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阅读 砚文堂
写作,另一种学习做人的方式 文 | 张晨晖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如何让孩子从小与书结缘?如何启发孩子爱上写作?
这是两个问题吗?其实,阅读与写作永远是一根藤条上的姊妹花。这次,第一阅读特意请到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将孩子送进全世界排名第18位的美国杜克大学的妈妈,来与大家分享:如何在女儿成长的关键点上布局,让女儿从小与书相伴,并将女儿引领上写作之路。
为什么要让孩子爱阅读
孩子和成人一样,是用语言进行思维的。思维的清晰度和语言的清晰度成正比,而阅读恰好可以帮助孩子的语言增速发育。人们学习新知识有赖于已有的知识背景,那些喜爱大量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快得多。
“酷爱阅读的孩子,学习更有爆发力”“读书是应试的最好对策”。
幼儿时,让书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
首先是陪伴阅读,即从婴幼儿期启蒙整本书的阅读。
女儿还没学会说话,我就开始给她读整本的图画书,不管她能否听懂,一直坚持……渐渐地她也会翻阅,也会讲述,尽管口齿不清,尽管断断续续,但是,她跟书有了亲近感。那些优秀的图画书给尚小的女儿带来了愉悦和幸福感,对开发她的认识能力、想象力和阅读能力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儿童诗反映的生活内容、进行的艺术构思、展开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我喜欢选一些儿童诗给女儿读。
此外,我还会选择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历代童蒙读物。它们是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幼儿时期诵读一些中华经典,还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 世纪末将《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深远。
从小学开始,真正的独立阅读
入学第一天起,我们便定下每日的“读书时间”。
开始是共同朗读,学了拼音后,她便按照学校的要求坚持独立阅读注音读物。一字一字拼读,很慢,字不连句,句不知义,一个短小的故事甚至要读上几天。贵在坚持,有量变才有质变,女儿的阅读速度渐快,识字量也加大。一年后,便能独立阅读纯文字的读物。
为了激发她的阅读兴趣,拥有读书的成就感,我们让她拥有自己的书架。
书架上书的摆放也是用心的,目之所及的最佳位置是重点推荐的,最上面是读过的,下面是还没有读过的。每有小伙伴或亲朋好友来访,我们会将她的小书架向客人做介绍。如此,女儿在获得小小的满足感、成就感的同时,也获得了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
因为,小孩子学习的原动力除了兴趣,还有成人的认可与鼓励。
广泛阅读。
一、二年级时,女儿的阅读以寓言、神话、童话故事为主。中年级以后,我们便给她推荐了国内外各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选择这些作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各类获奖小说囊括其中:国际安徒生奖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卡内基文学奖、德国青年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法国圣埃克苏佩里奖、 美国六项读者评选大奖、奥地利国家儿童与青年文学奖……这些获奖小说应该是属于孩子“一辈子的书”。
我们对照刘绪源先生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提出的“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来选择这些小说。 “爱的母题”的作品 如《白雪公主》《战马》《我的妈妈是精灵》等。叙述语言充满童心与母爱的氛围,情节曲折但不过于刺激,结构上往往采用反复回旋的方式,“遇到难题绕道走”是其基本构思方法:王子、仙女的降临,宝石、魔法棒的出现、亲人的帮助……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完满的解决。作品里传达出的爱意滋养了女儿的心灵与情感。
“顽童母题”的作品
其价值在于使儿童释放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儿童平时所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委屈和愤懑,在大人面前根本无法表达的无名火,在阅读这类作品中得以突破、宣泄。作品传达的“奇异狂想”的艺术氛围激荡着女儿,使她自小无拘无束,渴望冲破束缚。
“自然母题”的作品 表现的对象是自然万物。如加拿大的《西顿动物故事》,以及中国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对儿童来说,徜徉于这类作品,会流连忘返,他们以轻松的、旁观式的、又充满兴趣的心态阅读,能获得超脱感、惊异感、神秘感、亲近感。
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文学作品里传达出的“悠远率真”的艺术氛围激发了女儿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探索热情。
人只有吸取多种营养才能健康成长,儿童也只有在各种母题的作品的熏陶下经受丰富的体验,心灵才会变得柔软又坚韧、聪慧又务实、自信又博大。
除了读优秀的少儿文学,女儿的书架上也有一些少儿版的文学名著以及名人传记。同时,文摘类的杂志以及科普类、科幻类的读物都有涉及。
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会扼杀了孩子阅读的兴趣;片面的、强制性的掌柜式阅读,会湮灭了孩子阅读的智慧……女儿小学高年级之后,阅读越来越庞杂,
我向来尊重女儿的阅读选择:喜欢读网络文学你就读吧,喜欢读漫画书你也读吧……
但是
只要那些优秀的、经典的书籍不离开女儿的视线,会有一天,她会自己心甘情愿地“回来”。但是这个过程,我是放手让女儿自己经历了一番。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调动自主的阅读兴趣,是让女儿喜欢读书的关键。其实,进入中学后,女儿的阅读书目完全是自主选择,阅读已经真正成为“悦读”。
思与读随,用读书卡记录整本书的阅读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所以,自亲子伴读始,我们就一直交流着阅读,从故事情节、故事人物,到故事改编、故事续编……
当女儿的阅读数量远远超出我们时,为了能与她对上话,我们便通过网络了解书评。为了扩大交流范围,获得更多的彼此间的读书信息,我们时常召集几个同龄孩子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或在家里,或在旅途中。
书读多了,有时面对书架上读过的书会突然无从回忆,或是对一些书的情节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便让女儿记录读书卡,但这不同于读后感或是摘抄。
据说毁掉一首好歌的方法就是把它当闹铃,而毁掉一本好书的方法就是把它划进考试范围。
任何功利性、强迫性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
我便制作了精美的小小的读书卡片,树叶形、心形、水果形……打上小孔,可以悬挂、可以装订。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条条框框,只要记录了就行,一张卡片就意味着读完一本书。可以随性地或写或画,一两句即可,三五句更好。在孩子们的互相交流中,他们渐渐会比较出如何记录最好。于是卡片变大,内容变丰富,甚至出现了同类型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家的比较,不同国家文化的比较,等等。最后,读书卡的记录成了孩子内心的需要。
就如女儿中考期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她喜欢暂时将作业丢一边,从书架上随意取出读过的一本书翻翻,然后记录一张读书卡,她觉得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后续的学习更加高效。而这一切,我们从不干涉。任何时候,“与升学无关的书籍”从没离开过女儿的房间。
孩子得到一片阳光就会灿烂,就看你如何去给予。在阅读的过程中,女儿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将此记录于一张张卡片中,如今这些厚厚的卡片如书一般置于女儿的书架上,它也成为图书的一部分,记录和见证着女儿的读书历程。
大量阅读之后,开始写自己的书
事情始于一次偶然。女儿小学一年级的国庆节,我们去游了北京。回来面对一沓照片,
我忽闪一念,建议她从每个景点的照片中挑选一张,剪贴成了一份《首都之旅》。编好后,我又建议她给照片注上说明。于是,照片上就留下了她稚嫩的笔迹和话语:“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多漂亮!”“在北海公园看到白塔、湖水、小船、绿树红墙,就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这是女儿编的第一份小报。此后几次的旅途中,女儿开始有意识地观察、感悟,又编了几份精致的小报。
二年级寒假的旅途中,我意识到,女儿的表达不能停留于编报给照片写说明的形式。但是,写完整的文章对只读了一年半书的她来讲难度和跨度太大。
我一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操之过急。适度的超前会让孩子体验到攀登后成功的喜悦,孩子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兴趣投入到下一轮的攀登;操之过急则让孩子感到畏惧和高不可攀,易采取放弃的态度,也就失去了再体验的兴趣。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兴趣就是花数倍力气也难以唤回。
所以,我决定让她从写一段话开始:把一个景点的见闻分成几段来写,然后,帮她用大字体把短短的一段话打印成满满的一页,再附上很多照片,最后把这一页一页装订起来,装上漂亮的封面,上面打印着“我的第一本书——福建之旅”——女儿的“第一本书”诞生了。
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那年暑假,我昔日的学生带着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来看我。我故意让女儿把她的“书”拿出来给大哥哥看。在大哥哥的夸赞中,女儿竟然惭愧了:哥哥的毕业论文厚厚的,那才叫书呢,她又暗下决心:要编厚厚的书。
于是,我们有了二年级暑假的大连之行,也有了女儿编的第二本“书”。从大连回来,连续三天,女儿就和同伴每天写作近十小时,写了十二篇短文,共计六千多字。那时她只是未满八周岁的二年级的孩子,无论是作文的遣词造句,还是写作的耐力毅力都超出了她的年龄。但是我知道,
女儿智力平常并无过人之处,只是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写作的兴趣和编“书”的愿望。
后来,每年的寒暑假,旅游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旅游线路的选择、当地人文习俗的了解均来自于她和伙伴们查找的资料;在旅途中,她们会认真听导游讲解、主动对话,并用心感悟,每晚回到住处会习惯性地记录当天所见所闻的关键词;回来后对照着关键词、照片、录像,写作游记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偶有一日,女儿将自小到大的游记进行整理,竟有近二十万字了!在我的同行好友和出版社编辑的鼓动下,女儿将游记汇编成了《小鬼游天下》一书,作为自己小学和初中生活的纪念。
遗憾的是,女儿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所写的《欧洲五国游》近三万字的手稿不慎遗失,后来也试图补写,但每每动笔,都感觉缺少了当初的那份灵动和感悟,只能作罢。这也给了她深深的感触:
游记要趁热打铁,及时记录,否则很多细节和感悟会淡忘、消失。同时她也越发意识到文字记录的重要性。所以,女儿渐渐有了用文字记录的习惯,在她的电脑里,不止游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心的、郁闷的、值得思考的,均有记录。中考获知成绩后,写下了五千多字的《走过中考》,平白朴实的文字记录下了初三最后阶段备考的心路历程,她说以后每遇大型考试,这段文字会给自己启发和反思。其实,这正是文字记录的意义所在。
千书牵手,用稿费捐书
女儿自小便参与了一系列捐书活动,而在《小鬼游天下》这本书的后勒口上,她写道:“一本书/ 几元钱/ 一份爱心暖人间/ 感谢您购买此书/ 我将用此书的稿酬/ 为西部希望学校筹建图书馆”,这是她的心愿。
《小鬼游天下》正式出版后,女儿一直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2011 年开始走访一些学校进行演讲与签名售书,6 月,用第一批的稿费购书3000 册寄往拉萨一中。
之后,她陆陆续续将所有的稿费近20 万元全部用于购书捐赠。这个过程中,还不断吸引了小伙伴的参与以及一些企业的赞助。至今,女儿与同伴三次回访西藏,一次回访新疆,一次回访青海,一共为58 所中小学筹集新书6 万余册。如今“千书牵手”也正式注册为公益服务团,捐书活动还在继续中。
作者的话:
回顾女儿与书结缘的故事,我引用《小鬼游天下》的编辑潘安老师的话:“由此书、此作者,我们引发出一种育人的方法。”
找到兴趣的一个按钮,撬起学习与成人的整个链条,因旅游而写游记而能作文而善语文而各科成绩优异而参加各种活动,这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成长之路”。
作者简介
张晨晖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近30年,曾获江苏省、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参与编写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版个人教学实践文集《教海,那一缕微曦》,并与其他几位常春藤妈妈合著《送孩子去常春藤》。其女儿现于杜克大学学习文化人类学。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张晨晖撰文并授权,第一阅读编辑。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第一阅读 陪伴阅读,陪伴成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第一阅读
获取更多家教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