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最本质的问题,还是“看自己”。
作者:王路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对于相当一部分80后而言,关于星座的启蒙知识,来自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
以今天的眼光看,《圣斗士》里的一些设定颇令人细思极恐,剧情bug也是一大堆。但在当时,还未被日式动漫无限打怪升级套路洗礼过的少年儿童们,对于“天马流星拳”这种酷炫招式,完全没有抵抗力。
而作为动画中剧情最高峰的“黄道十二宫篇”,不但贡献了一大批经典角色,也让十二星座的概念深入人心。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二少年们心目中每个星座的形象,都是和对应的黄金圣斗士的形象直接挂钩的——双子座和处女座的同学会激情battle谁家圣斗士最强,而本摩羯因为圣斗士既不帅也不强,只能憋屈地自闭。
当然,《圣斗士》只能算是初步普及了十二星座,并没有直接打开通往玄学的大门。我们这一代人的星座“科普”,大多还是要归功于港台和日韩星座文化的引进。
记不清具体是从何时起,校外的小书店里开始摆上了封面花花绿绿的星座书,刚兴起的流行文化杂志添了趣味星座版块,就连文具摊卖的笔记本,内页都会印上几段星座性格分析和运势参考。
回想当年,星座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流行开来,而且经久不衰,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识急剧膨胀的时刻。半大不小的少男少女们,躁动中带着点迷茫,徘徊在极端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之间,异常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星座之前,与之最类似的民间传统人格分析术是看属相、八字,但它们很难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一来历史悠久≈土,不如星座新鲜有趣;二来同学之间年龄相仿,基本集中在一两个属相,完全没法体现青少年最看重的个性。
星座之所以广为流行,还因为它和恋爱密切相关。那些没勇气捅破的窗户纸、隐而不宣的小心思,都可以借着星座的名义拿来反复思量:每看到一本星座书,都会偷偷翻到自己和心仪对象星座速配指数的那一页。若是书上写着五星般配,心里还真会有几分傻乎乎的窃喜。
及至读大学时,星座已经俨然成了人际交往、寝室卧谈和不正经学术研究的一门显学。
我和我的沙雕室友们,大学期间最无聊也最乐此不疲的爱好,就是按照文学史的进度,挨个考辨历代著名作家的星座。
最容易考证的自然是现当代作家。顺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把重要作家的生日统计一番,得出初步结论:射手、天蝎、天秤三个星座,最容易出名作家。
有些作家的星座比较符合群众对其文风的印象。比如钱锺书,的确是天蝎式的才华横溢和犀利。但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譬如徐志摩居然是摩羯。以文学史而论,这纯属瞎扯,但以“星座学”而论,完全值得拎出来做个案讨论。
古代文学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生卒年月无准确记载的,恨不得要先写份研究综述,再画个统计表格。比如屈原屈夫子,前人考证一大堆,生日版本十几个,换算成公历,前后覆盖了摩羯水瓶双鱼三个星座。
大家首先一致认为摩羯没那么浪漫,其次普遍感觉水瓶不太可能投江。最终毫不科学地以玄学敲定结论:屈夫子大概是个双鱼。
当然,这些都是闲极无聊的抖机灵。但这大概也是一切星座话题的本质: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就是乐在其中,百聊不厌。
02.
到了今天,星座可能已经是社交媒体上最经久不衰的经典话题之一。
过去我们查门户网站的星座频道,在BBS星座版上看当代最著名的“神婆”苏珊·米勒的最新星座运势预测。现在,我们在订阅号里看星座文章,在B站看同道大叔的明星星座问题采访视频——这个以星座为核心的IP,创下了以亿为单位的财富神话。
生活中,星座也俨然演化成了一套默认的话语体系。熟悉星座的人形成了一个高度默契的圈子,大家熟练地使用这套话语,并可以毫无障碍地解码。闺蜜八卦,一句言简意赅的“呵,双子男”,姐妹们瞬间心领神会,胜过千言万语。社畜比惨,一句“我老板/甲方是处女座”,也能立刻获得倾听者的深切同情。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用星座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真的有那么准吗?
有时候,星座确实准到令人发指。我见过在办公室里放着巨大抱抱熊玩偶的男同事,就差把“我是巨蟹座”写在脸上。认识的双鱼女,无一例外都有颗浪漫的小公主心。而身为一个土象星座,没被水瓶虐过的人生,简直不完整。
但认真说起来,星座又没有很多人相信的那样准。
就我观察,从70后开始,随着大家越来越相信星座,星座“准”的比例似乎也越来越高。但回到我的父母那一辈,他们在前半生几乎都没听说过星座这回事,在性格和行为特征上,也常常和他/她的星座不甚相符。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你越信它,它就越准。
听上去很主观唯心,但确实有心理学依据。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自我归因”,意思是,当你在潜移默化中被星座的说法影响之后,便自觉不自觉地往它所描述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靠拢。
闺蜜C女士就是个典型例子。她最早听说星座时,还是个小学生。因为从小一直过农历生日,她便想当然地用农历生日去查星座。于是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她一直误以为自己是个水瓶座,以星座书上“再寂寞也自豪”的中二鸡汤为座右铭,做了好一阵风一般的少女。
直到高中,她才知道搞错了方法,蓦然回首,自己原来是个双鱼座。神奇的是,她居然就无缝转换到了双鱼模式,仿佛从生下来起就是个无比浪漫的粉红泡泡小女生。
心理学上另一个与星座相关的理论,是“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看到一段模棱两可的性格描述时,通常会下意识地认为那说的就是自己。
如果我们随便打开描述任意星座的一段话,掐头去尾摘出一两句,让大家猜这的是哪个星座。答案多半是五花八门,谁都觉得“这可不说的就是我”。
除了每个星座身上最明确的专属标签,比如白羊冲动、巨蟹恋家、处女座强迫症之类,如果我们认真去看每个星座冗长的性格描述,可能会发现大致都差不多。
因为这套话术本身就是云山雾绕,看似说了一大堆,但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且大部分说的都是人的共性。我至少在十个以上星座的人格分析中看到过“在陌生人面前自闭,在熟人面前话痨”,而每个星座的人都会表示强烈赞同。原因很简单:它本身就不独属于某个星座,而是众多当代社恐年轻人的共同特征。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其实也远远没有看上去那样相信星座。
所谓“相信”,也有程度之分。譬如一场杂技表演,表演者要蒙上眼睛,用飞镖射中搭档顶在头上的苹果。观众和搭档都表示相信表演者能成功,但很显然,这两种“相信”,分量大不相同。观众只是身为旁观者轻飘飘地说句话,至多代表一种善意的期待,而搭档则是交托性命的绝对信任。
不管我们平时花多少时间去谈论星座,大多数人的“相信“,其实都不过是最轻飘的那一层。或许连这个程度还都没达到。
我也读到过一些忧心忡忡担忧“星座迷信”的文章,也许作者的确忧国忧民用心良苦,但未免把星座看得过于重要了。
我们相信星座,并是不指望依靠它决定或改变什么。它只是尘世中一种无伤大雅的安慰剂,为愈来愈程式化的生活增添一些兴味而已。
03.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星座分析和运势预测,归纳起来,无非是三种诉求:看自己、看爱情、看未来。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星座速配”中的描述可能和现实中的恋情相差甚远,运势预测看看就好,谁也不会当真用它来指导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
说到底,最本质的问题,还是“看自己”。
公元前4世纪建立于古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曾刻着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除了认识世界之外,这大概是古今中西历代哲人智者都无法绕过的一个永恒课题。
我们可以用相对客观的眼光去观察旁人,但永远无法完全客观地审视自我。而星座则提供了一种参照,不管其真实性如何,我们至少都可以借助这个参照,去想象一个“世界眼中的我”。
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翻阅星座分析、血型解析,做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不过是为了反复确认“我原来是这样的人”。而在一次次的自我强化中,我们也在越来越接近那个想象中的自我。
作为一个毫无专业性的伪星座爱好者,我也不妨以玄学精神做个预测:只要人类依然有探寻自我的需求和欲望,星座话题就会永远流行下去。
毕竟,我们一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己。
参考资料:
[1] 万美容、陈婷:《透视星座文化流行背后的秘密》,《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2] 颜欢、曾一果:《新媒体时代的“星座文化热”现象解读》,《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12月,第21卷第6期
[3] 彭梓林:《大学生星座相信程度与巴纳姆效应关系分析》,《校园心理》2014年6月,第12卷第3期
[4] 《星座相亲靠谱吗?》,南周知道公众号2016年6月2日
*头图购自视觉中国,其余为视频截图
扫一扫与我共享美好尘世生活
= 推荐阅读=
戒糖比“戒肉”难多了
那些难舍口腹之欲的饕客们
只将日历记山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