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


时至今日,你可能已经对微博上形形色色的投稿bot类账号不再陌生,从@生艰bot 到@贫穷bot,如若时常浏览它们发布的帖子,作为当代社畜一员的你兴许还会感到些许治愈。


人生实难,但好在和你共享相似情绪的人并不算少,这些以robot自居的账号像树洞一样承接着当代人现实生活中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的负面情绪,它们像是不带人设的“知心姐姐”,给了你一个情绪的出口,又鲜有任何价值判断。

除了这些机器人一样的投稿bot,互联网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隐秘树洞,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源源不断地向其输送焦虑,却极少被人察觉。

在一些已故之人的微博账号评论区,存在着一批自发和他们“对话”的网友,“对话”内容往往无关寄托哀思或回忆逝者生前往事,而仅仅是抒发和自己有关的千愁万绪:


“早上醒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做过的梦总是回想不起,只是,有一种什么在消失的丧失感。

“我也想,两小时失忆一次。

“我胆小、怕疼,但是又很想死。


这些主人已经过世的微博账号,虽然不再有人可以登陆进去帮忙打理,却因这样一批人的存在而保持着极高的活跃度。



一条遗言,

就是一个当代树洞

这之中规模最大的,是一个叫做“走饭”的微博。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1张图片


这个头像是一碗饭的社交账号停更于七年前,2012年3月18日,微博主人通过“时光机”定时发送了人生最后一条微博: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条微博发出后的第二天,南京市@江宁公安 便在线证实这位网名叫做“走饭”的90后女大学生其实在3月17日凌晨便上吊自杀了,死因:抑郁症。


彼时,抑郁症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此事一出,便引起众多网友的争相转发,这条微博的点击量很快超过10万,人们痛心于对这一精神疾病的知之甚少,也反思对这一群体的疏于关心。

令人没想到的是,七年过去了,“走饭”的微博不仅没被遗忘,反而因为前来留言的人越来越多,演变为互联网上一个承载情绪的最大树洞,甚至,连她生前所用小号@醒醒我们回家了 都一度被网友们“攻占”。


在她微博遗言的评论区,目前已有超过160万条评论、10.5万转发,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几千条的速度继续上涨。稍稍浏览一下评论便会发现,正值中秋,很多素不相识的网友在这里互送祝福: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2张图片

澎湃新闻曾于今年七到八月间收集并分析了这里的五万多条留言,发现来这儿留言的网友绝大多数是将其当作一个宣泄情绪的安全屋。这一个月间,留言最多的一位男生单人就留下了1684条痕迹,他是一个25岁左右的男生,父母经常吵架,有轻度自闭倾向,现实中不愿和人交流,也不想走出家门,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网上,他形容自己“成了一座孤岛”,有可能“见不到2020年的太阳了”。


令人忧心的是,像这位男生一样在留言中流露出轻生倾向的人并不在少数。

“跨年的时候我去武夷山去游览,新年回来我就跳楼。

距离2019年还有12天时,便有女孩在微博上发出以上信息,这是一名被当地健康中心诊断出“重度抑郁”的患者,但她并未将这一诊断告诉任何身边人,只在临行前用半真半假的口吻跟朋友说,记得“那一天”去家里参加她的追悼会......


在微博大大小小的树洞里,充斥着诸如此类危险程度不一的求死讯息,在已故之人的评论区,藏着无数抑郁症患者的隐秘苦楚、孤独和无助。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3张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已故青年学者@江绪林,2016年2月19日在微博发完遗言后离开人世,评论区第一页中亦存在以下留言:

“她们说冲动自杀的人周期为十三秒。就是说你在十三秒内拉住我,我可能就不会自杀了。我摇摇欲坠,所有希望都给你,给你十三秒,来救我。


有数据显示,仅仅在2017年,我国每十万城市居民中就有4.31人因自杀离世,农村居民中,这个数字是7.66人。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2017年因自杀身亡的人比患白血病离世的人还多。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每一个自杀身亡者背后是二十多个自杀未遂者,后者即使被救下,之后依然可能继续出现自杀行为,甚至直到完成自杀……


虽然有一定比例的自杀行为是冲动所致,一些人在做出选择前也会徘徊、试探很久,甚至不断向外界放出信号,“他们的自我评价很低,最需要的是有人认可、尊重他们,跟他们有情感交流”网络树洞显然就是他们释放苦闷和发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4张图片


而网络树洞之所以被称为树洞,在于存在着一群很少主动留言却时常回复他人的热心网友,他们的回复有时简单到只有两三个字(“加油”、“抱抱你”)却充满力量,一些程度较轻的抑郁患者从中收到鼓励后,也会友善地表示感谢,也有一些人,甚至在一来一往之间发展出了素未谋面的友谊。


一个因为和女友分手导致抑郁症加重的男生就曾在走饭微博下留言“没有希望,就此别过吧”,一位陌生网友主动和他攀谈起来,正是那段聊天将他往回拉了一步,他回过神来才意识到,其实自己只是希望被人看到,并表达对他的理解。



引入AI技术的

“树洞救援团”


除了那些自发留言的热心网友,也有人尝试采用技术手段对这些潜在轻生者提供救援。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朱廷劭就是其中之一,他和他的团队利用AI技术不断学习自杀意念者的表达方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表达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在大大小小的网络树洞中搜寻存在自杀风险的人。

朱廷劭发现:在这些人的微博里,互动更少,自我更多,情绪上偏向负面表达,他们时常使用和“死亡”有关的词汇,却极少谈及家庭和未来。当然了,也有一些存在特定含义的词需要人工帮忙筛选,比如“饭饭”在正常语境中不会被和轻生联系在一起,但若信息发出者指代的是“走饭”,其中意味则大不一样。

朱廷劭团队的志愿者们除了搜寻出这样的目标人群,还会为他们提供明确的救助途径,他们有专人每天18-22点间轮流回复这些人的私信,还通过微博账号“心理地图PsyMap”向四千多人发出私信,“你现在还好吗?情绪状态怎么样?”随信附上24小时自杀求助电话。

这一行动的灵感其实早些年也被国外的一些社交媒体所使用。2014年时,twitter便和英国的一间慈善机构Samaritans合作推出了心理危机干预技术Samaritans radar,一旦识别到用户发布带有负面情绪的文字,便会通知相关好友。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5张图片


Facebook在2017年间也曾发布了新的自杀预防工具,只不过,将知会好友改为了通知警方。


2018年4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人工智能系教授黄智生也开始在一个500人的医学人工智能微信群里发起一项“AI树洞救援计划”,他通过构建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的方式制作出了一个AI树洞机器人的程序,只需按下启动键,机器人便能24小时监测这些微博树洞,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并自动生成一系列包括“微博ID”在内的通报传输给志愿者们,再由这些志愿者人工联系自杀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在线下开启一系列救援行动。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6张图片


在黄智生拟定的自杀风险分级标准中,级别越高,代表自杀风险越高,6级以上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它代表着自杀已在计划中,只是时间不明。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7张图片


他所创建的树洞救援团分为两个部分,核心群集中了两百多名有专业资质的救援人员,几乎都有“实战经验”,另一个部分则被命名为“见习群”,是一些正在学习中的救援人员,待经验丰富后便可进入核心群。到目前为止,两个群加起来有将近600人的规模,成功救援800多次。

虽然事情总体来看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但关于社交媒体隐私保护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上文提到的twitter和Facebook的两项功能,均在上线一段时间后招致强烈反对,有人担心,一些本质上并不存在精神问题的人会被迫进行精神评估和药物治疗,这是一种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虽然朱廷劭曾回应说他们之所以选择微博私信而非留言的形式,就是希望将和有轻生意向的人的交流控制在一个相对私密且让对方感到安全的环境中。

但现实可能并不如这些研究人员预想得那么乐观。



只靠救援无法修复的

心理隐疾


朱廷劭团队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收到AI私信,得知一名女孩企图以吞食安眠药的方式自杀,志愿者在无私开解了对方六个小时后,对方终于愿意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地址,他们便以报警的方式阻止她的轻生行为。

谁知,女孩并不领情,在警察赶到后反而埋怨志愿者欺骗了她的信任,她对世间已经不存在什么留恋,救下这一次并不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同样的困境也存在于希望家属协助救助的情境中,“一个愿意相信患者的家庭非常重要,也非常少。漠视是他们遭受的最常见对待。”救援人员如是说,他们碰到过不只一次已经拿到确凿证据孩子有轻生表现但家人反咬一口的情况,“我的孩子我不是比你更了解吗?


甚至,一些抑郁症患者本人也表示,最先往往都会求助身边的人,但对方毫不在意的态度往往对其造成二次伤害。“他们觉得不过是矫情”,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患者要去网络树洞里轻吐不快的原因——现实中并不存在那样一个可以无条件容纳他们抑郁情绪的避风港。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8张图片


不只家人,有些时候连号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存在敷衍塞责的情况,亦有专家表示,被救下的自杀未遂者其实存在着更严重的隐患,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眼光,亦要面对来自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污名化。

可能正如“走饭”生前的微博所写: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9张图片


或许,对这些感到孤立无援的人而言,唯有逝者的遗言才真正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吧?

网络树洞中每时每刻都在迎来新的痛苦,也有人在感到瞬间的治愈后转身离开,但无论如何,这个虚拟的“精神治疗室”都在那里,包容着这群在现实森林中迷了路的人,他们相互温暖,相互慰藉,也共同面对着来自外界的眼光和深不可测的人心。




而我们这些树洞外的人 至少可以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吧



参考资料:

1. AI财经社《树洞有奇兵》;

2.澎湃新闻《53027条留言背后,网络树洞里绝望者的自救与互助》;

3.每日人物《“走饭”离开后,AI在守护》;

4.一条《自杀7年后,她的微博成为绝望者的树洞,160万条留言字字扎心》;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10张图片

撰文 & 编辑:Holly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和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11张图片
中国蛇头沉浮录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