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

很可惜。


看到这部眼巴巴盼了很久的“网络大片”栽了。


《猎杀星期一》

What Happened to Monday?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张图片


故事开始于一个“荒诞又现实”的设定。


未来世界,人口大爆炸,总量接近100亿。


什么概念?


街道、地铁、海滩,到处都是人人人人。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2张图片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3张图片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4张图片


人一多,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肉”就少了。


水、食物、能源……消耗量屡创新高。


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环境气候问题频发。


为解决生存,科学家发明转基因食物,“失手”导致多胞胎发生率增加,人口总数空前庞大。


怎么办?


计划生育


是的,我们实施了30多年的生育政策变成全球体制。


现实,照进银幕。


在片中,它换了个名字——配额生育


更严。


所有家庭,只能生一个。


多出来的,将被配额生育局强制带走,实行冷冻休眠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5张图片


悲剧来了。


这时,一个家庭生了七胞胎


母亲难产,父亲失踪,只剩一个爷爷(威廉·达福 饰)。


是的,又神同步了,国外版《葫芦娃》


这个爷爷聪明又有胆,七个孙女,一个都不想放走。


于是,他买通关系,把七孙女偷偷“运”回家,分别取名: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


这么取名可不只图方便。


是以名字定下金科玉律,每个孩子,一星期只能在自己名字的那一天出门,其余时候,家里蹲。


在一次老四因偷偷溜出去,摔断食指指尖,其他六人必须“主动”砍掉食指的血的教训后,七孙女都变乖了。


从此不越雷池,不敢造次。


一藏,就是三十年……


这时,爷爷已去世,七个女孩都出落成30岁的大姑娘(劳米·拉佩斯一人分饰七角)。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6张图片


七人长相形同,性格,爱好各异,比如星期一严谨,星期二随性,星期三冲动……


但一旦外出,都必须披着一层叫凯伦·赛特曼的人皮。


凯伦·赛特曼是她们母亲的名字。


她的装束永远是,齐刘海、高跟鞋、裙套装、大红唇。


三十年来,姐妹相安无事,但,缝隙渐生。


一星期只能出去一天,还要装成另一个人,这意味着不能“做自己”,也主动切断任何持久的人际关系。


连谈个恋爱都不行——谁也不愿和七天见一面的人当朋友。


我对凯伦的身份厌恶至极

凯伦的身份是面具,每周戴一次的面具。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7张图片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8张图片


一天,星期一出门后,没回家……


第二天,星期二外出打探,也没回家……


星期一怎么了——


是投诚还是被逮捕?


如果被逮捕——


是被发现还是被陷害?


同样“正邪暧昧”的问题,也适用于“消失的星期二”。


细究片名《谋杀星期一》,就有三种解释——


一,政府一窝蜂端掉这群人,反正她们的名字都是凯伦赛特曼;

二,姐妹内斗,先干死共同身份,再释放真我。
三,第一和第二可能性兼具。


真相?凶手?《猎杀星期一》的丰厚还不止于此。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极权社会。


国家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监狱。


到处贴着标语、口号;到处是警察、门禁;到处是武力、镇压。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9张图片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0张图片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1张图片


看到这,你也许想到一个词——反乌托邦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影史上,反乌托邦片佳作无数,远的,《大都会》《发条橙》,近的《V字仇杀队》《雪国列车》。


但《猎杀星期一》恰恰输在这个“”字。


所谓的“反乌托邦”电影,并非徒有一个高度发达(破败)的世界,以及附着这个世界的极权。

相反,真正的“反乌托邦”,是通过反抗,反思文明发展,反省人性救赎。

换言之,“反乌托邦”的态度,怀疑更甚否定


而《猎杀星期一》,影片进行30分钟后,接下来的四分之三,全都是——


打打打,杀杀杀。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2张图片


本质上,这已经脱离了“科幻片”的设定,不过把我们看过无数遍的动作片套路,由一人分饰七角的劳米·拉佩斯,再重演一遍。


更别提在强官能刺激的主导思维下,逻辑全面崩塌。


就不说“一个人的粮食怎么养活七个人”这种先天的bug;


反派智商也一会上线,一会下线。


刚说为维护秩序,暗杀必然偷偷进行;下一步,就全副武装出现街头。


这叫偷偷?


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哥,问了句“住户还是访客”,就被一枪爆头。


这叫偷偷?



一个大致准确的比喻,《猎杀星期一》,把《V字仇杀队》拍成了《生化危机》。


Sir知道,《V字仇杀队》是影迷心中的反乌托邦神作。


但Sir还是得说,许多人误解了它。


它当然是在讲“觉醒”,但这种觉醒并非振臂一呼的正义,“不自由,毋宁死”;


它批判,也自我批判。


V当然是一个进步的斗士。


他反复用自由、平等、正义敲打沉睡的群众。


电影结尾,无数的民众终于被唤醒,他们戴上面具,成为一个个V。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3张图片


但在Sir看来,V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


他说了下面这段话,对艾维说的:


我明白了扳下开关的决定,不该由我来做

因为这个世界,我是其中一部分的世界

我帮助塑造的世界,将在今晚消亡

而明天,将是不同的世界

该由不同的人来塑造,这个决定应他们来做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4张图片


这句话,让V彻底与历史上愚勇、愚忠划分开来,他借自己的牺牲(最后他选择以近乎自杀的方式,袭击独裁者),道出了一个残忍但不虚妄的真相——


自由人人羡之,但谈自由,离不开边界。


正义听上去热血,但不经审视的正义,不是正义。


如果没有一个更有健康、高效的机制,那打倒极权的他,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极权。


所以,他把命运还给人民。


而《猎杀星期一》有这层思想的“挣扎”吗?


没有。


因为没有,所以我们也就对主人公的命运不关心,因为对主人公的命运不关心,所以银幕上的剧情再惊险曲折,动作再眼花缭乱,我们也感受不到一丝一毫,来自心灵的刺激。


其实看导演就明白了。


挪威人,托米·维尔科拉,一个对血浆迷之痴恋的动作狂。


他此前的代表作——


《死亡之雪》《韩赛尔与格蕾特:女巫猎人》,都恨不得把血肉和子弹铺满银幕。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5张图片


Sir并不是反对这种纯娱乐电影。


Sir可惜的是,它瞄准一个严肃话题,最终却消解成无关痛痒的边角笑料。


就好像一个人说请你吃大餐,然后给你点了一碗炸酱面。


炸酱面当然“也行”。


但也仅仅“还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片较暴力,Sir手动分级,13岁以下不宜

想看的,上“爱笑聚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_第1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100分故事梗概拍成这样,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