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

话说咱们北京人对待早餐这事,从古至今,都是特别的重视,清朝末年,因为八旗子弟不吃早餐,早上就是吃点点心,所以发明了早点这个专用词。也许您会问了,老北京的点心多有名啊,很多点心不是都和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有关吗,那为什么会说“早点”这词是到了清朝末年才发明的呢?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1张图片

蜜三刀


说到北京人管早餐叫早点是从清代末年才开始兴起来的,我们的制作人小强还真的做了一番研究。从元代开始,北京的糕点都称“饽饽”。清朝满人入关,旗人喜欢吃的糕点流行,又称为满洲饽饽。据老舍夫人胡洁青先生说,那时不能把糕点叫点心,而呼名为饽饽,是有讲究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剐刑,也就是凌迟处死的酷刑最惨无人道。有的犯人亲属就重金贿赂刽子手,要他先一刀结果犯人性命,免得受零碎刀割之苦。而扎向心脏的那一刀,就称之为“点心”。所以,当时人们普遍忌讳“点心”这两字。那到了1905年4月, 清朝两位修律大臣沈家本和伍廷芳联合署名,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提交《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请求从《大清刑律》中删除旧法334条,其中重点在于“将凌迟、枭首、戮尸三项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4月24日,慈禧颁诏,下旨准行,将凌迟“永远删除,俱改为斩决”。因此,直到清朝政府废除了死刑中的凌迟等酷刑后,饽饽的民俗称呼才唤做了点心。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2张图片
核桃酥


很多人啊,喜欢拿点心当早餐,那北京人这点心早餐有什么讲究呢?我们的老朋友,京城文人,京味饮食民俗专家,《京味》《京味食足》《吃货辞典》等畅销书的作者,崔岱远先生就聊了一大通,听来真是馋人。


点击下面的音频就可以收听哦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3张图片
崔岱远先生的力作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4张图片
沙琪玛


有关沙琪玛来历的一种传说

任职的一位满洲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会吃一点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的玩意儿”,若不能令他满意,就准备回家吃自己。负责点心的厨子一听,一个失神,把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子一火大骂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

想不到,萨将军吃了后相当满意,他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即回答一句:“杀骑马。”结果萨将军听成了“萨骑马”,因而得名。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5张图片
牛舌饼


牛舌饼原来还分这么多类的

折叠台湾牛舌饼

台湾小吃的一种,因为在台湾的宜兰和鹿港各有一种差异甚大的饼类都被称做牛舌饼,因此严格来说算是两种不同的小吃。这两种饼类的形状同样是形似牛舌的长椭圆形,或许也是其名的由来。

折叠宜兰牛舌饼

宜兰牛舌饼宜兰的牛舌饼的特色是形状窄、长、薄,口感脆、硬,无内馅,可算是饼乾的一种,因此除了在常温下食用外,冷藏后另有一番风味,材料是面粉、砂糖、蜂蜜等,将材料混合且杆成长薄形状,并在表面中心纵划一道切痕后烤制而成。现在某些店家还会加入奶粉制成牛奶口味的牛舌饼。

折叠鹿港牛舌饼

鹿港的牛舌饼形状宽、短、厚,口感酥、软,包有内馅,实际上可以算是面饼的一种,通常的内馅是麦芽糖,材料和宜兰牛舌饼类似。主要的作法是将面粉、糖粉、水等材料混合后,揉匀成面团,包上内馅后再杆成椭圆状,接著煎或烤而成。

折叠黑龙江牛舌饼

黑龙江牛舌饼其色类乳色,并非上面图片所显颜色,外有白砂糖包衣,其味美而柔软,香甜而不腻,形状似牛舌,口感颜色极佳,被评为"点心中的珍品",近些年,其卖家逐渐减少,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不过,那种美味将是所有走出的东北人的永远回味!

折叠潍坊牛舌饼

潍坊牛舌饼形状椭圆,正面切有两刀,制作工艺复杂,用料相对讲究,以薄、短、宽、香、酥而闻名,具体兴起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历史非常悠久,以潍坊临朐牛舌饼最为有名,是当地主人自制的最主要的待客点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牛舌饼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文化和美味会永远流传下来,历史沉淀出来的,才是最珍贵的。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6张图片
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_第7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完整版《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的糕点从何时才叫“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