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驴得水》凭借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在下半年国产电影圈里杀出了一条血路,上映两周以来多次荣登单日票房榜榜首,在豆瓣等专业影评网站上的评分也普遍在8分以上。
11月3日下午骑士君电话采访了《驴得水》导演周申。爆红背后,周申和刘露用了七年的时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终于把这个“孩子”搬上了大银幕。
2009年初,周申无意听到了甘肃本地的一段趣闻:当地缺水,学校便养了一头驴挑水;可谁都不愿意出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民办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
听完这个趣闻,周申敏锐地意识到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拥有巨大可能性的故事。当天他就与同伴刘露一起,以这一个小小的趣闻开头,慢慢地拓展出了一部电影大纲。
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修改,2010年初周申完成了《驴得水》的电影大纲并申请了文字著作版权。
从写实风格的电影到架空寓言式的话剧
2011年底,周申发现竟然有人借鉴其《驴得水》的部分电影大纲拍出了一部微电影,名字也叫《驴得水》。后来他得知这部电影的出品人兼“编剧”确实事先看过周申他们的剧本,虽然很感兴趣,但他拒绝了与周申联系洽谈版权事宜,而是选择了抄袭。
“没关系,他没拍出这部片子的精髓。”周申这样安慰自己,但同时,这件事情也让周申开始有了一点紧迫感,比起维权,他觉得他必须马上把真正的《驴得水》拍出来才行。
2012年4月,周申和刘露开始全心投入话剧《驴得水》的创作,结合中央戏剧学院姜涛教授的意见,全新的话剧《驴得水》大纲诞生了。
周申说:“因为最终我们也没有去甘肃考察洽谈,同时也为了便于舞台表现,新的故事从完全写实的风格变为的“架空寓言”的风格,时间也从当下改到了民国。”
新的大纲有了,周申和刘露带领着一帮演员在排练场里花了两周的时间,排演出了话剧版《驴得水》,这部话剧一经上映就引起轰动,在2013年更是迎来了全国巡演。
因为话剧几乎没有差评,《驴得水》话剧也被称为零差评话剧。
从门庭若市到一度无人问津的优质IP
是金子自然会发光,在《驴得水》剧本的诞生过程中,听过它的人无不啧啧称奇,就连史航这样的专业编剧也数次惊叹“没想到”、“不可思议”。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项目,而是一个业内俗称的“优质IP”。
而在如潮的好评之后,是一波波感兴趣的投资者和制片人,他们大多数都抱着用高价买断故事进行电影改编的目的而来。但周申和刘露却单纯的认为,作品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也做不到把孩子卖给别人去养。他们希望由自己来操刀,将《驴得水》搬上大银幕。
这个要求过滤掉了一半的投资者,当然也有想冒险启用新人导演的,但两位新人对于演员的要求把剩下的人也都吓退了。他们要求演员必须试戏;花一个月排练;花一个月体验生活;实拍顺拍两个月。在投资人看来,这四个要求等于是将“明星”演员们拒之门外,而没有了明星,如何去保证票房呢?但周申和刘露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要把电影做成,工作关系绝不能乱,对的工作关系是剧组里所有人一起迁就艺术,能接受的工作关系是大家迁就导演,不能接受的工作关系是导演迁就演员。”
而《驴得水》在话剧市场取得的成功也使得周申不满足于将其做成一本小众艺术片,他要做的就是面对千万观众的院线大电影。
“要请大师级的摄影师,要用最好的摄影机和电影镜头,要和业内顶尖的团队一起慢工出细活——用半年时间搭景、用半年时间排练拍摄、用一年时间做后期。我们虽然剩下了请明星的钱,但在其它地方我们会比别人花费更多的钱。”周申说道。
于是投资者们走光了,临走前留下一句话——“要大制作又不用明星是吧?又要拍商业片又不走工业化流程是吧?那我告诉你没人会给你们投钱,你们自己出钱拍吧。”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周申刘露和朋友们真的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依靠着各自的积蓄启动了这个项目,并按照他们认为最正确的方式一步一步推进了下去。
优秀的人是会互相吸引的,之后,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摄影指导林良忠老师,杨德昌、侯孝贤信任的剪辑师廖庆松老师,开心麻花创始人之一张晨一个接一个的加入到了这个项目之中。
对比那些卖出作品版权后不管不顾的作者,周申和刘露的坚持令人动容,同时《驴得水》的票房成绩也向人们证明了一点——草根导演也可以在完全不用明星、完全坚持创作者的个人风格的情况下,不向资本妥协地完成一部商业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