根本行不通,那剩下的,除了继续卖地,就只有通过货币增发来稀释债务了。大水一冲,干干净净。印出来的钱怎么抵消?房价涨一涨,皆大欢喜。

如果房价不涨会如何?制造业、地方债、就业、公务员工资、社保……全部,卒。


实体经济的难受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内销,产能严重过剩,外销,完全没有性价比优势。最苦的是小老板,小老板没朋友。对上是各种缴纳款,税费罚,对下要给员工加工资增社保还不能辞退。

这批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场的基石,现在是什么状况,等着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到来。

中小企业,辛辛苦苦一年,一算利润,还不如一套内环线的房子涨得多。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科长,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选择离场,购买安全资产,保住剩下的财富;苦撑的人,是转型升级还是不动还是破产?就连这个破产都不是想破能破,新的劳动合同法是一柄利剑,就算倒闭也不能赔偿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负担,所以才出现那么多的跑路。我不认为他们是真的想跑。

新的《劳动合同法》是个什么概念?社保48%,增值税17%,个税累进算10%,贷款利息9%,辞退还有各种赔偿。一个私人企业要面对的——国企、房企、垄断性银行、劳动法、科长、工会、华尔街的故意亏损、淘宝的假货……保命重要,谈什么技术创新人才储备研发储备?流动资金全部去炒房了。

实体经济效益差,为了保住就业率,就要增发货币,大拆大建。增发的货币,经过层层转手,变成了钢材水泥材料款建筑工资,钱到这里就停了,不再循环下去了。最后的结果是,社会上多了一条高速公路,多出了几十亿静止的钱。那这些多出来的无处可去的钱,必须有个地方接纳,否则会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会流向哪里?用脚趾头也想得到了。

全中国所有洗衣机生产总额,也就是一个京沪小区的价值。全社会把一切资源全部投入到毫无意义的炒楼上,谈什么创新?不要说国企的那些所谓的高科技,不要说高铁、海上钻井平台、航天产品……他们本质上是电脑城的拼装。很会赚钱的东西,别人不会卖给你的,你见过波音卖自己的生产线吗?你见过卖CPU授权的吗?

大国崛起,都伴随着一个伟大科技进入应用的事件,西班牙荷兰的崛起伴随着大航海时代,英国崛起伴随着蒸汽机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崛起伴随着核利用和电脑互联网。这种改变,会在中国发生吗?靠什么?M2和房价吗?

浦东内环线一套三室两厅1000万元,1000万元的投入,可以开起来一个规模很大的厂了,可惜,被内环线一套三室两厅秒杀。


王石曾说,中国房地产是灾难,泡沫会破裂。

打压房价,控制M2,消除楼市暴利,让全社会集中精力和资源搞高科技,这是最简单的操作,但是不可能去做的,房价一垮,造成的财政窟窿、银行坏账、普通人套牢后的发泄,巨大的失业,怎么解决?经济很多年都不会起来,我们的经济逻辑不会去承受这种痛苦。

按照央M2每年最低增长13%左右的做法,三年后,货币翻番。以前是外汇储备决定了货币总量的刚性增长,今后,是房价决定货币,不是货币决定房价。

所有印出来的货币,出了银行的门,半年之后,全部去了楼市。这样的一个自我循环已经形成了,人民币是堰塞湖,房价是大坝,人民币的水越高,房价就必须越高,如果垮坝,想救都来不及。     


这个房价,已经把各行各业的人全部套进去。现在的状况是,几乎所有人、所有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房价。

房价暴涨的最后一天是,所有非建筑行业都是亏损状态,到了那个时候,降不降,其实没有关系了。

会有那么一天吗?到了那一天,印钞厂加个班的事情。

房价不会垮,垮的是经济。

到了那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抱着一堆砖头,沉下去,水淹到脖子,可能会达成共识。

但那个时候,能不能活过来,看运气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菜场经济学》 看得脊背发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