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

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的故事。

故事人物:两个乡下人

故事分析: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也许正是缘于这种认识上的一念之差,才使世界上有了富翁与乞丐的悬殊。

说有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临上车时却改变了主意,原因是他们听到有人议论: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给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赚钱,还有什么不能赚钱的呢?

结果,两个打工人临时交换了车票——原打算去北京的人去了上海,去上海的人去了北京。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好,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给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从郊外弄来些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出售,一天就净赚了五十多元钱。一年后,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门面。

后来,他见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立即办起了一个专门擦洗招牌的小型清洗公司。如今,公司愈发红火,业务也由上海拓展到杭州、南京等城市。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心得:(3个)首先,机遇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机遇,又独钟情于那些能及时识别它并抓住它的人。“北京人”的质朴和“上海人”的精明,这样的信息,两个打工人是同时听到的。但,原去北京的人认为“还是上海好,幸亏没有上车,不然就真的失掉了一次致富的机遇”。他不仅及时识别了机遇,而且又及时地抓住了机遇——果断决定改变初衷,毅然决然地去了上海。因此,赚钱的机遇才钟情于他;相反,原打算去上海的人,却认为:“还是北京好,即使挣不到钱,也饿不死。由于他不具备识别机遇的慧眼,当挣钱的机遇出现时,只能与之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其次,一念之差,后果迥异。据说外国有位科学家曾经过上千次、数万人的测试,结果表明:正常人不论高、矮,不论胖、瘦,其天生的智商和潜能大致相当。但是,就是这些“大致相当”的人在后天的实践中,其结果却参差不齐,悬殊很大。究其根源,往往悬殊就悬殊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念之差上。智、愚之间,成、败之间,伟人与凡人,名人与俗人,往往是由认识的“差之毫厘”,导致结果的“谬之千里"。美国有位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他9 4岁临终时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假如真有假如,相信那个“去北京的人”一定会重新选择去“上海”。可惜,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也许正是缘于这种认识上的一念之差,才使世界上有了富翁与乞丐的悬殊。

再次,真正成功者,必须胆识兼备,二者缺一不可。有胆无识者,只能是盲干一番,干劲越大,只会离目标越远;有识无胆者,只能是望洋兴叹,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指望天上掉馅饼,永远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实也是如此,那个“去北京的人”,虽然有进城打工赚钱的美好愿望,可他未“进”之前,则首先考虑的是“退”,缺少的正是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胆识。因此,最终“退”到靠人施舍的乞丐地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故事总结: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也许正是缘于这种认识上的一念之差,才使世界上有了富翁与乞丐的悬殊。

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