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丑女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西施与丑女_第1张图片
西施

西子,就是饮誉百代,人见人爱,名列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西子蒙不洁”,西施身上有污秽之物,比如雨天路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恰好一屁股坐在一泡狗屎上,路人纷纷掩鼻而过,不顾其美也。

恶人,是指相貌丑陋,人见人嫌的丑女。但是,假如她斋戒沐浴,何谓斋戒沐浴?古人祭祀祖先神灵,必提前一段时间,不吃荤腥,不与配偶同房,独处一室,静心寡欲。到了祭祀的日子,沐浴更衣,方可入祭庙也。孟子说,虽然相貌丑陋,人见人嫌,但是她斋戒沐浴,整洁自身,也可以祭祀上帝的呀。

一个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大美人,身上有不洁之物,路人掩鼻而过。一个是相貌丑陋,人见人嫌的丑女,斋戒沐浴,却可以祭祀上帝,得到上帝的承认,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段话,孟子有深意存焉。西子者,孟子用来比喻品行高洁的人,品行再高,行为有不洁的话,照样会受到大家的鄙夷。

儒家讲人性向善,向善表示内心有行善的愿望。但是,并不能保证人人都能行善,或者说,每个人在任一时刻,不能保证做的事都符合善。善在一念之间,你善心一念,选择行善,你做出来的是善行,你邪念一生,选择作恶,你做出来的事就是恶行。所以,儒家强调择善要固执,在每一件事上要选择善,如果九十九件事上择善,一件事没有择善,九十九件善事积累的功德可能就被一件恶事所毁掉了。

有一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不仅强调择善固执,还强调止于至善。

西施与丑女_第2张图片
牧场上的家
《大学》开篇既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试问,行善有尽头吗?有终点吗?当然没有,没有尽头。没有尽头何来止?这个止,是“止于处所”的意思。《诗经》有言:“适彼乐土。”这个止,就是适彼乐土,至善之境既是乐土所在。待人处世皆与人为善,与人与事圆融无碍,利已利他,自是常处美善之境。

恶人者,孟子用来比喻不端之人,行为不端,言语不善,孟子认为这样的人不应该抛弃他,只要他诚心改过,上帝都会原谅他,何况我们呢?

宗教的作用就是挽救人,只要是人,谁不可能犯错呢?《圣经》记载了一个故事,一群犹太人用石头砸一个失足妇女,耶稣恰好路过。耶稣于心不忍,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一个错误,谁就有权力用石头砸她。这群人听了耶稣的话,一个个扔下石头,羞愧的走开了。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会自暴自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会给更多的人带来伤害。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这样的教义,目的就是劝人向善,改过自新。给犯错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社会一个完善的机会。

儒家不是宗教,但是,他也有宗教情操,“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就是宗教情操的一个反映。恶人愿意斋戒沐浴,意味着他愿意静下心来,反省已过,就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上帝是无所不知的。聪明人可能会想,我假装虔诚,假装悔过,祭祀之后依然如故。这样的想法就是罪过。如果你不信,何必假装忏悔?你还想欺骗上帝吗?孔子说:“你想欺骗谁?欺骗天吗?”

一个恶人,愿意斋戒沐浴,就表明了诚心。心诚,就容易看见自己的过错深,改正的决心也大,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越容易把善表现出来,从而被人群接纳,重新融入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施与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