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员 巅峰对决》
这档节目开播三季,一季换一个名字。
2017年《演员的诞生》,2018年《我就是演员》,今年又变成《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
宣传从来都是铆足了劲儿。
演员阵容:张国立,李冰冰,佟大为,郭涛,梁静,马思纯,秦昊,李宇春……
导演阵容:李少红,陆川,许鞍华,田羽生。
连打辅助的都是叶锦添这样的级别。
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与期待度。
然而开播后的口碑一出:豆瓣5分。
创下了三季以来的历史新低。
评论区最热的两条,都是大写的不能理解。
这其实是件很让人纳闷儿的事。
演员和导演都是有实力的,每个人拎出来,身后代表作都一大把。
怎么凑一块儿反而成了大型翻车现场了呢?
鱼叔在(忍着不适)认真看完两期节目之后,总算是找到了原因。
《巅峰对决》上来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呈现方式。
隔壁的《就位》,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形式是明确定位在电影镜头感。
一个路子走到底。
可《巅峰对决》里呢?
拿第一场戏《夏洛特烦恼》来说。
挑选的段落是夏洛成了名后想起马冬梅的好,回到当初的小屋来找她。
两人见面,原版呈现出来是这样的——
而节目里,佟大为和梁静版本的效果是这样的——
你说它像电影吧,画面没什么质感。
你说像话剧吧,给镜头的时候又用了电影的方式。
两头捏吧到一起,最后成果看着像个小品。
再举个例子。
改编自《南京南京》的《阁楼》。
本来这场戏的立意就起得很高。
抗日战争背景,为了救人装作汉奸不被理解的丈夫,和被侵略者摔死孩子,对丈夫怀有深深恨意的妻子。
张国立+李冰冰,都是老手,演技上自然是毫无问题。
大家给这段表演的评价也确实很高。
但鱼叔还是想提出一些瑕疵。
由于形式定位不准确,直接影响了演员表演方式的呈现。
张国立老师考虑舞台,表演方式更偏话剧式。
给出的情绪更外放,张力足,这样的表演确实不容易被舞台吃掉细节。
但一旦给近景和特写,又稍显夸张。
而李冰冰这一边,则是用了一贯在镜头前表演的方法,更为内敛克制,注重细节。
可节目给出的镜头却又不是电影式的。
摄影师没法跟在台上拍摄,很多需要表现细节的镜头给不出来。
她的表演一下就被吃掉一大半,看不到了。
情绪垮下来,跟张国立那边形成了断层。
最后的成品不能说不好,但就让人感觉,一半身子在电影中,一半身子在舞台下。
说不出的别扭。
这种问题在目前为止所有的片段里都存在。
你当成话剧来看吧,时不时推大特写,强调人物情绪。
可你当成电影片段来看吧,从声音到画面,处处出戏。
不说别的,就光是脸上这个明晃晃的麦,就让人无法进入电影氛围。
节目本身设定上的问题还不止这一点。
从排练筹备到上台表演,演员一共只有36个小时,时间是被卡死的。
这里面包括了修改剧本,布置场景,服装道具排练等等一大串内容。
仓促在所难免。
别的仓促也就罢了,将就一下,剧本上赶工暴露的问题真是无法回避。
就比如秦昊和马思纯版的《半生缘》,男女主角二人在楼下遇到。
叙旧还没说两句,突然就跳跃到当年误会背后的真相,大搞回忆,直接上苦情戏。
这段戏在原著里确实是情绪的爆发点,但那个爆发是有铺垫的。
可这里前面内容太单薄,让人感觉是为了解释而解释。
情绪已经跑到山顶了,逻辑却还在山脚下穿鞋,搞得人一口气卡在脖子中间。
这些大问题已经摆在前面,小问题就更多到不计其数了。
就比如莫名其妙的「导师制」。
8个选手一人带一个学徒,美其名曰指导学徒的演技。
可是两期下来,导师被紧迫的任务压着,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也没见哪里指导学徒的演技了。
学徒除了跑个龙套,只剩下在导师演出结束后,到台上来连唱带跳地耍宝,给导师拉票。
???
鱼叔真是被这乱入的舞蹈尬得一头问号。
除此之外,还有强行悬念的选拔赛制,无法协调使用的唯一舞台。
舞台没得使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最后就是,形式噱头搞了一堆,可是哪头都做得半途而废。
刚播出两期,瓜就已经被端上了桌。
李冰冰被爆退出录制,暗示节目有问题。
说白了,节目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巅峰对决》的第二个问题,在于选手。
按理说,这次来的8位选手,虽然演技有高有低,但总体都是大家认可的。
有经验有作品,表现相对成熟。
可问题也恰好出在这里。
既然实力和地位摆在那儿了,到底是在比什么呢?
从张国立和李冰冰的采访来看,其实也对于「为什么来这个节目」持有问号。
张国立出道从艺这么多年,代表作手里一抓一大把。
就像他自己说的,确实没必要跑来一个综艺里证明自己会演戏。
其他人也基本都是,要么拿过响当当的奖项,要么实力受观众认可。
突然就被放到选手席中互相PK淘汰,还要让同行点评。
演得好是理所应当,演得差却很容易被群嘲。
他们这些早已成名的演员在节目里处境确实尴尬。
但既然放下身架来了,站到舞台上去了,那就是已经接受了游戏的规则。
在「点评+淘汰」的规则下,参赛演员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就得做好被评价甚至被批评的准备。
《夏洛特烦恼》(佟大为&梁静)这场戏,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姜思达直言,这场戏让我看得笑不出来。
当然,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前面提到的节目设置问题)。
但鱼叔也确实看到:喜剧天赋这种东西因人而异。
沈腾和马丽身上千锤百炼、独具特色的幽默气场,是无法被模仿的。
这场戏,对于两个非喜剧路线的演员来说,确实很难把握。
面对批评,身为主演的两人反应如何呢?
「我们这个戏的主题很好,告诉大家要珍惜眼前人。」
你跟我说A,我不讨论,我要说的是B方面我们很好。
这咋回事?
是被隔壁「最佳辩手」传染了吗?(功课温习:这是第一部讨论校园暴力的电影……)
「来这个舞台上本身就是想演一些没演过的角色。」
这个想法的初衷很值得尊重。
但是,既然是没演过、不擅长的东西,那没表现好不也是很正常的么。
咱承认了也真不掉价。
再比如梁静的《中国姑娘》。
改编自老电影《沙鸥》,讲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
这场戏的改编本身就有问题。
前面铺垫不足,导致最后的升华像是强行拔高。
但剧本的问题,并不能掩盖和否认表演上存在的瑕疵。
运动员和教练作为特殊职业,没有设身处地地接触和理解很难把握,角色难度非常高。
巩俐为了演好郎平教练这个角色(《中国女排》),也跑到训练场做了好久的功课。
所以有瑕疵是正常的。
但在这有些遗憾的作品面前,主演怎么说呢?
「就像女排精神一样,对我自己来说,站在这里就是赢了。」
这话有毛病吗,没有。
但跟前面一样,避重就轻。
说的全是演技之外的问题,好像非得维护住自己作为「成熟演员」的面子似的。
说实话,演技这东西,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称。
场上的,不管是佟大为、梁静,还是郭涛、秦昊,或其他人。
我们绝不会因为一场「综艺节目」里仓促排练出来的「小品」表现不佳,就真觉得这人演技不行了。
面对不熟悉、不适合的角色,虚心接受就完事了。
真正硬气有说服力的,永远是综艺之外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可却偏要撑着,在事实面前不低头,无法接受自己没有表现好。
给观众看在眼里,说实话,一言难尽。
但与此同时。
鱼叔又太能理解选手们在舞台上为自己辩护的本能了。
他们一是确实有实力,二是确实有地位,三是面前坐的也并不是业界顶级大神。
被质疑了演技,下意识地想为自己解释一下,那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
既然如此,干嘛要来,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兜兜转转一大圈,废了不少力,没落什么好,节目还尬尬的。
这就是:
演员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最后,问题还出在评委身上。
节目的原意是请一堆大腕儿镇场子,却没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大家都是同行,有些还是前辈。
有哪里表现失误了,不尽人意了,真是抹不开面子直指要害。
点评净挑好话说,节目瞬间变身大型夸夸群现场。
李冰冰和郭涛合作的《冬之光》,每人都饰演两个角色,在台上现场切换。
本身一人饰演两角就很难,这两个角色的差异还非常大。
李冰冰第一个角色,泼辣果敢,莽撞无畏。
第二个角色,从容坚强,些许冷傲孤高。
都是好角色。
但铺垫不足,时间有限,切换又过于频繁。
观众的情绪来不及调动,确实很难入戏。
再加上她的东北话硬凹痕迹也有点明显,没有融为一体。
至于郭涛的角色就更平了。
本身戏份就少,特点也不鲜明,甚至还有些缺乏记忆点。
所以尽管形式创意十足,但鱼叔说实话,效果还是差点意思。
然后评委点评怎么说的呢?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总有登攀的愿望。让我们为他们的勇敢鼓掌!」
「当初她拍电影,在高原上晕倒。」
「你们每一个细节刻画,都是职业演员所达到的最好水平。」
最……最好水平?
屏幕前的鱼叔已经听懵了。
行吧,你说是就是吧。
再比如改编自《无名之辈》的那场戏:
高位截瘫的女主家中闯入头一次下海的劫匪,在对峙中,女主失禁了。
原版任素汐那场戏,给鱼叔的感觉就是,我无法看第二遍。
不敢,不忍,不舍。
女主那种被迫打碎自尊的痛苦,与世隔绝的孤独,人生看不到亮光的绝望,太过揪心。
节目中,李宇春饰演的女主,其实表现挺好,情绪爆发点都出来了。
如果评委能仔细讲讲戏,分析角色心态,研究表演细节。
那不仅能让观众看到李宇春作为跨界选手实力几许,也能再次挖掘作品的深度。
可说头的点不少。
结果呢。
「你让我刮目相看。」
「你就是今天晚上最大的惊喜。」
「这孩子很有灵性。」
就这么几句车轱辘话,完全落不到实处。
浮皮蹭痒,花里胡哨。
再有马思纯和张国立的《继父》。
张国立饰演的老年痴呆父亲真是没得挑,但马思纯就稍微有点接不住戏。
情绪的层次、递进、爆发也都有,就是过渡时有点生硬。
到了点评,大家一起回忆了圈家中老年痴呆的长辈,哭了一鼻子。
就没了。
说实话,《继父》的质量和完成度真的是高,鱼叔看时也忍不住掉了眼泪。
但美玉有瑕,我不相信在场这么多大佬发现不了。
失去了真实,再大的腕儿也拯救不了节目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空洞与单薄。
每当点评现场有人「不合时宜」地提出哪里还不完美。
就立刻有其他评委赶紧上来打圆场。
演技有瑕疵,就往主题上拉扯。
主题扯不来,就扯挑战,说勇气。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我想已经不用再强调了。
表演前话放得太大,动辄就殿堂演员,最高水准,顶级演出。
结果演完了,就是没看到点评时说出表演中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是精髓。
说到底,根本看不到大家点评在讲什么。
所有这些调味料在锅里一通乱炖,最后端出来一道什么菜呢?
节目设置不合理,剧本打磨时间不够,角色内在逻辑无法自洽。
角色站不住脚,演员无法演出深度,表现不理想。
表现不理想不全是演员的问题,大家不好意思点评演技,一顿尬夸。
尬夸完了,又不得不给出名次。
演员对名次不满意,对节目设置有意见。
但节目设置无法更改。
更改不了,又想拉住观众好感度,怎么办?
大家纷纷打亲情牌,立意牌,高度牌。
到了第二场,不光打了「女排精神」这张牌,最后还把浙江女排队员请上台。
现场升个国旗,让观众一起起立唱国歌。
这个操作,我真是目瞪口呆。
道德高度与政治正确逼得你不能说不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综艺节目里,真能体现演技吗?
竞技舞台上,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大家的情绪,才能有更大的胜算。
于是大家对于演技的追求,也变成了情绪大起大落。
从剧本选择,情节设置,到人物关系处理。
通通怎么催泪怎么来,怎么好哭怎么来。
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演技不只有寒冰烈火,也还有细水长流。
但就这么一点舞台,几分钟的表演时间。
你怎么能体现出这种静水流深的细腻内涵,和演技上厚积薄发的丰富层次呢?
没有,不在乎,无所谓。
只要眼眶红了,就是入戏。
只要泪流满面,就是演技。
我们的演技,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浅薄,这么流于表象了?
之前何冰在《圆桌派》上的讲话曾广为流传。
大致意思是: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表演情绪,审美的最高标准就是男的大声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员够使劲,眼泪一下来,上音乐+升格,整个气氛就算是「到了」。
这是讽刺,是嘲讽。
是提醒这个行业,提醒所有演员,别把自己整low了。
而偏偏,《巅峰对决》就照着何冰老师的话,排了档节目出来。
等于是抄了张不及格的卷子。
让我们满心期待的,万分喜爱的好演员,不得不尊重规则,去嚷嚷,去哭闹。
这怎能让人不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员只能到综艺节目里秀演技了?
演绎类综艺的扎堆,舞台上明显套路化的表演方式,到底在预示着什么?
可真让人担心呐。
这是不是演技背后挣扎的寒冬。
助理编辑:张小一
点个「在看」
请不要继续容忍浅薄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