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

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_第1张图片
文:风信子逸轩

-1-

柯达破产,有不少人表示十分惋惜,反观其竞争对手富士却愈战愈勇,到底为什么呢?如果有研究过科技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成立于1888年的柯达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google及苹果,几乎是高科技产业及创新的代名词。1888 年柯达发明了“胶卷”,同时发明了 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便携式照相机,打着“你只需按下快门,其余的我们帮你办妥”的卖点,把摄影这件事从云端拉到人间。

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_第2张图片
盛极一时的“柯达胶卷”

可以这样说,柯达几乎“重新发明”了相机与胶卷底片,同时也带领了近代摄影普及化的走向:

1891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利用柯达的软胶卷,发明了第一台移动式“电影摄影机”,让柯达进入电影胶卷产业。1895年,伦琴发现了X光,並用柯达的底片拍下第一张X光片,第二年,柯达开发了专门拍摄X光的相纸,并进入医疗领域。1930年,柯达已经占世界摄影器材75%的市场占有率,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35年,柯达开发出了彩色胶片kodakchrome,这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片,也是柯达最成功的拳头产品之一。1963年,柯达发明了傻瓜相机,而这又是当时“超成功”的一款产品,几乎垄断了当时的相机市场。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而来到1976年,柯达在美国的菲林及相机销量,已占市场90%及85%。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柯达一直都是全球五大最有价值品牌之一。

在这一百年之间,柯达不断创新,引领时代变迁与科技进步。该公司聚集了当时最顶尖的人才,並有着超过1100项的影像专利,而数量仅次于IBM。智能手机时代,他和苹果、HTC打技术侵权官司,对LG、三星收取专利授权费,每年光专利授权费就高达数十亿美金。从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到2012年申請破产保护,中间的37年,有资金、有人才、有技术、有品牌的“影像巨人”柯达,为什么就轻易地倒下了呢?

-2-

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Steven Sasson经过两年的奋战,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並写了一篇标题为“相机的未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预言了内存卡、影像储存与在电话上压缩处理影像的未来。然而这项技术,却被当时傲慢的柯达高层认为“不会有人想在荧幕上看照片”,而就此尘封。其实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柯达的获利核心是底片,而数码相机是不需要底片的。柯达当时在底片市场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的品牌,甚至竞争者富士营收还不到它的五分之一,没必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_第3张图片
柯达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直到六年后的1981年,索尼才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而此时的市场却被索尼抢先了。柯达看到被竞争对手“弯道超车”后,立即成立数码影像部门。但此时的柯达却不想完全放弃底片市场,它研发出来的产品居然是“相片光碟”,有点不伦不类,完全不受市场的待见。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因为数码相机与底片的本质是完全不兼容的,不可能用一种“折中”的产品去讨好消费者。与此同时,除了外来追兵索尼以外,昔日柯达看不起的对手富士居然逆袭了,于1984年成功争取到美国洛杉矶的奥运赞助权,侵门踏户到美国,还终止柯达长达20年的独家赞助记录。

1993年,柯达从摩托罗拉挖来CEO乔治.费雪,进行改革。费雪是柯达“外部”的声音,他很清楚数字化未来的浪潮無法抵御,他把柯达重新定位为专注于“影像”的公司,砍掉不相关(占营收很大的份额)的医疗保健及制药等部门,专注发展影像相关技术,包含影像的采集、处理、储存、输出和传送。他认为胶卷底片可和数码相机共存、互补,依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消费者可选择他们需要的方式,具体的产品服务除了底片之外,包含数码相机及其打印服务。他还预言,未來的消费者甚至会把相片上传到网络,与他人分享。

其实,这就是facebook、instagram、微信等社交网络的雏形,费雪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CEO。但费雪有带领柯达走向成功之路了吗?答案是没有,费雪遭到强大的惯性阻挠,即使他在高层中引入外部人选,但在执行当中还是遭遇到强大的中间管理阶层的反对。这些人的背景就是化学,他们的高薪酬、晋升,就是因为底片卖得好。要说服他们抛弃从前的做事方式、放弃过去的既得利益,却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数码相机最终还是做出来,也上市了,甚至市场占有率也拉高到美国第二大,但却做一台赔60美元,导致卖得越多赔得越多。

-3-

1998年,富士在美国市场发动价格战,以柯达宣称难以想像的低价,以及日本政府的支持,大举掠夺市场占有率。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之间,柯达的全球市占率从60%跌到38%,而富士却从15%爬升到35%。若从营收来看,富士的非底片业务较多,不像柯达完全依赖底片业务,所以总营收已超越柯达。1999年末期,柯达裁掉19,900名员工,几乎是整个受薪员工人数的20%。为了扭转颓势,柯达董事会决定更换新的CEO,费雪黯然下台,由新CEO卡普执掌柯达。

卡普是从柯达的內部晋升上来的,在柯达待了超过三十年,对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熟悉。基本上,卡普也认知到数码影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虽然想推动企业往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但中高管理阶层们依然不愿意放弃软片的高利润。卡普采取四个变革方向,並对外宣称这是“ 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点”:延伸软片事业的利益,往高阶应用进行转移;发展数码冲印服务,扩大零售的通路;简化数码影像的服务介面,提供冲印站点、线上影像平台、影像光碟刻录等服务;扩展新兴国家的业务、多种方式增加营收的渠道。

可以看出,卡普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想掌握的是数码影像“输出”的方法,包含沖印、光碟、以及线上平台的分享。他认为,即使消费者转为使用数码相机拍下照片,他们还是会想要将照片冲印出来。从零售通路以及冲印站点的规划来看,柯达甚至要进一步掌握冲印的“通路”,而非仅在制造环节,所以它依然具有老大哥的野心。柯达虽然想取得营收上的平衡与突破,却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_第4张图片
2005年,柯达推出第一台可连接wifi的相机

卡普当政的5年来,依然无法阻止柯达的颓势。2004年,柯达提出裁员计划,预计在四年內裁员两万多人;2005年,柯达亏损高达1.36亿,标准普尔还将它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卡普被迫下台。虽然柯达做出世界上第一台有 Wi-Fi 连接功能的相机,可以上传照片到网络相册及无线打印功能,但很可惜这项技术推出得又“太早”了。当时的 Wi-Fi 尚未普及,人们普遍使用数码相机的诱因,还是在于可以无负担地拍摄许多照片,不用担心耗材的问题。2012 年1月,柯达终于撑不下去,宣告破产。

-4-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人一起出谋划策,肯定比一个人解决问题效果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或多或少都参与过团体决策,但结果可能很糟。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团体迷思”,当一群人具有高度凝聚力、成员背景与价值观同质性高、遭遇外部威胁以及时间限制的压力、领导者具有强大影响力,大家就很容易放弃思考,或排挤少数的反对声音,大家一起做出错误的决策。

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_第5张图片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组织,容易产生“团体迷思”

人们在团体决策过程中,往往会为了维护团体的和谐及凝聚力,放弃一些事实的真相,从而导致了决策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团体成员在集体主义精神感召下,当成员的努力为全体一致忽略他们的动机,现实但不理性地评价、并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回到柯达来看,首先这是一间超级大公司,科层制度明显,注重管理与服从,里面的管理阶层均是名校化学出身。他们均对公司有相当的认同感与荣誉感,这些人多从最赚钱的底片部门晋升至管理阶层、只喜欢一种声音,这些简直就是“团体迷思”的经典组合。

富士也面临过与柯达同样的转型危机,而CEO古森重隆自 2000 年上位开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古森斥资约90亿美元收购了40多家公司,同时削减成本,并开展裁员的行动。在18个月的时间內,他花费了2500亿日元的重组成本,用来撤销多余的分销商、实验室、管理者及研发团队。古森重隆说过,“这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但如果放任自流,大家都会完蛋,富士必须要重组业务模式。

虽然因花钱过于大手大脚,导致重组的效果大打折扣,但这种先发制人的措施,却很少能在程序繁复、官僚等级严重的日本企业中见到。对于古森重隆而言,这就意味着,要否定亲手提拔他的前任CEO,在日本这是职场的大忌。但古森重隆却深得“取舍”之道的精髓,在企业内部大胆进行改革,他让富士变成反应灵活的“美国公司”,而傲慢的富士却变成墨守成规的“日本公司”。

古森重隆表示,他对柯达这个令人尊敬的竞争对手面临的“转型之困”感同身受。但他仍然认为,柯达败在自满,即使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他说柯达对自身的营销和品牌实力过于自信,所以总是在尝试走捷径。2000年,柯达一直尝试着收购现成的企业,而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资金自主研发技术,未能实现足够的多元化。《创新者的窘境》一书有说,“新技术带来了彻底的变革,所以根本无法使用旧技术来应对挑战。”

-5-

从转型策略来看,柯达选择了“专注于影像市场”,从传统相机与软片,转型为“数码相机+数码冲洗”,以及到最后的打印输出的折中方案;富士却选择了“多元化”,连化妆品都做,哪一个策略才是正确的呢?其实现在来批判,未免有些“马后炮”的嫌疑。但我认为古森的三个判断标准却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产品的市场有没有成长性、能不能活用公司现有的技术、是不是能持续保持竞争力?也就是说,从内,看这个领域是否是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且能长期保持竞争力的东西;从外,看这个东西有没有市场需求。

在时势的浪潮之下,柯达有核心能力,也有意愿改变,它想奋力一搏时,却没有“押对宝”,加上庞大的组织与高昂的重组成本、庞大的厂房等固定资产、软片的高利润、支撐股价的股东要求与既有利益所得者群体的压力……整天就想着如何平衡、不懂得取舍,昔日的“护城河”却变成了今日的包袱,而一代“影像巨人”被自己的包袱压垮了。

庄子有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人的生命有限,知识却是浩瀚无涯的,以有限的人生追寻无限的知识,只会徒然无功。这个“”字代表的不只是“知识”,还可以替换成许多人生课题,从学问、名声、金钱、成就、情感、友谊等,都能够无穷无尽地追求,可惜人生苦短,没有谁真可以样样精通、样样皆有,毕竟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

与其缅怀过去的成就,不如将过去的成就当做是前进的动力与基础。过去的成就,纵使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成功,但不保证一定可行,只有时刻注意外在环境的变动,內心不断调整自己来适应变革,才是成功的良方。相反地,与其太在意过去的失败,不如将过去的失败,当做是成长的借鉴。因为对于现代的职场工作者而言,失败的经验,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只要专注于眼前,时时看着前方就对了。当下,其实就是最好的礼物,不是吗?

人生要进取,希望能够有所得,不过也別忘记一点,有得也必有失,失去的东西有时是无形的,往往一时之间难以察觉。人生的平衡,只要你还活在世上,就是每天都要去面对的课题,因为每一个选择的不同,最终都会决定不同的结果。对待人生的各种取舍,我们都不应该选择逃避,只能尝试努力,学会“取所当取,舍所当舍”,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平衡”二字,而是把“取舍之道”展现到极致。

若不知道怎麼安排“取舍”的优先顺序时,想想什么才是自己非做不可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柯达破产启示录:世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