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后感”

一个“观后感”_第1张图片
源于电影最后一幕

《我要你(电影《驴得水》主题曲)》http://music.163.com/song/437292675/?userid=59670283(来自@网易云音乐)

初闻《驴得水》是在2016不能错过的中国电影推送里面看到的,但当时的反应只是点了点改帖子然后收藏,心想的是,放放吧,等我有时间再看(但最后也不知道会搁置好久)

再闻《驴得水》是因为它的主题曲《我要你》,当时听这首歌的第一反应是――咦,这首歌有点好听呐,所以有一段时间一直单曲循环,后来知道它是《驴得水》的主题曲。

不知道隔了多久,今天终于把电脑拿出来,准备把这部电影看了,想看一看为什么大家对它的评价那么高。

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但现在记不得具体时间(貌似是1942年)其实看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我还在脑袋里面想了想我的所剩不多的政治知识,但当时好像还是没有想起中国是处于怎么个情况。

对《廊桥遗梦》离有句话印象很是深刻――“旧梦是美好的,虽未曾实现,但我庆幸曾拥有过”,因为这个故事讲的应该就是一个对于梦的追求,是对办好农村教育的梦的追求(咋一听会觉得很高尚),虽是逐梦,但无疑剧情的安排却是对这种逐梦方式的一种深深的讽刺,讽刺人在钱、权等的贪婪无比,对现实的一味妥协,一个谎言的继续需要百个甚至更多的谎言来弥补,使之“圆满”,但仍是破洞百出,最后还是伤人伤己。

《驴得水》,当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很是好奇,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驴得水,是维持学校生活用水的一头黑驴;吕得水,是包括校长在内的5名“老师”之一,享有工资,其工资用以维持学校的一些基本开支。吕得水,是该悲剧的开始,特派员的突然造访,是悲剧的一支加速剂。对维持生活功不可没的驴最后却难逃盘中餐的命运,而身为铜匠的“吕得水”丢失自我,越来越贪婪。

让我比较失望的是周铁男。综合电影前一段的剧情,我比较喜欢的是周铁男这个形象,有正义感,似是无所畏惧,虽是如此,但面对喜爱之人却不敢表露心迹,小心翼翼,刚开始还是嫉恶如仇的,但是最后,他让我失望了。变得不像从前的自己,胆小,畏权,而所有的改变都源于那差点要他性命的那一“擦枪走火”,至此,他变了。当他抱着特派员下属的腿一直求他不要开枪,他错了,一直磕头,当时我有想过他这是缓兵之计,但是后来看到有士兵企图侵犯一曼,他无动于衷,甚至躲在角落时,我知道,他真的变了,剧情就是如此设计的。

让我比较不值的是张一曼。一个喜欢自由的女子,最后却是如此下场――疯了(但我觉得这似乎不是最后结局,因为最后听到一声枪响),一曼有什么错呐,我觉得她也是可怜人。渴望活的自由,但在学校利益面前,不断妥协,甚至献身铁匠,虽然她平时给人的形象就是比较“放荡”,但我认为这个词放在她身上是不恰当的,外表风情万种,内心纯洁,但最后被逼疯了……牺牲这么多,她自己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还留有骂名,真的很为她感到不值得。

剧中佳佳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小女孩,有爱心,经常和驴得水在一起,在别人心里只是一头牲口的驴却被她看得十分重要。驴棚着火以致无法用水扑灭时,仍想要挣扎一番;能被一个小小的跳跳球就开心好一阵,你说这不是小女孩儿思想是什么?但她同时也是嫉恶如仇,面对强权,她不像其他人一样畏权,对他们点头哈腰,面对特派员的欺压,最先想到的是寄送揭发信,她愤怒,骂喊,但抵不过现实,也在现实面前折了腰――装铁匠之未婚妻为取得那一万美元抚恤金;和铁匠完婚取得那一万美元结婚礼金……你说她大可以什么都不顾投递揭发信,可是她不能,因为这里有他父亲和她在乎的人,如果她真的那么做,那将会背负不孝之骂名。有时在想,孙佳之所以如此,或许是被保护的太好了……

说说校长吧,看起来比较和蔼的小老头,我觉得他应该是剧中建设农村教育梦想的支撑者,听他的对于学校的未来,你都可以知道学校的未来大概是怎么样了。最开始提出用奖学金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在资金不够情况下,甚至用工资来替补;也正因如此,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造成最后局面的一个因素,如果一开始就坦诚驴得水的情况,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再说说裴某吧,长一副小人嘴脸,最后彻底被黑化了,攀权附势,视财如命,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教堂婚礼上,一声枪响,大家都慌忙逃走,而他在混乱之际扔不忘桌上的一万美金;对待自己曾经想要结婚的张一曼,自己求而不得,那么别人也无法拥有……

铁匠,也是“吕得水”,从最开始的比较“单纯”(单蠢?)变得贪得无厌,从最开始不敢照相到最后想要去美国的人,从最开始对一曼的剪发都能编成发圈到对一曼残忍对待。他变了,是什么改变了他?或许是长期忍受家中妻子的暴欺,或许是权利对他的诱惑太大等等……所谓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选择前者,爆发了……忘记自己原来的样子――只是一个铁匠,把自己真的当成知识分子吕得水,谎言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他的结局是什么?不大清楚,或许继续重操旧业,继续忍受老婆的欺压,把当初当成梦一场;或许他变得沉默了,整天做去美国的白日梦,变得痴傻……

最后的最后,学校得以重建,但已不是最初模样,所谓物是人非,大抵如此吧。有的东西已经悄然改变,而当初的梦想也不如此前纯粹。

校门旁的石墙上写着三个字――“学做人”,为人师表尚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这只是冰山一角。

你问我,看了《驴得水》后,有什么感受?心很塞,但不陌生,它只是用戏剧形式把社会上某些细小的东西给放大了,或许有的现实让人更加难以接受。Incredible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