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背后的数据逻辑,才是企业分析的新方法论

做互联网产品的人都发现,如今流量的发展到了瓶颈。当某产品又宣称“我又多少亿用户,多少亿新增”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开始要面临“用户的流失”。因此更多公司开始思考:如何了解用户,如何让用户留下来,如何通过用户产生收入?
这个思考的本质是用户行为的数据化,通过数据化,我们可以对一个流程进行度量、跟踪和衡量,我们能够对传统相关产业进行思考:如何降低我们的成本?如何驱动利润优化?数据化的冲击波,对所有企业提高效率去驱动社会价值,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
从产品的发布推广到产品的形式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缺失衡量数据和学习,企业要把所要尝试的事,建立一些数据衡量体系,衡量做的这次改动是不是真的影响用户的变化,每一次行为尝试用数据衡量它。
增长背后的数据逻辑,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数据驱动增长。从1990年开始,那时候软件服务其实还是企业级的,就已经有数据分析了,为什么大多数企业没有运用它?和环境变化有关系。
在中国,1999年到2012年的整个互联网发展阶段,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增长,主要还是人口红利的时代,主要是流量增长,所以,包括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都是躺着也能增长。
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已经消尽了,腾讯在第一季度的财报里面看到了,QQ空间运营下降了。过去大多数企业只关心流量,带来用户,然后用户产生收入。
当流量发展到一个瓶颈的时候,流量不等于盈利,企业需要关注全生命周期,驱动发展。 企业应该去了解用户:到底是哪来的用户?用户在网上有什么行为?用户如何传播?用户产生的收入?
2010年是分水岭,之前大多数创业都是信息化创业,从四大门户网站,到垂直门户,到微信,再到微博,整个互联网新创业的方向,基本上是信息的传输和架设。
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以及流量网络的一些升级,物联网已经成为了社会基础设施。京东电商、滴滴打车这类独角兽都是在颠覆传统服务行业,这就是我们与用户之间互联网化的方式,这意味着以前整个流程在线下完成,没有沉淀下来数据,而通过互联网完成,所有行为都可以数据化。
本质是用户行为数据化,我们可以对一个流程进行度量、跟踪和衡量,我们能够对传统相关产业进行思考:如何降低我们的成本?如何驱动利润优化?这股新物种冲击波,对所有企业提高效率去驱动社会价值,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
到底什么是增长?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说,我有多少用户,是以整个用户数增长为容,如果把整个地球当做一个IDP,其实每年出生1.4亿人,当前整个70亿人活在世界上,历史上死去了1080亿人,现在活着的人们,70亿人活跃,死去的人是流失。
对移动互联网产品而言,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对这个指标衡量和判断,在计算到底有多少用户的时候,每年新出生的1.4亿人就是新增用户,70亿人就是一个活着的用户。当你自豪于有多少亿用户、多少亿设备的时候只是意味着流失。 **
用户新增其实就是获取用户的过程,活跃让用户注册和使用,产生跟你关联的行为,留存就是让它满意了,传播就是需要让用户带来更多的用户,收入就是你的商业模式和你赚到的钱。用新增、活跃、留存、传播、收入来衡量企业,这是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论。
对SaaS企业级服务来的都是访客,但不是每个访客都满意,部分人觉得能解决我的问题,评估的人会转化成适用,满意的人才会去付费。用户分层是一个金字塔,做很多努力,带来永远是底层的用户,而团队所做的工作、产品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扩展市场的能力,会往上一层转化,我们要努力的就是尽量让上层用户越来越多。
我们把现在主流互联网企业喜欢运用的活跃用户数,包括PV或UV进行拆解,更加清晰认识到:增长更加有落地点,增长曲线跟你想的并不一样,日活用户数里面有太多因素在影响,只有把业务拆解开,才更加有意义。
另一方面,
运用同期群,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市场推广活动和产品迭代,不同时间的用户,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去评估所做的努力是否有效,可以去跟踪我们的产品和运用的转化趋势。**
诸葛IO把每一周的用户剥离出来,用分层来看:上一周新增用户有多少人留存下来?有多少是新增用户?有多少人是认真评估者?这样能去衡量每一周我们所做的努力,转化留存度会越来越高。
用户会不会留存下来选择你,还是取决于你的产品好不好。如果找不到增长点在哪,意味着产品方向一定有问题。所以,进行梳理和目标化后,下一步就是体系化。
产品的发布推广到产品的形式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缺失衡量数据和学习,企业要把所要尝试的事,建立一些数据衡量体系,衡量做的这次改动是不是真的影响用户的变化,每一次行为尝试用数据衡量它。

本文转自钛媒体,根据诸葛I/O创始人、CEO孔淼在“2016MIIC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的演讲整理,编辑/孙骋

你可能感兴趣的:(增长背后的数据逻辑,才是企业分析的新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