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柯一梦
现在,出门之前,打开手机看看天气情况,已经成了多数人的习惯。
可是,你知道吗,曾经,我们中国的天气预报是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提供数据来进行的。
直到,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提出,“要赶快改变落后面貌,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冠以“风云”之称的我国气象卫星,研制开始了!
他,就是拓荒者。
当时,专业科研人员极其稀缺,研制经验一片空白,设施设备一无所有,可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
怎么办?
干!
他亲自从基础知识开始给新人培训,组建队伍;
他直接把床铺搬到了实验室门外,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终于,在1975年和1976年,“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先后三次试验成功,我们掌握了卫星计算机程控和卫星在轨飞行灵活准确设置探测区等关键技术。
在多年努力攻关之后,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了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可是,喜悦仅仅存在了39天,就被击散了。
“风云一号”A星的姿态发生了故障,云图正在慢慢变偏斜,最后,只留下了地球的一条弧线。
卫星失控了!
当国家气象局领导急切地问:“还有什么办法吗”时,他,无言以对。
眼神中,是失败之后深深地痛苦。
可是,他不服输!
总结经验教训之后,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B星发射成功!
可是,还是因为经验不足,卫星的计算机电路芯片受空间高能粒子轰击,产生了单粒子翻转问题,姿态控系统发生故障了!
怎么办?
一场世界航天史上极为罕见、长达75天的卫星地面营救行动开始了!
每天六轮监视卫星在轨工作,一次又一次挽救“风云一号”B星的生命,就这样,正常运行了165天后,寿命结束。
依然没有达到设计寿命要求。
他当时站在塔架上,“真想从塔架上跳下去!”
“一定要在退休回家前,搞出一个圆满的结果,给党和国家及关心支持我们干航天事业的人们一个完美的交代!”在“风云一号”C星初样研制动员会上,他许下了诺言。
1999年5月10日,“风云一号”C星发射成功。
这一次,不仅仅只是发射成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都没有任何问题!
1999年8月22日,“风云一号”C星正式交付中国气象局使用,这个成功的突破,被列为中国1999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铭刻在中华世纪坛上!
在轨稳定运行一年后,“风云一号”C星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应用卫星序列。
中国,开始为世界各国提供气象资料!
在轨稳定运行了近五年后,中国才停止了对“风云一号”C星云图的接收存档。
2002年5月,“风云一号”D星成功发射。
他,又把精力转向了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成为了“风云三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卫星精确入轨!
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不但实现了技术升级换代,还实现了跨越发展。
我国的气象卫星探测水平接近并部分超过欧美同类在轨卫星水平!
2019年12月14日,他走了,享年84岁。
他,就是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气象卫星专家、工程院院士孟执中!
我们现在都在享受着“风云”卫星精准天气预报带来的便利,可是,却未必知道,“风云”卫星背后的曲折,还有默默承受这一切曲折却又不断奋起的他。
他,不畏艰险,在没人、没经验、没设备,几乎称得上零基础的条件下,接过了研制气象卫星的重担;
他,永不言败,在“风云一号”A星仅仅39天就失控,“风云一号”B星仅仅165天就寿命结束,一系列接连失败的打击下,他用“风云一号”C星兑现了诺言,也让中国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体系。
也正因为他的坚持和不放弃,中国的“风云”系列卫星从一开始的在轨时间不合格,到现在的在轨服务时间普遍超过卫星寿命期,甚至,还有的运行长达10年,可以远远超期服役!
他,谦虚还甘于奉献。
他曾经说过:“把国家有代表性的卫星造成,并且让它走向世界,我的人生总算是干成了一件事,对国家、对社会也尽了一份力。”
“总算是干成了一件事”,“一件事”这就是孟老对自己的成绩的定义!
“尽了一份力”,可是,这“一份力”,孟老足足尽了近50年。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50年?
有多少人,可以用50年只做一件事?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今天,我们聚焦孟老,因为,我们知道,孟老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大国脊梁。
在他的身上,存在的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航天精神,就是支撑中国腾飞的中国精神!
他,就是那一颗可以永远闪光并且照亮中国的星!
孟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