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亚粘土动画,故事改编自导演亚当·艾略特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两个古怪笔友长达20年的友情,把观众带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1张图片

这是一部故事情节很简单很简单的动画片:

玛丽是一个8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额头上有一块屎黄色的胎记,脸上有很多雀斑,是个有点抑郁孤独的自卑小女孩。玛丽的妈妈每天都醉醺醺的躺着,爸爸喜欢在仓库和死鸟呆在一起(制作标本)。玛丽没有朋友,最好的朋友是动画片里的诺布莱一家,她羡慕诺布莱一家总是有好多朋友。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2张图片

马克思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是一个44岁的患有亚斯伯格症(神经发展障碍)和肥胖症的犹太人。从小遭遇被父亲遗弃,母亲自杀,没有朋友,经常失眠,不喜欢拥挤的人群、灯光、噪音和浓重的气味。缺乏社交能力,对面部表情不敏感,需要依靠一本“表情小书”来辨认他人的情绪。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3张图片

马克思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被一封来自大洋另一端来的信打破,在窗边远眺了18个小时后,马克思决定给玛丽回信,故事才算是开始了。两个孤独的人,却让简单的书信交往变得治愈和温暖。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4张图片

灰色,是影片的主色调,所以一开始时让人感觉有点枯燥,可是美好的东西都是红色的,比如玛丽的发夹,马克思的帽子装饰,路边的花,还有寄信的邮筒。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并不是两个孤独的人找到了灵魂的依托,而在于一个有病的看似“不正常”的人,努力地教会一个健康地“正常人”爱自己。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5张图片

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玛丽, 从小因为脑门上的胎记而自卑,又因父母的冷漠而非常缺乏安全感,没有人教过她如何爱自己,所以玛丽常常担心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美,所以才得不到爱。她以为消除了胎记,就能消除自己的自卑,可是通过手术消除“丑陋”的印记之后却发现不是这样的。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也许爱并不适合我”,然后,马克思给她寄去了一颗糖,上面写着“Love Yourself First”(先爱你自己)。

玛丽听从马克思的建议扔掉了心情戒指,接纳自己,让自己充满自信,在喜欢的男孩面前不再掩饰自己,也因此赢得了爱情。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6张图片

虽然马克思被认为是“精神残疾”,但他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残疾的,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难过,更不觉得自己需要接受“治疗”。虽然因为无法正常社交,遇到了不少麻烦,但马克思拥有着坚不可摧的逻辑和世界观。在他看来,奇怪的并不是他,而是其他人。因为相比于他,那些“正常人”永远都在自相矛盾和自我折磨。

所以当玛丽将马克思当作精神病分析的病例并且试图“治愈”他时,他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这个被他认定的唯一的朋友,竟然也和其他愚蠢的人类一样把自己当作“病人”,把他所认为的自己的“性格”的一部分当作“症状”来“研究”。

但是,马克思之后意识到了玛丽和自己一样,都不完美,玛丽正在经历的,也许也正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阶段,“我年轻时,想成为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人。”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7张图片

“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总是这样想。

可是马克思后来明白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得适应它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即使玛丽曾给他造成伤害,但他从未放弃过这段友情;即使世界曾让他失望,他也从未放弃过世界。马克思用一生学会的东西,去教会了玛丽“爱自己”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8张图片

当成年的玛丽终于抱着孩子来到马克思面前时,却发现马克思已经与世长辞了,他是安详的,脖子上还挂着那本“表情小书”,而在他仰视的方向,是整整一天花板的、熨得平平整整的玛丽寄来的信。

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_第9张图片

这也是影片想要说的:爱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他人的不足,愿意向他认定的人敞开心扉,不要因为他人的看法和做法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完美的我们与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处。

也正如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所说: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