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育性省察(学习笔记)

      在我们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就是交流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变化的方向是不是合适有效,这是我们需要考察的。

      一、我国课堂改革的脉络

      1、80年代的课堂改革

      卢中衡“中学数学教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启读练知结”,华东师大,中央教育研究的编辑,65年做实验,80年代推广大,获得全国教育研究一等奖,著作很多)

      邱学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学讲解)

        魏书生“语文课堂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黎世法“异步教学法”(提出问题,揭示方法,学生学习——六步学习,明了学习,研讨学习,强化小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特征:减少教师讲授,突出学生自学,注重谈论交流,注意反馈强化

        80年代已经在减少教师讲授,注重讨论交流

        二、90年代课堂教学改革

      1、大学研究人员教学课堂研究改革研究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

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生本课堂”

        2、学生自主进行的大力度的课堂教学变革经验

      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

        特点: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占用时间的比重,教与学的先后顺序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空间布置变化)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上。

        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本体地位、主体作用或自主学习方式。

        凡是做的好的,都是有共通性的。才会有影响力。

        不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很多前辈都做了很多探索,做科学研究的时候,需要这些梳理,实践的时候,也要回头看看,少走弯路。

        三、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目标举例

        2、课堂教学:从理念到实践

        减少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探究。

        注重内容综合,提倡学科整合。

        教学联系生活,强调学生体验。

        鼓励学生交流,凸显合作学习。

          强化发展评价,贯穿教学全程。

        3、减少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探究。中王之争。为何很多好的理念校长不愿意落实?怕影响考试成绩。减少知识传授,学生获得的知识少了,为什么?

        教材的改革:情境化、模块化

        打破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教材的编写强调情境化模块化的编写。知识也模块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感受是大家更喜欢读书学习了。举例:农村学校地理老师上课。气候带的情况,列表格,一下子都能知道。而现在的改革,只给两个气候带,让学生探究。地理老师说,根据教材学生没法探究。农村校没有网络。但是农村学生探究的也不能作为答案。最后的结果不能为准,最后老师还是要按照以前的表格让学生记忆。

        改革需要考虑实践的条件的。不要标准答案吗?学生探究的结果,还是要归到老师总结的答案去。可能小学表现的并不明显。初高中的知识的系统化,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梳理。

        课堂教学:创设导入情境

        (视频、音乐、故事、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时间的限制

        (不能超过**分钟)

        图例:数小鹿(成人化的问题)有时候过于注重外在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问题。有时候活跃气氛不见得有利于学习。

        图例:九年级英语图片。图片内容是说明学生迟到了。这个图片没有意义,完全为了调节,显得不单调。

        很多东西是一种形式,有时候形式起到正向的作用,有的时候并不是。

        再如:数学教案: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

          情境设置与主题无关。

          四、知识的三个组成部分

        1、符号表征:关于世界的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理论化形式

        2、逻辑形式: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3、意义:知识促进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

        教学不能光看知识的多少,还有知识的深了浅了。

        五、学科基本结构(逻辑、系统)

          六、知识教学问题

        多和少的问题(广与深,部分与整体)

        难与易的问题(机械规训与意义理解)

        如何学的问题(知识观决定教学方式)

        七、注重内容综合,提倡学科整合。

        1、分化与综合(研究者测量分化,实践者测量综合)

        2、学科整合(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

        举例:李红霞老师的学科整合“幸福教育”,第一节课:写好自己的名字,很多内容与主题的形式来讲。讲月亮,可以把各种知识整合在一起做。比如练字特别慢。半年的时间不要和其他学生一起比。基础打下了,前进的效率很高。有的老师不能进行学段的循环,所以不易做到学科内的整合。这一点不要随便提,要求很高。

        为何还要提跨学科整合?是不是不适合?

          整合注意规律性目的性一致。

          3、内容整合必须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综合。

        八、教学联系生活,强调学生体验

        1、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主题,生活情境,生活方式)

        (学生直接经验的利用与习得)

        2、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关照生活世界

          (把回归生活世界 =回归日常生活)

          (把体验=经验)

        九、从体验到经验的距离

        举例:一个孩子,把手伸到火里烧疼了(是体验)疼的结果(知道逻辑关联手伸过去会疼,是经验),如心理学的行为心理学。

        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 -R )

        从体验到经验的距离:隔着一组关系

        关系的缺失,导致思维的缺失

        思维就是识别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

        十、个体的心智成长

        体验——经验——理论——理性——智慧

        体验:亲身经历,体察

          经验: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关系)

          理论: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系列关系)

          理性:同理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运用纯粹的内在思维去旁观性的认识客观永恒的普遍秩序或实体,它不与自然发生接触,也不影响自然)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方法性)

          十一、明确两组关系

        知识与经验的关系:离开了经验的知识不过是单纯的信息,而离开了知识的经验不过是单纯的经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偏重学科逻辑,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活动课程偏重生活逻辑,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

          十二、倡导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兴趣

        1、学生主动参与

        导学案(课前、课中、课后)

        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

        2、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了吗?

        3、没有自我,何来主动。

        4、主动意味着什么?

          从“让我学”到“我要学”

          从“接受”到“寻找”

        例如:调研:家乡的巨大的变化

          目标,步骤,准备,小组计划,主题内容设计 调查对象等有很多。大家想一下,这还是学生的调查吗?为什么不让学生想一想他们需要调查什么?这样都做好了,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吗?

        例如: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做调研计划或调研报告,会写吗?学习过程中就没有教过怎么做调研。真正教的时候,没有教到实处。很多学校没有让学生作为真正的研究者来进行研究。而是我们定好了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

        老师替学生做的太多了,只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设计者。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不能让孩子被动接受。

        十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

          十四、关注学生兴趣

        1、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形式:具体,形象,直观

        内容:情境化、故事化

        方式:活动化、体验化

        强化:即时化、外在化

        重体验轻经验和思维

        稚化的教育。

        十五、用快乐行贿。

          十六、鼓励学生交流,凸显合作学习

      1、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摆放,黑板数量

        例如:教师的教研合作,联想到学生的合作。会遇到各种困难。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有需求的时候需要合作。

      2、教学的组织

      课堂发言、问题质疑、黑板剖析。

      小组讨论。

      合作的机制?

      合作的概念和立场

      十七、强化发展评价,贯穿教学过程

      1、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建立档案袋,课堂教师随时记录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互相点评,组织学生的展示表演活动,课上表现分、课下作业本、个人学习分、小组合作分)

        例如:给学生的档案袋没有什么用,形式化。

        课堂上各种打分,有时候已经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十八、教学评价的误区

        你喜欢考试吗?

        原因?如何改变?

        评价=测验

          评价=胁迫

          发展性评价:共同协商建构

        十九、真正的学习什么样?

        任何纯熟而流畅进行的活动,如溜冰、谈话、听音乐、欣赏风景,都不会意识到一个人的方法和材料之间的划分,在聚精会神的游戏和工作中,也有相同的现象。

        学习是个体最大的福利,学习的结果是个体的精神富足和心理愉悦。

          外在的评价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

        当学习触动心灵时,评价就会发挥推动作用,否则就是胁迫。

          学习要回到他的本源上来。

          二十、改革实践中的课堂教学

        1、大课堂,全方位(目标三维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课堂像热闹的集市

      课堂成为舞台或者战场

        2、不同模式、各有特色(表面多样,本质单一)

***走入误区的课堂教学

改革使课堂越来越复杂

师生被形式羁绊和拖累

师生从课堂主体异化为工具

***背离初衷

当人们在住所外筑起高强起……——齐格蒙特.鲍曼

***没有教育的教学

行为有了,却忘记了从哪来,到哪去

教育观念不够清晰

教学认识不够专业

实践行动不够扎实

***寻找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1.教育性:教学活动具有的促进生命个体全面发展的本质属性。

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工作;教导启发,使明白道理)

教(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指导,传授)

育(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养育,养活)

***无教无育的课堂教学

试验技术和方法;以相对成绩为追求;以学生为工具和中介

***有教无育的课堂教学

注重知识的掌握;强调活动的参与;学生作为知识技能的容器和载体;物化的人

***有教有育的课堂教学

把学生作为独特完整的意义个体;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观性理解和感受;注重结果的即时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均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师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

***哪里出了问题

更多关注了如何做;却忽略了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凭经验和直觉做;却很少反思和剖析深层的机制和原理;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认识,实践就会迷失方向

***好的课堂什么样?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堂(理论来自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感受的思考);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自我都在场的课堂;专业性+具身性

***教师的教学定位

服务性: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

研究性:教学是一项专业性活动

自利性:是自我实现的途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育性省察(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