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历史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作者,是真正的英雄”

在流浪地球中,电影叙事的主体——救援小队只是全球饱和救援力量中微不足道的一支队伍。并且从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看,作为主角的小队无疑是失败的。

与过去大片中主角一路神勇无敌单枪匹马拯救世界,其他各路人马只能露个脸打酱油不同,王磊带领的CN171-11小队的救援目标——杭州的行星发动机点燃任务彻底失败。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刚子的牺牲并没有拯救姥爷老韩,却最终导致周倩面对成员牺牲的心理压力,开枪破坏了火种,从而终止了小队的行动任务。

而成功点燃地球发动机的是其他千千万万镜头之外的无名救援队,按照电影中的数据,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7万个火石,共计150万的救援力量,正是这些无名的英雄,创造了拯救地球的历史。

而与电影镜头叙事外的救援成功相比,王磊小队更像是为整个饱和救援任务做分母的配角。

这种叙事方式明显要区别于我们通常习惯的好莱坞大片。

电影演到这里,作为观众可以隐约感觉到,在地球千年流浪的宏大叙事主题背景下,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要完成拯救人类如此浩大的任务,离开工业社会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

不是所有的个体努力都会最终获得成功,但是只有千万个体单元的勇敢奋进才能实现拯救地球的伟业。

这也正是电影中出现了多个国家,多个队伍,多个救援者所要展现的主题。

在电影的后半段,重启苏拉威西三号发动机的任务中,这个主题思想再次得到加强。

在最后的发动机重启任务中,我们甚至很难说出谁是最终拯救地球的英雄。

作为主角的刘启一直的想法是带妹妹朵朵回地下城,而最终时刻点燃木星的妙想也早已经被以色列科学家想到了;

李一一的春节十二响程序写的虽然好,但离开老何根本无法连接系统进行加载;

王磊的推撞针小队更是在最后一刻依靠各国救援队的集体力量完成了“拯救的一撞”;

当主角小队完成苏拉威西三号发动机点火的同时,地球上另外的两台发动机也完成了点火任务。

这就更加说明电影镜头中的“主角”并不是地球救援行动中的唯一主角,只是诸多集体力量中的一份子;完成拯救地球依靠的是诸多镜头外无名英雄的牺牲。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电影所表达的思想。

在集体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对抗灾难中,没有一个人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通常会使用的插科打诨一人carry全场的方式来塑造一个精英式个人主义英雄。

而在流浪地球中,个体的选择与决断对于任务完成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虽然电影没有忘记通过人物细节来描绘小队成员不同个性,如李一一的骰子,周倩太空服名牌旁的爱心,朵朵的泡泡糖等,但电影力图塑造的是超越个体的集体英雄群像。

在这场人类自我拯救的史诗中,挽救地球的是以行星发动机代表的工业文明所展现的强大物质力量,书写历史的不是个体精英,而是全世界恪尽职守的人民英雄。

紧扣这个主题的同时电影也没有完全否定个体英雄的价值,影片的结尾,刘培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推动地球逃离木星,就暗喻了英雄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换个视角来看,电影中存在着一个隐藏的精英人物,那就是飞船中的ai——moss。在全片中,moss是全知全能,绝对理性的存在,是完美的精英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在“天上”引导“地下”人类前进的完美理性,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抛弃人类的“火种”计划。

这种精英的背叛与大众的自我救赎,是电影中值得思考的一条隐喻。

优秀的科幻作品除了在空间和时间上拓展人类的想象边界外,还常常通过寓言的形式起到社会讽喻的功能。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真正的首部商业科幻大片,在为观众呈现华丽的视觉特效的同时,还探索了一条与传统太空科幻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不同的东方集体主义风格道路,从而引发观众在人文层面上的思考。

应该说纵使流浪地球在情节处里上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也具备了一部高水平科幻电影的“神韵”。随着电影工业的进步,希望今后的国产科幻片都能向高标准看齐,拿出该有的场面和水平,不要再拿五毛特效和山寨风来糊弄观众,期待国产电影在未来能够内容形式两开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中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