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这个杂感,我的预期是,从2017年,写到2018年。
这一年的最初,我的生活都比较散漫或是大弹性。我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悠闲,也会有突如其来的忙碌连轴转,而我个人,在这两种状态间,试图寻找一种本我的东西,当然,当初的我找到了,是当时的我觉得值得的。现在想起那些点滴,在顺德冬日阳光里大汗淋漓,吃到广东早茶的欣喜;和朋友逛广州一天走到腿脚酸痛,却找到对城市熟悉的喜爱感,在珠海的床上写了三天论文,在深圳科技园眺望回来;再到后来六点天黑的北方冬夜,与挚友在街上打不到车的戏谑;下午一点才睡醒的慵懒,走出门外买一碗馄饨还因南北差异讨论起甜豆花还是咸豆花,然后迎着阳光走回院子里,坐在客栈中央吃早饭;凌晨暴走,书店拿着艺术书通宵却写下对数学的爱的夜晚,后来渴望看日出却走到城市西边。再后来,又是另一种生活,我遇见很多很多很优秀的人,看他们连眼睛里都放着对自己所热爱事物的光,看他们不知疲倦地奋斗,看簋街深夜的忙,看后海的晨曦;在南昌走到滕王阁,没有预想的壮阔,却依旧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遇到很多很有趣的人,看他们的人生,都是有趣的叙事。再到后来的忙碌,一开始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忙碌,只觉得一切事情都像海绵吸走了很多时间;到后来知道为什么忙碌却开始怀疑自己的出发点是否发自内心,最后决心要静下来反思内心,以防丢失初心。
从松散有弹性到紧迫无弹性,最后到了紧迫有弹性,这是我的2017。
每次我迷茫,我都庆幸我有少数值得信任值得交心并且善于思考心如明镜的朋友,我可以毫无顾忌地与他们倾诉也许是这一代人共性的问题,在成长的道路里有人相互照应,是我的确幸。
我觉得挺不容易的,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是我给自己的界定阻碍我真正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抛却所有的现实利益享受,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如果真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会不会穷的揭不开锅?在我仔细计算得出了不会之后,我就觉得,其实走和大多数不同的道路也无所谓。尽管这个世界,似乎很多人是被一步步同化的,之前不情愿被同化的人在被同化之后也开始对不同的人有排斥甚至是伤害的心理,这在很多公众事件中,都成为一种常态。很多时候忙碌着,做着起码是大众眼中应该做的事,但这种忙碌本身剥离了其他我可以与我的自我交流的时间,而我的内心又惧怕我脱离主流之后遭受到的质疑和压力。逐渐地,我突然又觉得自己时而是可笑以及矛盾的,每次辩论的时候,我都果决地为很多我内心觉得真正正确的观点辩护,尽管某些与主流相悖,但我自己做到,却很难。原来,我是个那么懒的人。但是懒,就一定很差劲吗?
写到此刻,正好是零点零分,2018的最初,我听见远方此起彼伏的烟花声响,便起身出去站立了一会儿,那一瞬间的观感是,想念上海。因为场景太过熟悉,这里难得的一年仅几天的这个时刻的繁华,上海确是天天都有的。
下午读到博尔赫斯的几句诗,很喜欢: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想,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明确自己的核心,树立一个完整的自我,然后逐渐培养自己的,不轻易被时间,欢乐和逆境改变核心的能力,然后再之后,我想我才有一个能力去爱一个人,或者说在一段爱情里保持自己内心的完整再去好好地认真地爱一个人。很早以前我做过一个问卷,问一些朋友之所以恋爱的理由,因为是匿名,所以当初的很多答案还是很有趣的。有的是“因为想要恋爱证明自己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因为觉得早恋是一件很酷很叛逆的事”,“因为对方很优秀所以想找一个优秀的人谈恋爱督促自己”,“因为很喜欢对方所以想要在一起”……其实令我惊讶的是,那时候大多数人说,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对方的喜欢,而是觉得这段恋情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附加价值。也像一句话说的,爱一个人像是突然有了软肋,又像是有了铠甲。影响是双重的,但对我现在的我来说,反而更多是软肋,而我自身亦没有足够强的铠甲,我觉得我要花更多时间了解自己, 修炼自己的铠甲。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脑海里突然闪过这几个字,诚然,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教育背景,朋友圈的差异都太大太大,在同一个语言体系下尚有许多不同的诠释,而每个个体愿意如何解读,也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作为一个表达者,怀着会接受到不同反馈的心情去表达,不应后果的无法预测去畏畏缩缩,隐藏自己;我坚信这种表达会有一个正向效果,即筛选出可以了解你的表达的人,尽管我认为这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回音室效应,可能会使个体愈加狭隘;但另一个方向来看,一般这样的涉猎均较广,对于同一个问题不会有迎合众人的立场,所以概率仍较小。以及,现代人似乎都常诉说着一个故事,不被理解的故事,需要被认同还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但同样我也认同,只有逃离从被认同中找到自信,放弃被认同,才能找到自我。只要你还在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会受制于人。只有当你不需要任何外界的认可时,你才能拥有你自己。但也应区别,被认同和被理解的细微区别。
这几个月来,我发觉自己的交谈欲望越来越低。
聊天和上面所述的被误解当然也有关,尽管我内心告诉自己,就应该做好被从相反方向解读的准备。所以这种感觉,理所当然降低我的表达欲,我的表达还是期待着能够理解我的解读和反馈。但交谈欲望的降低当然也有,我自己发觉有价值的交谈对象太少了。我所处的价值,指可以给我带来要么头脑上思考风暴的愉悦感,要么是朋友之间愉快闲聊的心灵平静感。反之,大多数的客套与虚伪言论,是我想要逃避的。但是我想,我还有,既然还有现在和我同频率的人,潜在的交流对象,我还会继续表达,尽管我真的很懒。
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说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不正常?
人最大的成功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自己认为自己超级成功,那就够了,真用不着去指导别人,因为你并不知道别人心目中的圣地是什么。但这类酷爱指点江山的人,却又丧失这种自知自觉,而且无法忍受别人过的和他们不一样。但其实也不用在意,和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只是条件反射。
此外,不要和二维生物对话,他不知道多维世界的理论。
为什么当一个夸我和一个人指责我时,我反而是难过而不是不开心也不难过?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负向指标的敏感度更高,通常数值上来说,7个夸赞大概只抵过1个相似程度的指责,这个比例很有趣,记得是某个研究做过的,这里的数据全凭记忆,所以不会很准确。
又很跳脱地想起了legal high第二季的金句,“接纳丑陋。”
很多时候人自身的痛苦和烦恼是源于没有认清自己,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丑陋。当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能力的局限性,人性欲望的不可控性,理性的偶然弱势后,往往自我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少,会过得更开心。相当一部分人的痛苦来自social norm,一个经济学生,似乎一定要大一spring week,大二summer analyst,大三拿return offer才是正确的道路吗?这种观念是牢笼,按照标准流水线生产,按照样本打造。
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会说,很多时候被拖延害得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实在不想做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拖延,如果真的像是兴趣使然,不需要太好的自制力也可以让自己做下去。真的等到拖延很严重的时候,或许想想自己对这件事的热爱程度,重新思考该不该继续。
两种生活:
(1) 为他人或社会设立的目标而奋斗,拼搏中,不断迷失自我。
(2) 内心情绪起伏伴随奋斗过程,不过度“努力”就失去内心平衡。
(3) 面对责任,被动承受,不是主动承担。
(4) 对名誉、利益有较多的奢望和计较,因为追求的就是名和利。
(5) 需要别人充电才有动力,需要别人的激励才有方向。
(6) 很喜欢“交朋友”,参加“活动”,打电话联络,其实是受不了孤独。
(7) 不停的“学习和奋斗”,不敢休息,生活枯燥乏味。
(8) 为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奋斗,永无宁日。
(9) 一生疲于奔命,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还美其名曰:“追求完美,好学上进。”
(10) 不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外在“效果”欺瞒自己。
以及:
(1)为自己设立的目标而做事,拼搏中不会忘记自己的梦想。
(2)比“努力”还要重要的是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3)责任面前挺身而出,因为结果会是影响到我的事情。
(4)不贪婪,得到的不是他人高看的,而是自己喜欢的。
(5)力量、智慧、勇气都来自内心,根本无需外来。
(6)内心充满自爱的富足感,对“情”和“友”并没有依赖。
(7)喜欢休息,享受独处,祥和便开心。
(8)做事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不是为了爬社会的“格子”,或获得他人赞许。
(9)不必追求“完美”,不必非得“上进”,上善若水。
(10)爱自己,关爱内心感受,净心得以心静,从不介意外界的评判。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生活吧,大概。
准备写到这里,那就,
晚安以及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