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发布预告的时候,有一部恐怖片就被很多影迷期待着。
主要原因有两个。
无敌的阵容。
安德烈·艾弗道夫执导(《无名女尸》),吉尔莫·德尔·托罗监制(《水形物语》《潘神的迷宫》),约翰·奥古斯特、马库斯·邓斯肯等编剧(《大鱼》《电锯惊魂系列》)...
全是恐怖、奇幻界的大佬。
禁忌的IP。
原著同名小说从1981年开始出版,一共三册。
小说收录了各地流传的一些经典恐怖故事,邀来插画大师Stephen Gammell为小说配上了极其骇人惊悚的怪物画。
因为内容太过恐怖,小说甚至入选了"美国百大争议书籍"。
怎么看都像是会爆的亚子。
然鹅,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等了快一年,它终于来了。
但它没爆,反倒是崩了——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
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
1968年,美国的某个小镇。
当时正值万圣节,一群熊孩子为求刺激跑进了用铁丝网封起来的禁区。
一幢鬼屋。
传说很多孩子在进入其中之后,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
在鬼屋之中,女孩史黛拉发现了一本传说中的恐怖故事书。
她十分开心,并把这本书径自带回了家中。
却渐渐发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鬼书"。
书上的文字,均是用鲜血写成。
书中所记载的故事,竟然也真的发生在了现实之中。
而最新的故事里,主角们不是别人,正是当晚闯进鬼屋的那批人...
史黛拉怕极了,连忙把书送回了鬼屋。
想着物归原主了,总该万事大吉了吧。
可惜为时已晚。
被从鬼屋带出来之后,这书不仅撕不烂、烧不掉、扔不走,还自顾自地不停写着故事。
简直比死亡笔记还高级。
照这么下去,史黛拉等人肯定难逃一死。
不甘心等死的熊孩子们,开始调查起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当年,一个名叫莎拉的女人在鬼屋内上吊自杀,背后隐情无人知晓。
而鬼书的主人,正是莎拉。
这让史黛拉想到:会不会是莎拉自杀事件的背后有什么隐情?
孩子们来到报社调查事件真相
于是,整个故事分为两条线,正式开始。
主线是史黛拉等人竭力追查事情真相。
副线是书中所载之事逐一应验。
结果,莎拉之死还真就是人为导致,所以她才变为了冤魂厉鬼,祸害人间。
本来,原著是很多独立的恐怖小故事,也就是只有副线的内容。
为了让影片的观感更加连续完整,导演安德烈·艾弗道夫和监制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昵称)加入了主线。
这个想法挺好的。
既能继续把恐怖故事当成卖点。
又给了影片更多时间去塑造人物,深化主题,也给了导演更多空间去融入自己的思考。
这让影片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
作死三人组
加入的故事范本也很好。
就像是"一分钟营救"的加长版,主角们和死神赛跑。
想想都紧张刺激。
可惜,导演没能把这紧迫感给拍出来。
拿影片的开场来说。
30分钟,接近整部电影时长的1/3,讲的是什么?
是史黛拉和伙伴们一起恶作剧、嘴炮、作死探索鬼屋,她自己还顺便邂逅了帅气的男主。
到这里,那本鬼书才第一次出现。
所谓的"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才拉开帷幕,史黛拉一行人也才正式陷入麻烦。
说白了,整个故事的恐怖之处,至此才真正开始。
这叙事节奏,真的太慢了。
其实,本片的评价并不算差。
豆瓣6.1、IMDb6.3的评分,烂番茄79%新鲜度,在恐怖片类型里已经算中上了。
它当然也有优点。
最值得夸的,是片中的怪物设计。
故事里出现的所有怪物都是由真人出演。
而套在外面的戏服包括化妆,则是由陀螺找来的老朋友,Spectral Motion公司负责制作(《地狱男爵》《X战警》《环太平洋》《怪奇物语》)。
通常情况下,制作怪物模型都有据可依。
比如当时他们设计地狱男爵的造型,就可以参考网上无数张地狱男爵艺术图片。
本片不一样。
原著中的每个故事,有且仅有一幅插画。
而就是凭着这么一幅画,他们居然把书里的怪物完美复活了。
在制作过程中,设计师们对细节的苛求程度堪称恐怖。
比如,他们会把原著插画输入电脑中与实物进行对比,确保每一根线条都能吻合。
比如,他们会找来特定的人员,演出那些反人类的动作,而不是借助CG制作。
比如,他们会给演员仔细涂上、覆盖上30多种材料,只为呈现出骷髅脸的特质。
麻烦归麻烦,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值得的。
即使在没有配乐的现实场景中看这些怪物,也相当瘆人。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个长发女是陀螺最喜欢的造型。
配着眯缝的眼睛、微翘的嘴角,有一种诡异的慈爱。
另外,陀螺觉得,这怪物很像胖胖的自己。
可惜,这部电影的观感并没有匹配如此用心制作的怪物。
很多网友的评价都很相似:不恐怖,看得想睡觉。
我基本同意。
但不得不说,本片的几个恐怖段落还是拍得挺出彩的。
比如红房间一段(涉及剧透)。
男孩千方百计想逃离鬼书上写着的"红房间"。
结果阴差阳错,却意外触发了医院的警报,启动了应急灯。
医院里的走廊,成了名副其实的红房间。
眼见着走廊尽头处的怪物缓缓朝着自己前行,男孩慌不择路却发现无处可逃。
四面八方,皆是鬼怪。
逼仄的环境、瘆人的灯光、怪物自身的诡异,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步步紧逼的危险感被营造得十分完美。
这大概是几个恐怖故事里拍得最好的一个。
既恐怖又诡异。
其他的几个,虽然也不错,但明显差了很多。
或许是由于PG-13的关系,恐怖场景的刺激度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削减了。
比如画面太暗,比如缩短怪物的展示时间。
这个故事中,怪物就出来了30秒不到
其余的恐怖情节,就不多说了,基本都是靠jump scare那一套在吓人。
像下图这种把怪物撞上货车后却还不移开的镜头,就很没意思。
谁猜不到它会跳出来呢?
这6秒钟的拉镜头完全就是在赤裸裸地混时长。
不过,本片最大的败笔,还是在于角色塑造。
太过单薄,导致了观众无法产生共情,进而导致了无聊、想睡觉。
拿本片的绝对主角,史黛拉来说。
她的背景关系倒是介绍了不少:有心怀歉疚的父亲,有小镇偶遇的爱情,有经常厮混的伙伴。
可除了归属于主线里的爱情,其余都只是泛泛而谈。
如果以她为参照,剧情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作死→发现自己在作死→停止作死。
你会发现,史黛拉本质上没有变化,更没有成长。
只是在被动解决所作之死给她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最后,女主还来了一句旁白:如果说我从莎拉那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永不言弃。
我当时就给整懵逼了。
整个剧情不是一直由女主在主导的吗?她从头到尾有放弃过吗?这样的话直接由主角说出来真的好吗?
外加女主最后打败BOSS所使的招式是"用爱感化"。
这句总结听起来未免也太轻飘飘了。
鬼的眼神都变温柔了
作为对比,咱们不妨来看看同种题材的《小丑回魂》。
同样是介绍多位主角("窝囊废少年团"),影片不仅事无巨细地介绍了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恐惧,还穿插着埋下了"小丑是个啥"这颗定时炸弹。
也就是恐怖片段的展示。
但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纯吓人,其实都能算得上是伏笔。
《小丑回魂》
而《小丑回魂》的整个故事则可以概括为:
窝囊废少年团们最终克服内心的恐惧,携手共同对抗邪恶力量。
在此过程中,少年团之间的感情也被进一步加强。
这,就叫成长。
但很可惜,《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以下简称《黑暗》)里并没有。
《小丑回魂》:LOSER变LOVER
另外。
在《黑暗》里,同样是讲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却基本都是靠台词直接讲出来。
诸如"我经常做这个梦""小时候我爸经常给我讲这个故事"等等。
而《小丑回魂》也是用语言讲,但它用的是电影语言。
造型、镜头调度、配乐......唯独不是台词。
稍作比较,便高下立判。
这个差距,其实与R级不R级并没有什么关系。
《小丑回魂》
只能说,可惜了。
可惜了这个阵容,可惜了这个不错的故事设定,可惜了这些栩栩如生的怪物。
更可惜了那些能拔高影片主题和深度的设置。
比如片中偶尔会提到的越战背景。
稍微想一下,这个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
影片本身讲的是一个恐怖故事,孩子们被怨灵诅咒,消失不见。
而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越战又何尝不是一个传说中的恐怖故事。
怪物+童真+残酷,这实际上是原定导演陀螺的拿手戏
但,因为交待得语焉不详,越战这个点就真的只成了一个背景。
影片整体的氛围,也终于还是走上了青少年恐怖片的道路。
爱情为主,恐怖为辅。
所以,还是那句话:
太可惜了。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
遇见恶鬼怎么办?
当然是用爱感化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