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被困在体制教育下的体质教育

近期以来,学生长跑猝死、校运会取消长跑项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等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课本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最佳载体,却怎么成了制造猝死悲剧的“夺命课”?跑不远,跳不高,伤不起,茁壮成长之期的青少年为何不少成了“瓷娃娃”?

危险科目全取消 师生谁都“伤不起”

河北省一所中学体育课上曾发生一幕惨剧,一名学生在跑完500米后突然倒地不起,诱发心脏病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去世。后经调查,体育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失职之处,学生们跑步前做了相应准备活动,跑动距离也在中学生身体生理可承受范围内。

然而,痛失孩子的家长无法原谅学校和老师,在学校门口摆花圈,寻求社会各方相助。最后校方和老师不得不赔偿巨额资金息事宁人。时隔一年,沉重的心理负担依然让当值体育老师对学生和家长满怀愧疚,自己又因正常教学导致不正常的事端而难以释怀。

“不敢上!”许多体育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据他们介绍,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多数从小娇生惯养,体质本来就差,上体育课更容易发生不测,而出了问题后体育老师就是“理所当然”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体育老师上课时都会保守为先。

现实情况是,现在不少学校体育课上涉及器械、体操等方面有危险动作的科目已取消。用一位体育老师的话说就是:“在操场上划个圈,看着学生们别出这个圈就行了。

”“学生的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但现在缺乏有效机制来厘清各方责任,大家又都怕担责任。”一些体育老师建议,应建立健全中小学生保险政策,明确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万一出现突发事件也有章可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副司长刘培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为降低学生在运动中可能出现的运动伤害的风险,学校可采取引入保险、制订预案、细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把运动风险降到最低

体育课程被牺牲,青少年体质下滑快

“如果需要做选择,体育课永远是被牺牲的,永远是替补。课都不让上,何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位体育老师说。

体育课被牺牲的背后则是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滑的事实。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最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等反映耐力指数的测试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由来已久,这是直接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和体育教师在学校里地位较低的重要原因。有网友认为,目前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态度也比较“纠结”。一方面他们需要适当运动来缓解学习压力,但是,另一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占去了他们应有的睡眠时间,使他们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无力再去运动。另外,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师资缺乏 课程走样

“体育课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为将来一辈子的人生打身体基础。无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应把眼光放长远,重视体育课,重视体育锻炼,”石家庄市教育科研所专职教研员崔兰芹说。她认为,当前中小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课边缘化已形成恶性循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学生利益出发,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增强社会全面健身氛围,使学生真正健康成长。

据调查统计,一名体育教师一周的工作量大概在18~21节课。但是全国只有30%的体育老师会认真备课,40%的体育老师则是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他们的待遇

由于体育课的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应试教育的产物,许多人曾建议高考增加体育考试,以进行纠偏。但有专家指出,与其让体育课进入应试教育,还不如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注】被困在体制教育下的体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