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毕业」是一个众包采访计划。
我们邀请「赞友」们问设计达人们五个问题——你的母校,你的恩师,你的困惑,你的选择,你的建议。
No.13 Jane Ngai:怀揣着“同理心”去拥抱设计
Jane Ngai
2008年——2012年在雅虎担任设计部经理,对社群沟通、综合消费者体验、全球用户体验有着深入的研究。
2012年——2013年成为独立设计师,为互联网公司和手机APP运营商提供咨询服务。
2013年——2015年7月在豆瓣担任设计总监,统筹把控豆瓣网页系统和APP产品的运作。
2015年7月至今在Fjord担任设计总监。
采访 | 李蔚娜
校对 | 陈庆泓
达人 | Jane Nagi
她怀抱着“设计能帮助人”的理念进入人机交互领域;工作12年以来,足迹踏过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台北、大陆,未曾停下探寻的脚步;她热爱心理学,乐于慈善,享受生活,敢于挑战!对她来说,设计没有地域以及文化的界限,只要保持一颗“同理心”,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她就是Jane Ngai,前豆瓣设计总监,如今在Fjord 迎接新的挑战!
Q:在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学习经历对于您的职业生涯有怎样的影响?本科毕业后,您为什么选择在人机交互领域继续深造?
A:我在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读的是系统设计工程,这在加拿大是一个很独特的科系,学习利用不同类型的工程(如电脑、电子、软件、机械、土木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虽然本科学到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没有在之后的工作中用上,但是我在那段时间学习到一个很重要的态度:不要害怕复杂的问题。数学、物理等问题一开始看似很难,但是只要冷静把问题整理,抽丝剥茧就有希望解决。最重要的是,不要慌。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这对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体会。
在大学本科接触关于人机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方面案例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设计是能帮助到人的。好的设计能容错,能够帮助预防飞机失事或者核电厂事故。因为有了“设计能帮助到人”这个想法,本科毕业后我毅然报名CMU的人机交互硕士。
在CMU的时候,做过一个与教育和设计相关的小组项目。很多女孩认为技术是男生的事情,没有接触就放弃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做了一些用户研究和调查,并就“如何帮助女孩提升对写代码的兴趣”提出一些概念,写了一份paper。我觉得教育跟设计的结合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滑铁卢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
Q:可以谈谈您在不同公司工作的体会吗?它们对您的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IBM是我在这一行的启蒙。在上人机工程的课得到启发之后,我就争取进IBM的“以用户中心的设计可用性实验室(user-centered design usability lab)”当实习生。当时能进IBM当实习生可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那个时候“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这种词还没出来,大家都是关注“可用性(usability)”,我的主要工作是在一个很专业的单面玻璃实验室里执行各种的可用性测试。这个经历使我在一些访谈、用户测试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练习机会。
Waterloo的program是4个月上课,4个月实习,交替直到毕业,所以面试经验蛮多的。我发现国内大学生对于一些面试方面的礼仪不是很注意,准备也不足。其实很多面试的小功略在网上也有的。我当年会在家里跟我妹妹一起模拟问答,后来面试很多了,就很自然了。
给在校生的建议:
1. 准备功夫做足,模拟回答一些常问的问题;
2.面试时保持微笑,这样能帮助克服紧张;
3.请同学们不要发一个大的zip/rar设计作品集(里面有一大堆档案),这样子给HR的体验很不好。身为设计师都不能为看作品集的人提供好的用户体验,如何能给用户设计好的体验呢?
在TI工作时,我参与到一个产品设计项目,跟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工程师组成跨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小团队,设计了一个给高中生的计算器(calculator),非常好玩。
Sapient是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短期内能让一个新人接触很多不同类型的咨询项目,也是很好的经历。我在Sapient一开始是当合同工(contractor)的,后来连续合作一些项目后,就转成正式员工。
我记得当年我蛮拼的,态度也很好。我觉得新人最重要是看潜力和良好的态度,其他都是其次。我现在看新人也是看这两个方面。
比较近的经历:豆瓣。豆瓣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虽然公司的很多人个性都比较内敛,但是心里超有热情,沟通起来很直接,因为都是爱豆瓣,为了做好产品。大家都很想法开放,所以我可以带领团队尝试迭代各种工作方法。这个公司是我喜欢北京的主要理由。
Q:回顾您12年的职业生涯,从一个用户体验实习生到如今的设计总监,这一路走来,有哪些经历使您感触最深最难忘怀?能否结合您的自身经历,给年轻设计师规划职业生涯一点建议?
A:我在台湾工作的时候参加了“张老师”的培训(心理咨询方面),无论在工作或者是个人方面都收获良多。倾听、同理对方、不把自己的价值观硬塞给对方等,说起来容易,但是其实很难。我之前到北京工作的时候,一个难题是需要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我觉得真心的倾听、富有同理心,能帮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对方会感受到,然后也会愿意回馈支持。
我建议年轻的设计师要更有耐心一些,不要太急着要“带人”。我觉得现在有一些设计师,工作的时间很短,或者是基础还不是很稳时就开始想带人。我建议设计师多接触不同国家的设计;如果可以的话多旅游,开阔眼界。设计师需要有好奇心。
Q:如果让您选择两个对您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您觉得他们会是谁?
其一是金庸:我从小时候起就接触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对我的价值观影响很大,让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
其二是乔布斯:他当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对我影响很深。他提到“串起生命中的点滴(connecting the dots)”的故事,让我在面对未来各种未知时,都用平常心去看待。我相信将来往后看的时候,我能把之前的事情一点一点的连起来。例如,当年我在加拿大接触普通话,原本是为了未来旅行可以方便一点的,谁知道后来会对我到台湾、北京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呢?即时是逆境,待回头看时,我就会了解原来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旅程真的很奇妙!
串起生命中的点滴(connecting the dots)——乔布斯在大学退学之后,仍然去学校旁听了一门书法课。起初他并不指望这门课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十年之后,乔布斯在设计第一台 Macintosh 计算机时,将在书法课中的所学全都设计进了计算机中。
Q:我们知道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您工作的区域横跨了太平洋:从加拿大到美国,再到中国香港,台北,大陆……那么,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文化背景对您来说困难吗?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对您跨领域、多元化合作模式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吗?
A:虽然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和国家文化不容易,但是我把它视为一段有趣的经历和挑战。我目前所在的一个全新的团队Fjord (Greater China)就是一个很棒的挑战。我发现只要我喜欢那个地方和工作内容,其他都是可以克服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现在大家常用“同理”这个词,但是真正的同理是设身处地的了解人。融入不同的环境更能理解不同的人。在工作上,了解不同的文化能帮助我们找出沟通和双赢的方法。我没有具体“研究”多元化合作模式,但我一直想找时间写关于跨文化的paper,希望有机会。
Q:如果有一台时光穿梭机可以带您回到求职的第一年,您期待自己有怎样新的尝试?下一个10年,您认为您会在哪?对10年后的自己有什么想说的?
A:我会希望时光穿梭机把我带到更早的高中时代,我会期待自己能更早探索不同领域的可能性。我高中的时候,朋友大部分都是想考工程、计算机、会计等热门科系,但是我没有充分探索自己真的喜欢什么。回想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太多未来的职业生涯,只是那个时期工程系在加拿大很火,我就随意挑一个难考、貌似稍微没有那么“极客(geeky,或者是nerdy)”的系。我很幸运能在本科和实习的时候就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领域,但是我现在会建议年轻人更早地探索自己和认识不同的领域。
下一个10年,我想象不了,正如我10年前没有想过会去台湾、大陆工作一样。我很喜欢新知识(比如说心理学),以及充实的生活带给我幸福感。如果有我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好的机会,我都会争取。我想对10年后的自己说的是:要健康。健康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特赞」 设计师
李蔚娜
城市规划设计师\平面设计爱好者
2014年毕业于江汉大学
现任职于武汉科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不毕业」是一个众包采访计划。
每一位设计达人,都会有一个属于大学校园的记忆。再大牌的大师,也是从青涩时期慢慢成长,破茧成蝶。
查看往期推送,请点击
▼
设计不毕业10 | Bob Baxley:见证湾区历史的漂流旅程
设计不毕业11 | Jacob Cass: 寻找批评建议,不要寻找赞美
设计不毕业12 | Carlos Segura:不爱学校爱学习
联系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