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 https://www.cnblogs.com/dongxixi/p/11134506.html
在上篇我们对Django原生View源码进行了局部解析:https://www.cnblogs.com/dongxixi/p/11130976.html
在前后端分离项目中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各种认证需要自己来做,那么我们用rest_framework的时候
rest_framework也为我们提供相应的接口,rest_framework中的APIView实现了和Django原生View as_view()一样的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原生request的封装、认证、权限、视图等等功能
我们来看APIView的as_view如何实现的:
通过上篇对View源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View的的闭包函数view中调用了dispatch方法,那么我们在找dispatch的时候还是要从self开始找,
此时的self是我们在视图层定义的视图类的对象,视图类并没有定义dispatch,那么就找父类APIView,在APIView中我们找到了dispatch
那么意味着APIView对dispatch进行了重写,我们来看看APIView怎么封装的dispatch方法:
我们继续深入initialize_request()去看看它是怎么封装原生request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它将原生的request和认证等组件给到Request类实例化返回,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去看Request的源码:
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它将原生的request封装到了新的request对象的_request属性中,那么你就会想了,那原生request 的数据和方法都到哪里去了呢?
别着急,它也给你做了封装,继续看:
GET请求的数据:
它将原生GET请求的数据放到了query_parms里面,我们在视图类中通过request.query_parms就可以取到
POST请求数据:
这里的data不仅仅是POST的数据,所有请求方式的键值对数据的都会被放入data里面,支持urlencoded、form-data、json(application/json)
FILES数据:
对USER的封装:
此外还封装了auth等其他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在新的request里面有,它也同样存在原生的request里,在该方法的解释上,它讲明了它支持Django底层contrib,并将user设置在了Django原生的HttpRequest实例中,以保证在任何Django原生中间件都可以通过校验,所以我们在使用APIView时可以几乎不用考虑兼容性问题
好了,我们刚刚看完了initialize_request()源码,了解了APIView对原生request进行如何进行封装之后
接下来我们来看initial是如何帮我们做认证、权限等校验的
认证校验
首先我们来看认证校验:
按住Ctrl点进去之后发现它就一行代码
request.user
那此时我们继续找Request类中的user,
发现它执行了_authenticate(),然后由于好奇心,咱继续往下点:
通过上图的分析我们得知,self.authenticators 这个里面装着一个个的认证类对象,那么这些认证类对象是哪里来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我们回到Request封装原生request实例化的地方看传入的是什么东西
我们继续找 get_authenticators()方法!
发现是从self.authentication_classes中拿到的,果然返回的是一个装有对象的列表
我们继续找authentication_classes
我们在视图类中没有定义authentication_classes属性,那么继续往上找发现:
这时候看到它是从api_settings里找的,我们或多或少应该明白了,它会从用户配置中去找这个属性,但是我们并没有早配置文件中配置这个属性,也就意味self.get_authenticators()拿到的是空列表,刚才所有的流程都没有走,意味着APIView没有任何的认证措施,那么这些认证措施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做了。。。。
如何自定义认证类?
怎么做呢?缺什么补什么,在找authentication_classes的时候它会先去我们的视图类中找,那么我们就在视图类中配置这么个属性,刚才也推导过了,它是个列表或者元祖,那么我们就用列表好了,进一步反推,它会for循环这个列表并拿出一个个类.authenticate(),那么我们就先写一个类并实现authenticate方法,将类名放到该列表中,刚才我们推理得出,authenticate方法可以没有返回值,也可以返回两个值,一个是user对象,一个是auth对象,如果有返回值,它将user对象赋值给了request.user,这时候我们明白了,它的内部是在认证完了后将用户对象塞给了request,此时的request就拥有了user这个全局属性
我顺便去搂了一眼官方文档,我们需要自己定义认证类并且继承BaseAuthentication,那么接下来我们认证的写代码:
那么至此,我们在用APIView的时候自定义认证就做完了,authenticate中的认证逻辑是可以根据自身公司和项目需要去做的,这里是给出最简单的示范。
当然,如果刚才你的思路一直走过来你会发现,我们除了在视图类中配置authentication_classes以外还可以在配置文件中配置,配置方法如下:
REST_FRAMEWORK={ "DEFAULT_AUTHENTICATION_CLASSES":["app01.views.MyAuth",] }
如果这样配置了的话,在全局的视图类都会生效,显然对于网站注册登陆主页进行校验用户认证是不合理的,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由于源码中查找authentication_classes的顺序是先从视图类找,视图类没有然后找配置文件,那么我们可以在不需要校验的视图类中定义
authentication_classes = []
在相应视图类中将它配置为空列表即可。
下面我们来总结下用法:
1、定义认证类(项目中一般在应用里单开py文件存放) 2、在认证类中实现authenticate方法,实现具体的认证逻辑 3、认证通过返回user_obj和认证对象,这样request就拥有了全局的user,认证不给前端抛异常 4、配置 -在视图类中配置 -在全局配置,局部禁用
刚才说了APIView除了有认证,还有权限和频率控制
权限校验
权限校验的源码和认证几乎一模一样的思路,用法一模一样
也是需要自定义权限类,实现has_perission()方法,代码如下:
from rest_framework.permissions import BasePermission # 导入BasePermission class MyPermision(BasePermission): # 继承BasePermission message = '不是超级用户,查看不了' # 自定义返回给前端的访问错误信息 def has_permission(self,request,view): if request.user.user_type==1: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class Book(APIView): permission_classes = [MyPermision,] # 视图类配置 def get(self,request): pass
也可以全局配置,局部禁用:
在配置文件REST_FRAMEWORK中加上配置:
REST_FRAMEWORK = { "DEFAULT_AUTHENTICATION_CLASSES":['app01.views.MyAuth',], "DEFAULT_PERMISSION_CLASSES" : ['app01.views.MyPermission',] ## ---加上这一行即可 }
局部禁用方式一样是在视图类中配置
permission_classes = []
频率控制
-使用: -第一步,写一个频率类,继承SimpleRateThrottle from rest_framework.throttling import SimpleRateThrottle #重写get_cache_key,返回self.get_ident(request) #一定要记住配置一个scop=字符串 class MyThrottle(SimpleRateThrottle): scope = 'lxx' def get_cache_key(self, request, view): return self.get_ident(request) # 这里是频率控制的条件,是以访问IP来控制还是以用户ID控制都可以,暴露的配置接口,
#这里调用的父类get_ident
f方法 -第二步:在setting中配置 REST_FRAMEWORK = { 'DEFAULT_THROTTLE_RATES':{ 'lxx':'3/m' # 这里的lxx 即在自定义频率类中定义的scope } } -局部使用 -在视图类中配置: throttle_classes=[MyThrottle,] -全局使用 -在setting中配置 'DEFAULT_THROTTLE_CLASSES':['自己定义的频率类'], -局部禁用 throttle_classes=[]
我们来看源码:
还是从initial()这里进
点进去看
这段是频率校验的核心代码,self.get_throttles()走的是和上面认证、权限一样的路子
也是去自定义频率类、然后配置文件里找相应频率控制类并且直接加()实例化了
现在每次for循环出来的 throttle 都是一个实例化的对象,
if not throttle.allow_request(request, self):
allow_request()从字面意思上我们也能判断出它应该是校验是否对本次访问放行的,那么它的返回值应该就是True或者False
那么这句判断语句的意思就是:如果频率校验不通过,那么就走if块内部代码
self.throttled(request, throttle.wait())
这句代码的意思就是针对 throttle.wait()得到的不同限制结果抛出不同异常给前端用户
点进去看源代码人家也是这么干的
def throttled(self, request, wait): """ If request is throttled, determine what kind of exception to raise. """ raise exceptions.Throttled(wait)
那么频率校验不通过的情况我们知道了,我们就要关注它内部是如何实现对频率的校验的
进到allow_request里面去看,由于我们自定义的频率校验类没有定义该方法,那么就向它的父类找
我们来看源码人家是怎么做的
# settings配置 """ REST_FRAMEWORK = { 'DEFAULT_THROTTLE_RATES':{ 'lxx':'3/m' # 频率配置 每分钟3次 } } """ #以下源码+个人注释 def allow_request(self, request, view): if self.rate is None: # self.rate 是 get_rate() 通过我们声明的scope = 'lxx' 去拿到的配置文件中频率配置中频率值 '3/m' ,
# 需要我们在频率控制类中声明scope = 'lxx',也就是配置中字典的键,
# 键是通过反射scope拿到的,详见 get_rate()源码 return True self.key = self.get_cache_key(request, view) # self是自定义频率类的对象,那么get_cache_key将优先从自定义频率类找 # 得到的是频率控制的依据,是用户IP\ID或者其他信息,由重写get_cache_key确定 if self.key is None: return True self.history = self.cache.get(self.key, []) # 从缓存中拿到当前用户的访问记录 self.now = self.timer() # 获取当前时间戳 #self.now 是当前执行时间,self.duration是访问频率分母,以上述例子为例 这里就是60 while self.history and self.history[-1] <= self.now - self.duration: self.history.pop() # 将访问列表超时的去掉 history =[第三次访问时间,第二次访问时间,第一次访问时间] # self.num_requests 访问频率分子,设置 '3/m' 表示每分钟3次,以上例子为例,这里就是 3 if len(self.history) >= self.num_requests: return self.throttle_failure() # 返回访问失败信息 return self.throttle_success() # 访问成功
以上的self.duration 和self.num_requests在访问时自定义频率控制类实例化的时候,已经通过父类的__init__产生,源码如下:
这里又进一步调用了self.parse_rate()方法,传入了自定义频率类中的scope属性值 :'3/m', 那么这里我们大概就能猜到parse_rate()
干了件什么事儿,对!那就是拆分这个字符串,并返回 限制次数,限制时间长度,比如 3次,60秒
一起来看parse_rate()源码:
def parse_rate(self, rate): """ Given the request rate string, return a two tuple of:, """ if rate is None: return (None, None) # 对 '3/m' 进行切分 num_requests=3,duration = 60 num, period = rate.split('/') num_requests = int(num) duration = {'s': 1, 'm': 60, 'h': 3600, 'd': 86400}[period[0]] # period[0]取到切分后字符串 'm' 的第一个元素 return (num_requests, duration) # (3, 60)
以上allow_request()如果校验不通过,那么直接调用 throttle.failure()直接返回false
如果校验通过,它应该还需要将本次访问添加到访问记录中并保存了,那么我们猜 throttle.success() 干了这么件事
来看源码发现果然干了这么件事儿!
def throttle_success(self): """ Inserts the current request's timestamp along with the key into the cache. """ self.history.insert(0, self.now) # 将当前访问时间插入 访问记录第一个位置 self.cache.set(self.key, self.history, self.duration) # 更新访问信息记录缓存 return True # 返回访问成功 True 供判断
至此,频率控制部分的源码我们也学习完了,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用法的时候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源码小技巧:
1、只看自己看得懂的
2、属性查找一定要缕清继承关系,明确当前的self是谁的对象,然后从它开始查找
3、**kwargs,*args相关一般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