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8月26日,浙江温州一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成为继“5·6”郑州空姐遇害之后,滴滴顺风车再次出现的安全事故。
而伴随着事实真相的披露,整改期的滴滴形同虚设的“整改”,让滴滴瞬时遭遇了比此前郑州空姐遇害案后更加排山倒海般的批判声浪。
因为:
受害人当天 14 时向朋友发出“救命”信息后失联。随后被害者朋友多次寻求滴滴平台帮助无果,事态紧急只能报案,而滴滴最初并未主动联系及配合警方,而是联系犯罪嫌疑人。直到 25 日凌晨 4 点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后,确认钟某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
因为:
涉事司机在案发前一天,曾因对另一名乘客图谋不轨,被投诉。但截至案发,既没有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被投诉司机也在正常接单。
因为:
当郑州空姐遇害案以后,滴滴号称推出了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而凶手赵某依然可以用伪造的车牌正常接单。
(二)
而这些显而易见的风险,滴滴本都可以避免,可滴滴偏偏在面对如此明显的风险上反应迟缓甚至是漏洞百出。
如果说郑州空姐遇害案,滴滴还可以被理解为面对“黑天鹅”的经验不足,而乐清女孩遇害案,则实实在在是对“灰犀牛”的视而不见。
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对灰犀牛进行了诠释。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再反过来看滴滴,尽管道歉还算迅速,也免去了两位高管职务。但不论是危急时刻拒于流程的客服,还是危机到来流于套路的公关,以及对此前承诺整改的不到位,此前用户投诉的不在意,无不是明知有用户伤害风险和舆论次生灾害风险,却无所作为,导致潜在风险真正变成伤害,滴滴结结实实被灰犀牛撞倒在地。
(三)
何以至此?
要知道,作为移动互联浪潮崛起的互联网新贵,在用户舆论的引导和塑造上,滴滴可以说绝对算是佼佼者,在运营商也绝对是有着完善成熟体系的佼佼者,何以在连续的乘客遇害案上,却表现得像是个互联网的“临时工”。
熟能生巧,可有的时候,也许是熟能生懒,熟能生拙。
因为太熟悉了,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不以为意,因为不以为意,所以看到灰犀牛也不当回事,直到被冲击的遍体鳞伤。
也许滴滴见惯了太多用户投诉,所以真正致命危险来临也就不以为意。也许滴滴挺过了太多舆论风浪,所以真正舆情海啸爆发也就自信能敌。
正如灰犀牛作者所说:一些公司因为曾经成功消除了各种危机,于是就变得骄傲自负。这样的公司在下一次危机中,会变得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滴滴,或许正是见惯了各种危机,所以终于在这一次危机中,脆弱不堪。
与滴滴免职的高管和下线的顺风车业务相比,乘客生命的代价,何其沉重。
而滴滴,似乎依旧止步于平息舆论的公关层面,至少还没有对外界透露,其究竟如何真正避免下一次危机。
毕竟,更多滴滴官方司机的微信交流群中,缺乏悔意甚至不思悔改的言论还在继续被曝光,而滴滴面对核心风险问题的态度,依旧是沉默或公关辞令。
(四)
犯下错误的滴滴,正在接受监管和公众舆论严苛的审视。
但灰犀牛的风险,却不仅仅是滴滴所独有。
同样从事网约车领域的其他品牌,拥有类似属性的其他行业平台,谁能百分百保证用户不受到违法犯罪分子和不怀好意者的骚扰侵害?
而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存在于各自平台,甚至时有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而又有多少平台在观望滴滴时,正视企业和平台面前的“灰犀牛”,正在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改进?
恐怕不多。
此次滴滴三个多月的两宗命案,暴露出一个致命的现实——相当大多数的企业,所说的用户导向,其本质依然是用户利润为导向,用户体验仍以用户掏钱体验为目标。至于其他,很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用户体验,绝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宣传词汇,用户体验,也绝不仅仅是简单从用户盈利出发的产品思维,更应是设身处地更周全为用户着想的服务和保障。
没有用户安全利益,何来真正的用户利益?没有真正的用户利益,何来企业真正的长远利益?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滴滴如果不懂得真正将整改落到实处,必有下次更惨痛教训!不以滴滴教训为教训对照自身改进,则离自己惨痛教训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