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读书笔记(7)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读书笔记(7)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章主要讨论学校传授的表面的课程(即课程指南中提供的课程,如文学、数学、科学、外语、体育、艺术、职业教育,包括课外活动及校本课程等)和内在的课程(即教授课程的教学方式、物质环境和体现教学环境特色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给学生传递的信息),作者质疑的是,对于学校所教的课程和内容是必须的吗?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达成我们自认为的教育目标吗?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目前的科目学习还是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而教学方式还是趋向于传统的讲授式,老师们寻求方法改进的积极性不高。越到高年级这个现象越明显,学生的活动往往只是听讲和做作业,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几乎完全没有情感的表露,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又很多机会积极主动的汲取知识,对于校方自认为重要的科目,中学生似乎都相信,他们现在正在学的大多数学科在以后会比他们现在认为的更有用途。超过30%的初中生认为,只有英语、数学系和职业教育现在非常有用,但到了高中,43%的学生这样认为的科目只剩下职业教育了。在初中,超过30%的学生认为只有艺术课不是以后非常有用的科目,但超过1/3的高中生认为,只有数学和职业教育有望在以后非常有用。另外,超过1/3的学生认为艺术、职业教育、体育和外语很有趣,但只有2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时是非常有趣的,尽管他们都认为这门课时比较重要的。而对于目前的教学方式,发现只受到较少数学生的喜欢。调查显示,初高中学生中,没有任何一门课有超过1/3的学生说非常喜欢使用活页练习和课本。于是一成不变的课堂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学校课程里明显缺少的是智力的获取或创造力的开发。尽管许多教师都声称他们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教学的,但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的新课程改革运动,都希望改变这种定位,但是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接受新的方法。故此作者认为,学校教育目标中颂扬的个体灵活性、原创性和创造性与学校真正在这方面的培养之间的差距暴露了巨大的虚伪性。反而在不太重要的学科和高级领域或学术学科里,才能看到培养和强化较有创造力的或独立的智力行为的教学活动。 

      那么,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斯蒂芬贝利认为:教育体制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有创意地生活在自由自我的世界中,因为,如果这个自由自我的世界可以恰到好处地生成,并巧妙地融合人们的志趣、精力和社交,就可以影响、感染和帮助人们从工作和繁琐中解脱 出来。那时候,自由的自我就不仅仅是一段生命,而是一段有质量的生命。故此,学校教育要改变目前这种环境下抑制学生行动、剥夺学生情绪表达的现状,要多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活动,特别是培养希望、勇气、对人类的热爱等高贵品质的活动。否则,如果学校教育总是过多的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虽然标准化测试分数可能会提高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但学校教育的真正质量并不见得会有提高,可能还会变得更差些——更乏味、乐趣更少、更重复、接触重要智力问题的机会更少。     

      作者认为,虽然通往重大变革的道路漫长而纷乱,但由于没有一直认清改革所涉及的任务实质和重要性,导致学校自身变化不大,因为光是学校本身是无法教会年轻人在这个很少为我们多数人了解的世界中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加仔细的审视并改造过去建造的教育体系,为那些将要生活在未来的人们制订新的教育准则,才能去创造不同的学校,多样态的学校成就多样态的学生!

                              2019.7.7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读书笔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