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猴子

《列子·黄帝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宋有狙(ju)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xu),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中引用了这个故事: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说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养了许多猴子,时间久了,猴子都能和他沟通了。老人经常减少自己家里的口粮,也要保证猴子的食物。后来由于闹饥荒,老人没办法,只能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他和猴子商量:“早晨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四颗好吗?”猴子们都不答应。老人于是说:“那就给你们早晨四颗栗子,晚上三颗,怎么样?”猴子们都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后来人们常常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的人和行为。

可是,经济学的理论却可以合理解释猴子们要求的合理性。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猴子们真正懂得未来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与其将收益放到未来,承受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还不如现在马上享受,这叫落袋为安。还有一个俗语说:旋黄的麦子旋割。意思是看到有些麦子已经黄了,已经成熟了,就先割掉这些,一边发现新的成熟麦子一边收割。这样就能保证辛苦耕种的成果能够落袋为安,不至于因为等待全部麦子成熟,结果遇到突发灾害,造成颗粒无收,或者眼睁睁地看着大量已经成熟但还没收获的麦子烂在地里。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一书中认为,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比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早消费比晚消费好,当下的消费是确定的消费,以后的消费就是不确定的了。

费雪将这种更喜欢今天的确定消费,而不喜欢未来不确定消费的情况称为“impatience”,最早翻译费雪这本书的陈彪如先生将这个词翻译为“不耐”,就是不耐烦的意思。

人看待未来的不确定性程度高,他就缺乏对未来收益的耐心,从而倾向于“旋黄的麦子旋割”“落袋为安”。如果看待未来的确定性程度高,他就更有耐心,愿意今天少消费一些,给未来多做一些投资,以便获取未来更大的收益。

对未来更有信心的人,会锻炼身体,为了多享受未来的美好生活;会加强学习,为了能够在未来不会落伍;会投资储蓄,为了将来能有足够的资金使用。

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人,他们更多的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理念,不注意保持身体健康,不为未来储备知识和财富。

坚信未来更美好的民族,他们会修筑非常坚固耐用的建筑,制定更加民主的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和预留更多的可能性。

反之,就会修建豆腐渣工程;制定杀鸡取卵的政策,不考虑事业的长期发展;在教育中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只看当前的成绩。

看来,很多人和两千多年前的猴子一样聪明,他们知道早晨的四个栗子是确定可以吃到肚子里的,晚上会发生什么变故可很难说。与其等到晚上失去四个栗子,还不如早晨先吃四个,晚上就算损失三个也比损失四个的代价要低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明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