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文章可以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千锤百炼,人们看到的最终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矫饰的成份,私下写作的书信则往往真诚而不客套,朴实而不浮华,亲切而不拘谨,因此带有浓厚私人情感的家书更真。

《曾国藩家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除去历史功过后作为普通家庭成员的曾国藩。家书内容涵盖修身、治学、齐家、理财、交友、用人等方面,不论是深刻的自我反思,还是直言指出兄弟的不妥,亦或是嘱咐家人和睦尽孝道,都窥斑见豹地让后人看到了他的克己修身,勤理家事。他在书信中劝诫兄弟读书、提倡家庭节俭、督促女眷持家、教诲家人早起、谆嘱侄儿用功、评论文章优劣,封封家书不见权倾朝野的官气,只见事无巨细的关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说得这段话:“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大家庭。

外公已故去多年,转眼外婆也年过八十,却一直精神焕发,干净利索,全然不见迟缓、萎靡之气。虽然一人独居,但两室两厅总被她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尘不染。院子拆迁前,门前一溜瓜果地就属外婆种得好,家养的大公鸡悠闲自在地转悠着吃虫。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样油光亮堂、毛色艳丽的大公鸡我再没见过。现在到菜市场看到毛色暗黄、萎靡不振的笼养鸡,一直觉得,外婆养的那种有绿色大尾巴、火红鸡冠子,带着一身骄傲神气的鸡才是真正的鸡。每逢过年她总是忙于张罗全家十几口人的年夜饭,不让小辈插手。朋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不相信我晒的二十道年夜饭大餐出自身高不到一米六、年过八十的老太太之手。在流行外出吃年夜饭的今天,家里的这份热闹劲儿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没变过,即使那张大圆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口的增长明显日渐窄小,我们依旧喜欢挤在一起围一圈吃外婆做的饭。这份做菜的手艺、生活的习惯也许就是我家的传承。

受外婆影响,三个姨妈或多或少都有点洁癖,母亲尤甚,家里即使搬家,也从未有过“狼藉”的场面。爱吃、爱做饭这点也是一脉相承,让我们这些小辈饱尽口福,去谁家蹭饭都能吃得心满意足。“后遗症”传到我们这代,“爱干净、人勤快、会做饭、手艺好”似乎成了隐性的择偶标准。母亲已退休,可即使在家也每天早起,洗漱收拾,全然不见“黄脸婆”的邋遢黄脸,还有同学一度以为母亲是从事美容行业的。大姨、二姨热衷跳舞,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到处比赛。看到她们这么热闹,一点不觉得退休是件寂寞的事,反而好像开启了她们人生的新里程。小姨依旧在兢兢业业地上班,紧跟时代潮流,我们听什么歌她听什么歌,我们聊的新闻说起来她都知道,我们不懂的她还会主动和我们交流。岁月让她们不再年轻,却愈发显露出了她们的积极心态,这让她们身上都有一股“气”,把日子过得热腾腾,红火火。这可能就是曾国藩说得“生气”。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藩留下的八字家训: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是居家之事;早起、打扫、虔诚祭祀、善待亲友,为治家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蔬、鱼、猪”已经不用我们亲力亲为去操持了,但“书、早、扫、考、宝”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潜心修行。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其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小家”是现在社会最小的单元构成,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我们逐渐脱离了原先的“大家族”模式,“一言堂”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总有些什么是世世代代、潜移默化流传下来的。对于每个不同的家庭而言,也许是勤俭,也许是和睦,也许是孝悌,也许是自强,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我们,做好“修身”、“齐家”便足矣。知易行难,家道兴旺,国泰民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和万事兴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