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理论,人生的发展过程,是自我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人生的发展阶段分为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晚年期。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不同的困惑、课题和突破的关键,如何在生命告别的钟声敲响之际,为此生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这一章就带领我们走进不同的人生阶段。
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一眨眼,我可以说走完了前半生了。前半生是向内积累的过程,收集知识,形成经验,也是奋斗的过程。后半生是向外发散的过程,传授知识经验,关心教育下一代,人生在利他之中得到升华,突破小我,获得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有限。
青春期阶段
青春期是个躁动不安的时候,大致是15-25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孩子,从父母的附属产品,变化为拼命的要证明自己独立的自我。青春期的关键任务是要形成稳定的自我。
有一种孩子,对社会标准非常的服从。他对别人百依百顺,在乎别人的眼光,以别人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大家眼中的优秀。这就是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
不要以为只是这才是没有形成稳定自我的表现。还有一种孩子,对社会标准非常的反抗。特别的叛逆,你说东,他偏要往西。他用他的特立独行向世人证明他的独立,他的存在。其实,这也是没有形成稳定自我的表现。
建立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才能形成稳定的自我。那么,如何建立起这种身份认同的呢?
首先,在专业的尝试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某些才能,并获得了信心;
其次,有一个好的、能欣赏他,并能被他视为榜样的老师;
再然后,有一群价值观相似、能够包容他做自我探索的同伴。
成年期阶段
成年期是25-35岁左右,这时一般的人面临走入社会,恋爱,结婚,生子的阶段,首先要做到的是建立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对一些不婚主义者的调查显示,他们大都存在三种心理:一是害怕依赖别人,无法信任的去把自己交给别人。二是害怕承诺,害怕承担责任。三是害怕和别人的相处,失去自我,没有自由。
生命的意义就是关系,最深刻的喜悦和最刻骨的悲伤都来源于关系,就算一段关系的逝去,我们也学会了爱和承诺的能力。
勇敢的进入亲密关系吧,发自内心的承诺:我承诺,即使错过可能性,即使你不完美,我也愿意去爱你。我愿意为我们俩的关系负责,我愿意接受关系的种种限制。
在这种承诺中,你也学会了深刻的托付、联结、责任和信任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自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这会深化你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事业和家庭是成年阶段的人翱翔长空的一双翅膀。成年期目标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职业认同。
心理学家范伦特(George Eman Vaillant)说,职业认同有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
第一个标志,胜任感是说,你能胜任这个工作,你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能力的成长,并获得一种成就感;
第二个标志,承诺是说,你愿意投入到某个职业中,你会对这个职业保持某种忠诚,并把它视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个标志,报酬是说,你从职业中获得满意的回报。
职业体现的是一种互惠关系。如果你没有从这个职业中获得相称的回报,那你就会有被剥削感,你也很难投入到职业当中。就像一段只会爱她、关心她,但不会回报同样的爱和关心的单恋一样。
报酬也把职业跟爱好区别开来。爱好是可以不计较报酬的,但职业必然会计较。
第四个标志,满足感是说,职业跟你的自我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时,有一种很踏实的、本该如此的感觉。
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背后的关系层次就是维持生计,还是建立事业,还是一种职业的使命感。
生计代表的是一种你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的关系;
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稳定、互惠的关系;
而使命呢,则变成了一种你为职业对象服务、奉献,甚至牺牲的关系。
如果只是停留在被迫维持生计,那么,工作的心态一定是消极无奈的,也谈不上热爱和创造。想办法让工作与自己的人生境遇建立深刻的连接,把工作整合进自己的人生故事里,在工作中强化自己是有技能、被需要、有奉献的人才,也是对个人自我认同的深化和延续。
中年期阶段
中年期是35-60岁左右,自此,我们已经历世事无常,人情冷暖,岁月沧桑,身体运作几十年后某些部位或多或少的发出警报,熬夜疲劳后不再一个小盹就满血复活,还开始面临父母生病甚至死亡的悲剧。原来觉得时间很长,机会很多,现在觉得生命有限,错过了的人永远也无法在一起,错过的选择永远无法挽回。无论我们想怎么去逃避,去努力,衰老还是如期而至,无论我们多么的不情愿,岁月还是逼迫我们进入了中年危机。
中年期危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转变。
从中年期开始,慢慢要往外发散能量,奉献自我,让先前的积累收益他人。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你也在加强自我。这种奉献式的爱,就是我们克服中年期的发展障碍,走出中年危机的方式。
中年期有个重要的使命课题——繁衍。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的含义是非常广的。繁衍有家庭领域的,也有工作和社会领域的。比如,在工作和休闲活动中保持活力、对生活怀有热情和好奇心、积极教导和关爱他人、为社会和他人谋福利、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些都具有繁衍的性质。
家庭层面的繁衍就是塑造后代。
成年期,拼命的为事业努力,为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添砖,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发现自己没那么重要,孩子的一个灿烂的笑容可让你为他再累也心甘情愿。塑造孩子,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繁衍出更多的可能性。
塑造后代,不是把他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去完成自己此生没有完成的梦想。而是尊重他的独立个体,把自己的生命嵌入他的人生中,去帮助他实现他想要的未来,在奉献的过程中,也许失去了一部分自我,但也获得了一种新的品质,叫关心,这种品质又形成了新的自我,一个更深意义,更广泛的自我。
繁衍在工作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体现。
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是创造。创造一个作品,就像生一个孩子一样。创造就是制作一个产生于你又独立于你的东西,他是你的延伸,是突破自我限制的方式。
二是传承,包括技术层面的传承和关系层面的传承。过去,你是新手,从导师那里获得知识经验,现在,你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转换成当年那个导师的角色,指导单位的年轻人。
三是回报社会使命感。比起对家庭,对工作,这是范围更广的一个层次,为社会,为人类福祉而奉献。
繁衍也是一种互惠。在寻找身份认同阶段,年轻人需要一位榜样和领路人,面对衰老的年长者,需要一位帮助他发展繁衍感的对象延续自我,对抗衰老的恐惧。
年轻人从你这里得到培养、照顾,你得到子女般的爱、尊重、慰籍,获得超越衰老,超越死亡的豁达。繁衍的核心含义,就是我们能够借助这些活动,突破自我的限制。否则,你就会在衰老的恐惧中陷入停滞。
老年期阶段
不同的人,从出生到死亡,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不同的是中间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也在千姿百态的过程之中。
临近生命的终点,老年必须要完成最后的整合。
整合一种是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找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无论你一生是否顺利,经历了哪些快乐和痛苦,你都把它作为一段独特的经历接纳下来了。你能接纳自己的生命是完整的、独一无二的。
就像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所说的:
只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才显示出它们的意义。
你所开创的事业,塑造的下一代,教导的年轻人,研究的学术成果,都是你生命的繁衍。
整合的第二种,是把自己的一生放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当成人类社会进化的一部分。
对于人类几百万年的演化进程,人的死亡,不过是一滴水放入了茫茫大海中,生活还在继续,不会因为你的死亡而止步,人类演化进程不会因为你的死亡而停滞。用佛学的理解是,一切皆是幻象,皆是因缘际会。
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内卡,他说:我们的房子、财富、社会地位;我们的眼睛、手、身体;我们的亲人、子女、朋友;我们所珍惜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包括我们自己。
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它那刻的美。如果说,生命的有限性有什么用处的话,也许就是让你意识到,你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