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正确的陷阱

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年近40的男人,待业在家,住在父母在村子里的平房里。听说之前还是大学生。
“为什么不去上班啊,这么大的人了,整天窝在家里,不像话,也不娶媳妇。”
“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平时见他不太爱理人.......”
村子里的人就爱嚼舌根子,没事就会议论这位“奇人”。
其实他原来是大学里数学系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曾经有同学找过他,给他介绍工作,可是他说:“我热爱数学,我就喜欢钻研数学问题,我要拿下数学的学术桂冠。”
很多人劝过他,别这么执拗,先找份工作,岁数都这么大了,父母也岁数大了,不能一直照顾他。

可是他始终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热爱的事情,因此就把自己关在农村的几间平房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还要年迈的父母照顾。

每当想起这个真实的故事,我就会联想起一些口号,一些貌似正确的名人警句,
“匠人精神”,“不忘初心”,“热爱自己的事业”,“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

当然,这些东西不能说错,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不是“绝对正确”,那相对的还有一些告诫人的话,比如,“活在当下”,“只争朝夕”,“唯利是图”,“顺势而为”.....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审时度势,眼前利益是最实在的。这些东西也不能说错,但也不是绝对正确。

在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充斥着无数的“心凉鸡汤”,然而,可悲的是,没有一碗鸡汤包治百病,没有一个大师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这话看上去说的有些绝对,但是确实我真实的感受。

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信息量太大,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光在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且也受到了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冲击,传统的观念和想法在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摩擦着。

为人父母都想能够陪着孩子成长,然而留守儿童的问题只增不减;
中国人“家“的观念极强,但是朝九晚九的快节奏生活让“家”变得越来越模糊,让“婚姻”变成了经营性难题;
互联网让人们只看“颜值”和“价值”,新一代年轻人变得更加独来独往,手机成了最好的朋友;

我只能说,我们的灵魂在被经济的发展撕扯着,扭曲着,在经济以及社会变迁的冲击下已经找不到落脚之地了,灵魂的家没了。

印度虽然经济的发展不比我天朝,但是印度出了很多的近代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在弥补经济发展和灵魂之间的距离,然而我天朝的近代思想家有哪些?有吗?可能有,但是人们无法知道。

一提到思想家,大家可能会提到吴晓波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看看,我们还是有人在思考的,不过最多也就是以这种方式透出了。

中国人很可怜,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焦虑”,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都焦虑,有钱的人怕钱没了,没钱的人怕挣不到钱。其实,更多的,是不知道该信什么。

我们该信什么?

可能信什么都是错的。没有哪位大神能帮你,苏哥行吗?佛哥行吗?还有什么SB灵修。只要稍微一动脑子,就发现,信某一个大神都是很危险的。
“苏哥告诉你,你生下来就有罪”,你信吗?凭什么?
“佛哥告诉你,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万法皆空”,其实我个人还是偏向于佛家的,确实没有任何一种“法”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还要吃饭啊,“空”这东西该如何参透呢?想来想去都绕不过“生存”这门槛;
SB灵修就不说了。

大多数人的心就是一种流浪的状态,到哪儿算哪儿吧,其实这是一种煎熬。

还是信佛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应该无所驻留,佛法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唯一的真理呢?其中的“无有定法”,“真心寂静”说的都是都是这个道理。也就是真正信“佛”的人,不信“佛”以及其他任何所谓的“真理”就对了。

其实信什么不是目的,我们在寻找信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想帮助我们寻找下一步的做事方向。但是人家古人已经用上下五千年的佛经告诉我们了,其实是人们想反了。

信什么不重要,经历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真经,其实讲的是经历,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想不明白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没有绝对正确,所以那些网络鸡汤性质的东西,全部是垃圾。其实这么一看,网上多数的东西都是垃圾,这些东西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只能让你陷入唯一正确的陷阱,变得神神叨叨。与其听别人的,还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唯一正确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