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朝一夕的沉默,也不是潮起潮落的冲动——抑郁症患者深度访谈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几年,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因素,近几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呈明显增长趋势。
有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而在自杀人群中,约70%的人患有抑郁症。所以,抑郁症已被医学专家视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另外,专家预测,到2020年,精神障碍性疾病将成为中国第二大杀手,其中抑郁症占大多数。
当人们不快乐的时候,常会说“很郁闷”,但很多人并没有想到抑郁症。人们或许会感觉抑郁症离自己很远,却殊不知道这个曾经让人陌生的病症,如今正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身边。中国高校学生更是成为抑郁症群体中一部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有1/4的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由于国人对抑郁症存在误解,很多人对抑郁症这个词抱有负面态度,再加上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年纪较轻的抑郁症患者很有可能被冠上“矫情”等称号。为了深入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帮助社会了解抑郁症患者真实情况,我们开展了这次调研活动。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小组相信,人们对抑郁症的“不理解”来自“不了解”。
我们希望借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生活状态,加强学校对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重视,增进社会对大学生抑郁症的了解。
本小组计划通过采访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展示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状态,拍摄采访过程并将视频放在视频网站上,获得更多的传播,接触更多的受众,希望这个视频能够增加公众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同理心,打破公众对于抑郁症患者古怪、可怜、偏激的刻板印象。让人们明白抑郁症只是一种普通的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平常,人们无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同时,我们希望本次社会研究的成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帮助。
1.3研究设计
1.3.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其中包括在外留学的中国学生。除了抑郁症患者以外,采访对象还包括患者的家属、朋友。我们共采访3位抑郁症患者,1位抑郁症患者的朋友,还有1位患者的家属。
因抑郁症是较为特殊的疾病,为了避免引起采访对象的不适,本小组决定从身边的朋友中寻找采访对象。原因有二,第一,如果采访对象是我们熟悉的人,那么我们对采访对象的病情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采访的尺度、节奏,更全面地照顾到采访对象的情绪;第二,抑郁症患者都会有一些痛苦的回忆,如果他们的采访主持是自己的朋友,那么他们就能更加轻松地说出自己的经历,减少心理上的负担和情绪上的不稳定。
1.3.2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
为避免引起抑郁症患者的不适情绪,小组成员多以“聊天”的方式开展访谈,采访地点由患者选择,采访拍摄都以自愿为原则。
1.4抑郁症的概念界定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5文献综述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者约为30% ,其中精神行为检出率达到16% ,心理障碍人数超过大学生总人数的31% 。
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和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其中大学生抑郁心理问题因其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和影响结果之重值得被重点关注。许多身边的案例都在警示我们,大学生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代医学与教育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1.5.1 抑郁症的定义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或情感性障碍 ,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1.5.2 抑郁症的分类
单向抑郁症:无躁狂发作、单纯抑郁
双向抑郁症:躁郁症
躯体疾病性抑郁症:躯体疾病→抑郁状态
1.5.3 抑郁症的人格分类
姜漫莉的《抑郁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调查分析》研究中,采用薛崇成等人建立的五态人格测验,该量表依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国情而定,已成为中国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人格量表,其在医学、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已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测验方式之一,得到了国内外著名心理学与《内经》学专家的鉴定认可。
五态人格包括太阳型、少阳型、阴阳和平型、少阴型、太阴型。
太阳型表现为勇敢刚毅、坚持己见、有进取心、主观、有野心、易冲动、刚愎自用等;
少阳型表现为敏捷乐观、爱好社交、喜欢谈笑、为人随和、喜动不愿静、做事缺乏坚持,漫不经心等;
阴阳和平型表现为喜怒不形于色、安静从容、不受外界诱惑、不患得患失、能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等,是一种具有高度平衡能力的个体特点;
少阴型表现为谨慎细心、冷淡沉静、高警惕性、耐受性好、有持久力、嫉妒等;
太阴型表现为孤 独悲观、阴柔寡断、外貌谦虚、内怀不安、考虑多行动少、不喜欢激烈兴奋、胆小保守、冷漠自私等。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主要与“内向沉静、自制内敛、隐忍忧虑”等阴性特征极为相似,明显缺乏“外向活泼、勇敢敏捷、自傲恃强”等阳性特征。; 抑郁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相比于女性,男性抑郁症患者更多表现为沉静、隐忍、内向。
1.5.4 大学生抑郁人群分布
性别
《大学生抑郁倾向与认知评价的相关研究》直接断言女性抑郁倾向高于男性,但在《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中,作者肖文泽等对两所高校5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得却是相反的结论:“男大学生抑郁状态产生比例远高于女大学生”。
面对如此相反的结论,或许《抑郁症群体在大学生中分布的特征分析》一文可以作出解释,“在抑郁初期,男生所占比例要高于女生,但是在发展成严重抑郁的过程中或是在抑郁症患者当中,性别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前面两篇文献的研究只在一个两个高校中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偏差,所以性别是否是导致抑郁状态的决定因素还有待考究。
年级
根据《大学生抑郁倾向与认知评价的相关研究》,大一跟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在抑郁倾向上是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的。这个不难理解,大一的学生由于来到陌生的环境,一开始难以适应容易导致自卑情绪的出现进而导致抑郁,而大四的学生由于即将步入社会,同样是面对陌生的环境,从心理状态上与大一新生雷同,因而也容易出现抑郁心理。
家庭经济情况
“是否贫困生”这一因素是由《抑郁症群体在大学生中分布的特征分析》提出:由于生长环境、家庭状况、父母身份等原因,贫困学生容易因为自卑、焦虑等原因陷入抑郁情绪,但是在向严重抑郁情绪发展或抑郁症患者中,农村生源学生反而显示出了更好的适应、调节和抗压能力。
1.5.5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感消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下降,缺乏自信和自尊、睡眠障碍、身体素质下降、有自杀或自残倾向等。
抑郁症因其较高的患病率与自杀危险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杀行为受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在自杀行为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是自杀形成的重要保护因素。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时能从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与患者的社会退缩,疾病所导致的无助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和不安全感有关。
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差、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家庭亲密度下降是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上预测自杀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有上述因素的抑郁症患者,更应引起社会、家庭和精神科医生的重视。及时增加社会支持量,避免遭受负性生活事件。
1.5.6 造成抑郁症的因素
造成抑郁症的因素大致有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人格因素、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 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
社会心理因素,各种重大事件的突然发生,比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失恋,学业受挫等等。心境长期处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且无法得到合适的疏通与释放,特别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人格因素,具有高依赖型人格的大学生,过于注重人际关系 ,当遭到人际关系失败或被他人拒绝时都可能导致抑郁
认知因素,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上的一些误区和认知性曲解 ,普遍地对生活经历产生扭曲的体验、消极否定性的自我评价、悲观和无助 ,引起行为和情绪上的症状
环境因素可大致分为家庭和学校两部分。
在家庭方面,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庭中,大学生更容易得到理解,更少产生抑郁的情绪。家庭收入高也意味着来自这个家庭的大学生不用承担生活成本的压力,相较于他们,家境差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会倾向于敏感和自卑,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
而学校方面,继续深造或面临就业的压力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对未来期望值过高,而现实情况是竞争十分激烈,从入学开始就已承受就业压力,这让不少大学生有患得患失的感觉,部分大学生承受不了现实的残酷,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1.5.7 缓解大学生抑郁症的对策
研究表明,多数人认为抑郁症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治疗。
生活中,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或朋友则应当给与身边的人关心,及早发现问题,并为患者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切忌为其隐瞒病情,或嘲笑、讥讽患者。
学校方面,校方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专业性强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
对于患者个人,体育运动对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神经衰弱症有明显的效果。每周 3次、每次 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其以上的运动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另外,音乐疗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反应 ,如使血压降低、呼吸和心跳减慢等 , 从而减少紧张焦虑 ,促进放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多与社会沟通接触
第二章 概述
2.1调研确定的背景
关于抑郁症这个研究主题是在我们小组前两次选题的预调查失败后提出的。在前两次选题失败后我们同时开展对两个备选方案——抑郁症患者群体与残疾人群体进行资料收集,最终成功联系上数名抑郁症患者,我们才得以确定本次研究的选题为抑郁症患者。
2.2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自十月下旬敲定主题为抑郁症后,中间完成了联系采访对象、准备采访提纲、采访、撰写报告等过程,历时两个多月,直到第二年的一月初才结束采访工作。
2.3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我们共对五名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其中三名采访对象为抑郁症患者,两名为患者的亲人或朋友,共整理文字稿8687字。
通过对抑郁症有关人群的采访,我们还原了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状态,展示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认为这会有助于社会公众正确对待抑郁症患者,增加公众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同理心,打破公众对于抑郁症患者古怪、可怜、偏激的刻板印象。
第三章 调研过程
3.1确定选题:两次改题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的选题是对广州黑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研,***月***日,小组组织去小北,尝试问了几个黑人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许因为不认识,他们对我们的警戒心很强。虽然没有拒绝我们问问题,但是他们都不愿意留下联系方式进行下一步的访谈。另外,我们也曾找过一些批发店的商家,询问他们是否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结果也被拒绝了。
除了自己去寻找陌生的黑人采访对象之外,本小组成员中有一位家里是做外贸生意的,可以接触到黑人,但需要通过翻译去寻找。最早的时候沟通还算顺利,但当提到要拍摄,黑人就拒绝了。
由于难以找到调研对象,我们第一次将选题改为——调查性工作者。
在性工作者这个选题上,我们需要去到四会。在四会的一条街上,有许多站在居民楼下的性工作者,她们的工作时间并不规律,本小组的一位男成员连续几晚到那条街上询问她们是否能接受采访,并表示我们能为此支付一定的金额。态度较好的性工作者委婉地拒绝了,并与该成员闲聊了一会儿,但当提及采访一事时,对方一口回绝,称:“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有谁愿意说出来?你还是走吧。”而态度较差的性工作者表示:“做就给钱,不做就走开。”
同样是缺少调研对象,我们小组再次更改选题为——调查抑郁症患者。
确定了“抑郁症”这个选题,是因为小组成员身边就有几个抑郁症的朋友,能够顺利找到调研对象,且鉴于抑郁症疾病的特殊性,小组成员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增进对抑郁症患者的了解。
3.2寻找调研对象
抑郁症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却也是一个不易接触的群体。许多人把患病的事实深深地藏了起来,有时候连最亲近的朋友也不一定知道。
我们也考虑过,要不要扩大采访对象的范围,例如找一些社会上的人、有故事的人去采访。但是囿于这个话题太过敏感,会触碰到他们最隐私、最痛苦的回忆,如果是陌生人的邀请,基本都会拒绝;即使接受了,也不一定会吐露真心话。
为了更好地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走进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决定从有接触过的人开始,不论是同学、朋友、朋友的朋友、家属,都纳入了采访对象的范围。
一开始在微信上征询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先问:“你们想问什么?”虽然看起来是很防备的,但却非常能够理解:没有人愿意毫无准备地面对镜头,何况是谈及自己的病。
期间,我们联系了五位患者,四位患者的朋友,四位家属以及一位心理老师,向他们展示了访谈提纲。有三位患者(称为A、B、C)是组员认识的,一位是组员朋友的抑郁症朋友(称为1),另一位是患者的抑郁症朋友(称为2)。
最终交涉的结果是,那三位认识的患者愿意接受采访,1由于病情复发并且相对较重不适合被采访,2则由于时间原因无法采访。四位朋友当中,有因为时间原因的,也有因为不方便透露的,最终只有一位愿意接受采访(称为D)。而家属方面则比较保守,只有一位愿意(称为E)。原本答应了采访的心理中心的老师,突然说太忙而拒绝了。
在这个组成里,其中一位受访者是我的初中同学,如今在美国留学。由于一直有保持联系,我大概知道她患病的事,经过试探之后她爽快答应了。不过,对于采访,她认为还是我只身前往比较好,有其他陌生人在的话可能就不愿意说了。
于是,采访的时间约定在了她回国第三天。
其实,事前我感到相当忐忑,因为她准备期末考那几天曾经给我发微信说情绪很低落、不想活了之类的,我感觉到那个时候她处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状态,也不敢贸然提起回国采访的事情。直到看见她发朋友圈说考完了,去游玩的照片里也笑的很开怀,我才重新确认了这个约定。
她把我当作很好的朋友,才会如此信任我,肯把最隐秘的事情都告诉我;不过最近她恋爱了,我们的联系也减少了许多。因此,我不确定我们之间会不会有些生疏,也很怕会伤害到她。
总之,这将是一次非常有难度的采访——即使是一位朋友。
3.3采访过程
3.3.1受访者A
他在事前向我索要了提问提纲,我列出了提问的大致方向,他点点头表示默许。在采访前他沉浸在NBA的季后赛里,还开着当家球星的玩笑,但是采访开始后,他明显变得十分冷静。
许多问题我其实触碰到了他的痛点,我试探性地问出“你的家人知道你的抑郁症情况吗”,而这个问题显然使他的情绪发生了转折,对于他来说,家庭是他的支柱,他也是家庭的支柱,家庭这个词一直出现在他的话语里。我也被他说得情绪有点低沉,所以我提早结束了采访,但我觉得我已经对他造成了我预想以外的伤害。
当然,他比我想象中的要强大许多,或许是因为与这个他自己口中表述的“缺陷”抗争多年,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消灭随时到来的坏情绪吧。
3.3.2受访者B
从认识到采访我共见了他三次
采访之后和他成为了可以交谈的朋友,因为后来他还邀请我小酌一杯,而我因为时间不合拒绝了他的好意。最开始的认识较为顺利,他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也很幽默,十足的段子手,我甚至忘记了认识他是因为要采访他关于抑郁症的事情。第一次见面是我和他和我们的共同朋友,而第二次则是我和他单独出来聊一下之前的经历,也让我好准备专属于他的问题,第二次的见面没有他平日的好友,反而让他说出了更多背后的故事。第三次则是正式的采访,我们用了半个小时,简单并明晰地说出了他作为抑郁症患者与非患者以及其他抑郁症患者的区别。
他像一个讲故事的人,仿佛抑郁症不在他自己身上发生一样,但诊断单和确凿被证实的自杀过程,着实让人震惊。我亦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其他抑郁症患者的案例,虽然有可能存在他添油加醋的可能,但是在他的讲述中我也更能体会抑郁症患者的一些心境。
3.3.3受访者C和E
已经将近一年没有见到C,她仍然是那么精致。
采访的前一晚,我们才约了时间和地点(她一回来就去了香港玩,并没有确定时间)。我们都想找人少可以说话的地方,除了家里,好像就只有k歌房了。她提议,可以去正佳广场的小型唱k亭。
那天下午,我买了她喜欢的奶茶和鸡蛋仔,早早的在k亭里面等着。见到她时,我知道她心情一定不错,因为她一来就吐槽了楼下拦住她推销的人。
我已经支好了脚架,她坐下喝了一大口奶茶。正式录像前,我们闲聊了很多生活上的事情,气氛迅速热了起来。
“那么,开始喽。”
我从她确诊那段时间开始询问,因为印象中她有和我提到过外公生病、等offer和耳聋这两件事。她显得很平静,有时候甚至会大笑。
我逐渐放心了下来。记忆中,那天的她仿佛不是在谈自己的病情,而是一些普通的往事。可能是现在的病情比较稳定,我也替她高兴。
“现在确实没什么,就是学业压力大的时候会严重。”
不过她一直是这样子的。最难过的时候,也可以说得轻描淡写,只是对自己非常就狠罢了。这样的她让人很心疼,尤其是她讲到靠药物也睡不好、焦虑严重时甚至会心脏抽着抽着,我就感到很担忧。
她曾经试过药和酒一起,想要自杀,这是我所不知道的。但就算她讲的时候表情很轻松,甚至有笑容和夸张的肢体动作,也难以掩盖回忆时的恐慌。其实是很可怕的回忆,既然她简洁地带过了,我决定不再追问细节。
毕竟,保持她情绪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谈起了一些相对轻松的事情,她也表现得正常了许多。接下来的聊天里,她基本上一直保持同一个坐姿,手机放在一旁录音,听我问问题的时候有时候很认真,有时候会瞄向k歌亭里播着的mv。总体来说状态都很平稳,并没有表现出特别难过、低落的情绪,有时候还会显得比较兴奋。
该了解的差不多已经了解到了,在临近尾声的时候她给她妈妈发微信,说fn想采访你。幸运的是,她妈妈也答应了。
晚饭后我们一起去她家,只有她妈妈一个人在。简单地准备好设备之后,妈妈才问我想采访什么内容。我简明扼要地描述了一下,尽量表达地温和一些。
妈妈要求背对镜头,我在前面放了一束花作为前景。一开始,我让C进房间等着,不过妈妈在开始回忆C的病情的时候记不太清楚,我们决定让C一起参与采访。
C坐在我旁边,有她在,气氛轻松了许多。聊着聊着,妈妈就转过身来了,主要是为了看着C,有时候还会看镜头,也是放下防备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采访过程中,是妈妈和C的对话为主,她们还为持有不同的意见而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但最后都心平气和地谈开了。虽然妈妈对病情提及得不太多,但由于C患病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在C的极易波动情绪基础上所发生的误会,都慢慢被梳理开来,她们母女俩也明白了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想,这样的采访,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3.3.4受访者D
一开始她有一些抗拒这个访谈,她站在抑郁症患者的朋友以及保护者的角度,很大程度希望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心情,而在我多次强调我将不会向第三人透露采访信息后她才允许了采访。
在她的话语中提到了身边其实不止一个抑郁症的朋友,只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观察、关心和爱护他们,而作为真实的抑郁症的朋友,她也提出了许多和我们印象中相反的建议,这时我才发现我们平时的建议只是夸夸其谈,真正的患者有更深层次的需要。
第四章 研究发现
4.1 关于患病:
[if !supportLists]1. [endif]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症的患病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家庭因素、社交因素、学业因素。当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的氛围下,就会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在人们缺乏和外界的交流,处于一个较为孤独的环境时,也容易患上抑郁症。除了这些压抑和孤独的环境之外,生活、家庭、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if !supportLists]2. [endif]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患病原因有很多种,但人们往往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患上抑郁症的。可以看出,人自身是有调节情绪的功能,但如果长期受到各方面的负面因素影响,就容易患上抑郁症。
[if !supportLists]3. [endif]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患病的前期过程较长,患者可能没有察觉自己患有抑郁症,只是觉得情绪低落。
4.2 关于病症:
[if !supportLists]1. [endif]研究发现,抑郁症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睡眠、饮食、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生理方面,还是情绪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厌食等症状,身体会出现疼痛、耳聋,精神状态较差,情绪比较低落。
[if !supportLists]2. [endif]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愿与外界交流,被负面情绪影响。
4.3 关于自杀
[if !supportLists]1. [endif]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都有过轻声的念头,或许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他们的行为也不尽相同。有人只是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并没有付诸行动。有人有付出行动,但程度较轻。而有人是被朋友抢救下来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多数都会有自杀的想法,而且他们认为这种想法、行为是不可控的,人已经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不可控制地实行自杀。
4.4 关于治疗
[if !supportLists]1. [endif]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不让其恶化,但会产生依赖性,且服用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让患者感到快乐。
[if !supportLists]2. [endif]减轻生活压力。压力是抑郁症患者的天敌,当患者处于高压状态时,紧绷的神经就难以放松,从而加重抑郁症病症,所以减轻生活压力是缓解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if !supportLists]3. [endif]发泄负面情绪。如果患者无法从外部减轻压力,那么从自我的角度释放压力也是缓解抑郁症的方法。
4.5 关于认知
[if !supportLists]1. [endif]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对抑郁症还不太了解,只觉得是一种“不开心”的情绪,而主动就诊的患者也是因为生理上的不适(如耳聋、心痛等病症),才到医院就医。
[if !supportLists]2. [endif]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一些低落的情绪都会认为只是不开心,并不容易察觉到这是一种病,需要医治,除非身体上出现明显的病症,患者才会求诊。
4.6 关于理解
研究发现,患者认为旁人可以明白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但他们无法深入患者的内心,不明白患者为什么抑郁,也无法理解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旁人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研究发现,在患者眼中,他们觉得自己的同龄人比起家长,对抑郁症有更多的理解。
4.7 关于沟通
研究发现,患者更愿意与朋友沟通,而不是家长。
研究发现,患者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原因有三,第一,患者不希望家属担心自己;第二,家长并不能理解自己;第三,即使沟通了,家长也无法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所以就索性不沟通。
4.8 关于旁人安慰
研究发现,人们认为认真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研究发现,人们认为,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尽量不要刺激到患者。
4.9 关于患者需求
研究发现,患者更希望身边的人能够陪着自己。有时候,患者对着身边的人宣泄负面情绪,患者或许不需要太多实质性的建议,而是希望身边能有人陪着,陪伴无形中就能为患者分担一部分难过。
研究发现,患者希望家长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考虑问题。当患者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患者渴望家长能够更顾及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是说一些家长认为是安慰的话,但其实不是。
第五章 分析
1. 抑郁症患者的患者原因
5.1.1家庭因素
来自家庭的压力作为长子,受访者A需要承担家人对生活的焦虑感以及对自己的期望。A:“从以前,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子,所以父母自然会跟我说一下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压力,跟我聊这些东西。那可能对他们来说只是跟我分享一些事情,那我听了之后,以前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你知道这些压力但你兄弟姐妹不知道,他们还在玩耍,那我已经不能了,我已经知道这些事情了那我肯定,要做点什么。所以我说家庭环境啊从小就这样,是有原因的,无形中的影响。”
家庭气氛的影响因为家中长辈重病,家庭气氛压抑,使受访者C患上抑郁症。C:“那时候应该是我外公癌症,然后家里就很…气氛压抑。”
5.1.2社交因素
缺乏与朋友的交流当人与外界隔离,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时,容易陷入情绪低落等状态,逐渐发展成抑郁症。C:“那时候也没有上学,所以就是比较少和别人接触吧。”
5.1.3学业因素
学习压力大患者在学业、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加重抑郁症病情。C:“是因为跟学业压力有很大很大的关系,放松下来就会好很多。因为我本身就有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在压力的情况下会被放大很多。(病情)会由于压力而严重、变化。”
5.1.4性格因素
悲观的性格 由于本身悲观的性格,容易产生消极想法。A:“可能说我是有这样的体质,就是有这样子性格的人,性格上有这样子的缺陷。”
2. 抑郁症的病症
睡眠障碍晚上睡不着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病症,在情绪极度低落、不稳定的时候,正常的生理功能减退。A:“就…晚上睡不着,睡着了也睡不久,睡醒之后也什么事都不想做。“C:“好像两天没有睡觉,而且就是心情一直很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很多时候心理上的变化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
饮食方面受到影响 A:“晚上睡不着,睡着了也睡不久,吃东西可能吃都不吃,那个时候我是三天吃了两顿饭,睡了两个小时吧。”
社交沟通方面受到影响 抑郁症患者会不愿和他人交流,将自己封闭。A:“我也没有出去,可以说在房间里呆了很长的时间。但我出去也不讲话吧
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受情绪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思维受到约束,难以思考,会陷入一种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C:“那时候已经就是,脑子不是很好使。”
身体上的负担抑郁症发病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连最基本的生存欲望都减退,还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A:“每天都是睡醒,什么都不想做,然后又躺下去,吃东西可能吃都不吃,那个时候我是三天吃了两顿饭,睡了两个小时吧。那段时间,状态很差,你也不知道为什么。C:“心会痛。一抽一抽的,好像针扎那样。”
心理上的负担 患者患有抑郁症时,会想很多事情,同时会出现自责的心理负担。A:“说白了我想很多东西,可是想的东西都是一个问题,我会在想‘我为什么这样’、‘我为什么那样’、‘为什么这样,还不如怎么样怎么样’,就很负面,很不好的,很极端的吧。”
3. 极端行为
停留在想法的层面 A:“有。可是没做过。”A:“所以说为什么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思考,有时候为什么晚上睡不着觉,比如说自残啊,或自杀这种想法,它一直在脑海里,每天都要跟自己说‘诶,不要有这种东西’,其实你自己一直在跟自己挣扎。”
稍微行动过 C:“那就是想死啊。”C:“还好吧,吃过药。药兑酒一起吃。”
处于一心求死的不可控状态B:“我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控的,但是它已经是不可控的了。就是这个不可控的状态其实一般到最后就体现为要么就自残,要么就自杀,那我是属于自杀的那种情况。” B:“然后就是我平时已经有在想,已经给自己一个心理上面的,不能说暗示,就是我在心里面论证了很多遍。就是,这个世界上其实没什么值得我活下去的,死掉其实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当我不可控的时候,那这个论证就已经摆在这里了,我甚至不需要去反驳自己,然后我就会,自动走上这样一条路。” B:“我因为我是自己意识到自己这个情绪是一个问题,然后 我意识到了我是不能控制这个东西的。所以侧面说明,可能自杀真的不是我想要的。只是,我在那个时候已经控制不了我自己了。”
4. 缓解或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但容易产生依赖 C:“用药加量了,大概是四倍。因为上学之后很难控制焦虑情绪,会比较希望用药控制焦虑。不吃抑郁药的时候,就靠安眠药,而且有依赖性,不吃就睡不了,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放空或吃喝玩乐,不一定总是有效C:“我之前就是吃,吃东西。但是也不会缓解。焦虑会吃。然后就是睡觉。睡多了就好了。”C:“就是如果事情没有那么多就睡觉,哪怕是事情很多,但是休息不够,对我情绪的影响会很大。所以就睡觉。”C:“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就会教一些方法去冷静下来。比如说body scan,让脑袋放空,然后从正常呼吸到深呼吸,从脑门上开始感受身体,一直到脚部。这样循环三次。不要care别的事情,精神集中在身体里就好。”B:“有时候不行,有时候行,有时候能用一些东西控制住,像我抽烟啊喝酒啊出去玩啊什么的。但有时候到控制不住的时候就会,就会不行。”
生活简简单单,没有压力 A:“我这个人比较…我就觉得我个人理想的生活其实就很简单,就找一个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的,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好好开心地活着,有个简单的家庭,然后家人健康,我觉得这样子其实就很满足了,对吧。我觉得如果我可能已经到我美好的生活,理想中的生活,可能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让我觉得很烦了。”
没有解药 B:“我觉得解药是不存在的。就是根据我跟那个心理老师的聊天,我发现了,困扰我最大的东西其实是焦虑跟迷茫。”
外向发泄 当患者产生负面情绪时,会依靠抽烟、酒精、蹦迪等方式发泄。B:“我觉得就是一种发泄,就像你心情不好跑个步,打个拳一样,蹦迪其实也是这样一种方式,发泄的东西比较多元。比如可以结合噪音、结合身体运动、结合酒精、有时候还有毒品这种火爆的东西你自己考虑,还有性、还有女把这些结合,我会觉得蹦迪很好玩
5. 对患病的初步认知
有一定了解,对情绪变化比较敏感,能够及时发现C:“就本来就自己先去看了,去三院看了,呃——精神科还是神经科?心理科。”
因为本身性格较为悲观,对抑郁症有认知盲区A:“不知道,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并不知道,就我并不知道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我经常做最好的准备,打最坏的打算,我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但有些人觉得这样子其实是很悲观,但以前对我来说,我只是想得比较多,并不是每件事情都可能成功,所以这样子会让我有一些比较负面,或者怎样怎样的想法,但我自己不知道。”
6. 对抑郁症的理解
5.6.1 患者对抑郁症的理解
是一种病 患者最初可能会对抑郁症产生一些误解,例如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性格缺陷,但多数人都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病。A:“以前吧,以前认为这是一个缺陷吧,到现在我可能…虽然我知道这是…额…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病,是一个病。” B:“我觉得这种情况,这只是一种心理上面的,就你身体会得病,你心理也会得病嘛。 是心理上面一种偶尔不健康的状态,那没什么需要特别照顾的。” A:“到现在都没人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病,理论上来说是什么神经失调。”
5.6.2 在患者眼中,旁人对抑郁症的理解
患者认为,旁人无法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感受 A:“就这么讲吧,你没有得过癌症,你不知道得过癌症的感受,所以你说会好起来,大家都会说’你会好起来’。可是,更多专家都是说这个东西它会伴随你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你说可能现在没有,谁知道一年后会不会复发。” B:“大家都说你想点开心的事不就好了,大家都这么说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
患者认为,朋友更能理解自己的抑郁情绪当患者不快乐的时候,朋友都倾向于表示理解和关心 C:“其实大家都有抑郁的情绪。只是还没到那个程度。所以其实(朋友们)也可以理解,可能是心疼吧。(他们)觉得有什么事,就可以跟他们说。” B:“(朋友)挺好的呀。在我正视了这个问题,然后把它发上朋友圈啊,发给家人看啊什么的之后。他们就会比较照顾我这方面的东西吧,就很多事情我说:“哎好烦啊”然后他们就开始就,问我,怎么样啊你什么的。”
患者认为,年长的家人对抑郁症的患病原因并不理解 长辈对于年轻人因情绪而患病的原因表示不太理解。 C:“她(妈妈)知道啊。我觉得可能是家长,或是更老一辈他们更难理解这种事情。” C:“我觉得可能是他们那一辈的认知就是这些情绪、感情上的东西不足为虑,生活本身的工作啊、学习啊这些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感受这一部分,所以他们不能理解。”
7. 患者与朋友/家属之间的沟通情况
5.7.1 沟通情况
患者是否愿意与他人沟通受其性格影响 受访者C性格较为外向,会比较愿意与他人沟通,当初被问到有没有和朋友说自己的病时,C表示:“挺多人的吧。”而受访者A性格较为内向,而且属于那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那种要强的性格,所以并没有和他人聊很多,A:“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我…我…我有这样的问题(结巴了),我也没有说出去。”
患者更愿意与朋友沟通,而不是父母 受访者A的妈妈还不知道A患病的事情,A:“不知道,现在还不知道。”而受访者C与其父亲的关系较差,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否了解自己的病情,C:“我爸应该知道(我患有抑郁症),不过我也不知道他知道什么。”
5.7.2患者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不希望家人担心自己 A:“我不可能跟她说我这样嘛,我只能跟她说‘没有什么啊,就是有点累’” C:“因为我妈听了这些(我不开心的事情)也会难受,所以不会经常说。”
家人并不能理解自己长辈与年轻一代的思想存在代沟,或家人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安慰患者,但安慰效果较。差C:“有些别的事情,你觉得这没什么所谓,没站在我的立场想我的感受,你是拿你自己的… 认知的理解,去告诉我,而不是站在我的角度去想。可能你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远远没家人重要,是可有可无的。可是我们这个年龄,还是独生子女,朋友是我们很大一部分的很重要的东西。很多东西是观念不同吧。所以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
家人不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沟通当中,孩子会认为家长更有经验处理某些事情,但沟通后,患者发现家长并不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C:“有些很严重的事,我真的想不开,觉得你可能有经验有其他角度,或者和你有关的事情才会和你说。原本也会和你说这些,但是发现解决不了什么就不说了。” C:“可是你觉得这没什么值得不开心的啊,但我是很care这件事。如果我讲心情不好的事情,比如说我和我朋友吵架,我妈就和我说,‘长大就是这样的啦’。” C:“通常我说我不开心,你老是说‘你没必要因为这些事情不开心,你找下原因’。”
8. 朋友或家属给予患者的帮助
5.8.1 情绪上的安抚
朋友/家属给患者的安抚方式倾听以及关心、安慰 受访者E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通常会用安慰、关心的方式。E:“我只能跟她说‘没关系,你不用逼自己学得那么辛苦’而已。”“她不开心的时候,平时都会和我说。我就安慰她。” 而受访者D则会采取先倾听,后分析、安慰的方式。D:“先耐心听他们讲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跟他们理性的分析一下,如果说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会先站在他们的角度帮他们梳理事情的经过,先照顾他们的情绪,再跟他们慢慢讲道理。”
注意力的转移 对于患者不稳定的情绪,朋友/家属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像受访者E所做的一样。E:“我带你去日本旅行。因为医生建议,要带你出去散心。所以我带了你去旅行。嗯,没了,没有什么太特别的。一直吃药吃到现在。” B:“肯定啊,一个人去没意思啊,先喝酒,先习惯酒精,让你整个人麻醉下来。习惯噪音,然后也放开了 不那么拘束,就会去舞池里面跳,就像我跟朋友一起去蹦迪,有男有女。”
避免敏感性、刺激性的言语 抑郁症患者的内心都是非常敏感的,在相处过程中,朋友/家属经常需要有意识地避免一些敏感性、刺激性的言语。 D:“比如患者以前跟我说过他不喜欢听到某些方面的言语,那我再跟他相处中就会避免谈到那些话,也会跟我们身边一起玩的朋友小小的提一下,尽量别讲这些话题,因为他会不开心。” E说:“她每次都和我说‘我觉得自己啥都做不好,干嘛都很没用’,那我肯定不能跟着她说‘你就是很没用’这样吧。”
9. 患者真正的需求
陪伴能为患者带来温暖 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的时候,更需要身边人的陪伴,旁人并不能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想法,但陪伴能让患者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世界,有人陪在身边就是最好的安慰。 C:“不知道,因为本身也有被倾诉,然后也有倾诉过。但是无论对方说什么,其实都好像没有办法改变我当时的想法。就,陪着就好了。最有用的就是陪着。就是至少,如果是在身边的话那最好,如果是不在身边的话就是至少…keep reacting。保持联系,就那样陪着,会…比较好。”
第六章 结论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被正视以及被重视的心理疾病,它被“妖魔化”太多年,导致许多患者不但要面对无边的黑暗,还要忍受世人的嘲讽。直到如今,还有绝大部分人对抑郁症缺乏基本理解,包括患者身边的人以及潜在患者。
我们每个人身边,也许都有一位抑郁症朋友,或者更多。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希望从他们口中听到他们的心声,而不是仅仅通过现有的文献和研究。当然,我们也绝不希望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所有的原则以自愿为准,只要他们愿意说我们就愿意听,只要他们流露出一丝悲伤我们就不再追问。
前期的工作是文献综述。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抑郁症的分类、主要表现、造成抑郁症的因素、缓解抑郁症的方法等等。初步认识到抑郁症之后,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群体是“高压人群”,对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非常小心,绝不能触电。
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进行第二步,设计访谈提纲。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想问题站在了普通人的角度,并没有很好地为患者着想。班上的组员提出了建议后,我们采纳并且大幅修改了我们的措辞和表述。我们真挚地希望,这一份采访提纲既能够不伤害他们,也能带给我们必要的信息。
可是事情远远不如想象中简单。尽管是已经修改了的提纲,我们的组员也觉得不易问出口,尤其是面对一个个如此鲜活的生命的时候,提及往事就像揭开伤疤一样残忍。不过,组员从闲聊开始,大家都敞开心扉之后,再由他们自愿讲述。因此,并不是所有提纲上的问题都问到了,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具体方向,是作为整个研究的框架支撑的。采访作为拿到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带给了组员很大的震撼和冲击。她们表示,即使是认识的人,患者也并非无话不说。而且,即使是朋友,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想法。
在整理采访资料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组员都为这几位患者感到十分难过。我们发现,家庭和对自身期望通常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缺乏家庭关爱、家庭的生存压力、无法满足自身期望,导致焦虑过载而患上了抑郁症。虽然性格不同,他们深陷黑暗时也都有自杀的想法,而且是不可控的。即使身边的人想要帮助他们,也不一定总是有效,对他们而言最有用的就是陪伴了。药物治疗和各种疗法都不一定奏效,我们才知道想要走出来远远没有文献中说得那么轻易,只有他们克服了焦虑和迷茫才能自救。因此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无力感,作为朋友却帮不了什么,只能仔细倾听、耐心陪伴。
抑郁症真的这么可怕吗?也许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却能深入地去了解的一种病。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一不小心掉进了这个巨大的漩涡,甚至有可能下一个就是自己。我们希望,社会可以摘掉有色眼镜,不再把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矫情”,这些字眼都是恶意满满的伤害。为什么我们不能伸出援手呢?即使把他们当作正常人也是一种尊重,如果能照顾到他们的情绪就更好了。
他们是兀自在黑暗中摸索、抗争的人,他们走得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他们捧着“上帝的吻”祈祷光明。
我们只愿所有抑郁症患者早日康复,重新拥抱这个世界——不管美好与否,都有我们在等你。
【后序】
组员感想
1.方宁:历时62天的调研在导出视频那一刻,结束了。
不算上早期探访小北找黑人、卧底村落寻性工作者,抑郁症这个题也持续了两个月了。
作为组长,我对每一次作业布置、任务分配、催交改稿、上台汇报、分工情况和各种DDL记忆犹新,因此在这最后的文字里,有些总结的话总算可以说了。
从总体的进度来看,很拖沓。这是一个负面评价,但是非常现实。当然,小组长是要负最主要的责任的,因为没有订好提前的ddl,导致做汇总的同学也很匆忙。另一方面,组员的积极性也很成问题。太令人头疼了,有的人叫不动,有的人应付应付就过去了。但是这是大家共同的分数啊,难道不应该上心一点吗?选题方面由于确实涉及个人隐私,不能让每个组员都参与采访,对象也比较难联系,有人还吃了四五次闭门羹。种种因素综合起来,作用在整体进度上,确实很糟糕…
不过在种种不幸中,还是有光明的存在的。例如,采访前的联系虽然很难,但采访过程还算顺利,获得的信息能够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近抑郁症患者的内心。还有,有些组员实在非常负责,在这里特别点名表扬邓采婷,一直努力着组织大家写最终的报告,通过这个报告,不能参与采访的组员也能体验到采访过程的种种情景了,达到了让每个人都更了解抑郁症群体的目的。虽然进度慢,但是还有人在奋斗着,就算没得睡觉也要完成这份报告。这就是我现在还在写的原因。
至于我个人的体会,主要是我感觉真的离我的抑郁症朋友更进一步了吧。虽然知道她患病已经两三年,却从来没敢提起过,也没有如此详细地聊到前因后果、情绪波动、药物治疗等等的。那天聊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虽然还比不过出去玩一天的时间长,却第一次能感受到她真正敞开心扉了,我对她的了解更深了。她以前也经常和我倾诉不开心的情绪,可我要么回复地轻轻松松,要么不敢说错一句话。那天我才知道,原来她抑郁时真正需要的只是陪伴而已。
这么多年来她看似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模样之下,其实是一颗极其脆弱、极其需要小心呵护的心;但是我又不能把她当作“特殊人士”来看,这样会伤害到她的自尊。所以从那天起我就在思考要怎么样和她相处,才能够在尊重她的同时保护她。
如果不是这个调研题,可能很多年后我才会考虑这个问题吧。
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他们小心翼翼地包装起自己,在最极端的时候伤害的也总是自己。也许很多人会去关心他们,但是方法到底对不对,只有他们才能告诉我们。因此,我认为这就是这次调研最值得的一部分,能从身边的朋友开始了解,能从身边的朋友开始呵护,这样以后才会照顾到更多抑郁症患者的情绪。
过程辛苦是自然的,不过,值了。
2.陈梓洽:首先是,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对于我个人而言,对抑郁症以及它的患者的了解,其实是在逐步加深的。在前期选题以及查阅文献的时候,其实就了解到了很多抑郁症患者不为人知的一些情况。而后的采访提纲的准备,以及真正的采访,也让我学到了,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什么话在他们面前是不能提的,什么样的表达可能会刺激到他们等等,在一步步修改采访提纲的同时,我对他们的感受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至少我是尽力让自己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而虽然之后由于分工以及采访对象的要求,我没有去到采访现场,没能近距离接触到他们,但是观看采访视频以及文字稿,也同样给我带来了很深的触动。“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了。”这种在我们正常人眼里难以想象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的稀松平常。但其实很多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可奈何的,当抑郁症在影响他们的时候,他们是控制不了自己的。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抑郁症还有它的患者的看法,可能还仅仅停留在,情绪很不稳定、会自残会自杀这样表面的认识而已。这大概也是我们想要做这个研究的原因之一,想要把抑郁症患者的一些内心的想法,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想要让更多不了解抑郁症患者的人,能够对他们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调研的价值以及意义所在吧。
3.赵芷菁:从老师公布弱势群体的时候开始,我就想到了抑郁症患者的群体,因为在我自己身边就有被抑郁症折磨着的朋友,而我不能亲身经历他的苦痛,更是无法从实际和根本上给予帮助。但我多次斟酌,“患者患者”,和医院里的病人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真的算一个弱势群体吗?在我们组研究黑人在穗务工情况遇到困难后,我提出不如试一下抑郁症患者的群体,而最后通过了这一题目也算是满足了我一点小私心。
我在其中的职责很大部分在于直面接触抑郁症患者和患者朋友,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而我身为采访者也深有触动。和两个性格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患者交谈,自己心里也不由自主地分析起他们来——
一个是外招生,来自马来西亚,家庭不算富庶,勤恳学习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他把家庭当成了自己摆脱抑郁症的最大目的,他是要担起家庭重任的长子,弟弟还未年长,还可以和爸爸妈妈撒娇,而自己已经是成年人,赡养可能还谈不上,但是也要学着听听妈妈的唠叨,去了解家庭的真实状况。我在听到他说的这段话时也非常感触,无论是不是抑郁症患者,我们都会从爸妈的掌上明珠,变成了需要顶天立地的家庭支柱,先不谈是否会结婚生子重组家庭,我们理应要慢慢接过父母的担子,去支撑着他们走过余生。我突然有点理解,他把自己的抑郁说成“缺陷”,只有不把抑郁当成一种情绪,才能真正去面对生活,继续做好接下来的事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另一个则是在广州土生土长的富家子弟,潮牌满身,虽然买烟还只是为了装给同学看,但至少他有这样挥霍的资本。有那么几个瞬间我觉得他的抑郁症是注定的。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只有富人的孩子才读得起文学和哲学,因为中产阶级的孩子要么等着接管家族事业,要么想着出人头地,都不会选择这两个专业。而他就是一个高分录取的哲学系门生,但他的睿智是可以通过谈吐和话语看出来的。我问过他,“你觉得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他告诉我他永远不可能触及到,因为有时候可能就这么跳下去了自己都无法控制。而可能是和他也事先有过接触,我竟十分理解他的纨绔和高傲,仿佛生命在他手里,也真的不是怎么一回事。
不同的患者当然是没有可比之处,因为他们可能有的抑郁症是由10%先天和90%环境构成,而有的则是40%先天和60%环境,虽然这可能是个更有趣的题目,但我仍然选择接受其中一个访谈者把抑郁症称为“缺陷”,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病,而是一个我们可以克服并回到与常人相同状态的“上帝的吻”。
4.曾镇伟: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去接触抑郁症这个群体,以前倒是有朋友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抑郁症,接触过后才知道抑郁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
前期准备时我们列访谈提纲,准备访谈的问题,这个过程要去揣摩患者的心思——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揣摩成功,第一次准备的问题被一个好心的同学指出这些问题伤害性太大了,当时真的很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抑郁症访谈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要很小心才行。
后来尝试去找身边一个朋友帮忙做访谈,希望她能联系到她的一个抑郁症患者朋友,但她拒绝了,她说她朋友病情不稳定,访谈会伤害到她。所以其实我很怕我们的采访过程会因为说错什么话而出现问题。
但是总的看下来还是非常顺利的,因为一些问题,我没有参与进采访中。但在做转文字工作时我负责的受访者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你没有得过癌症,你不了解得癌症的感受,所以每个人都说‘你会好的’。”我觉得很无力,因为我很想告诉他“一切都会好的”,但我连说这句话的底气都没有,因为我根本不了解他们的感受。还有一个受访者,她说自己知道寻死不好,寻死不对,但一旦发病起来,对与错就不重要了。就感觉抑郁症是一种我们难以控制的病,太可怕了,我真不希望自己身边有人患这种病。
看了他们的访谈文字稿,我觉得自己应该要好好生活,珍惜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同受访者1所说,希望每一个患者未来都能找到自己的感情寄托吧。
5.巴一: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了解了部分患抑郁症的大学生的成因、他们的现状、身边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自身的看法等一些情况。其实在选题之前一直以为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有歧视的看法,认为他们是精神不正常等刻板印象。但是很惊喜的发现,大家越来越包容,对抑郁症患者更照顾更保护而不是远离他们。其实这也是年轻一代的人更客观地看待抑郁症的表现。现在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患抑郁症的人群也越来越大,大家都能将心比心,互相帮助,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很可能一句话,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这次的调研我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病症”,希望能作为一个桥梁,让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和他们身边的朋友更好的相互理解,让朋友们能理解患者无法控制的突然的情绪,也让患者能够敞开心扉接受朋友的帮助,向朋友倾诉。
6.邓采婷:在本次调研中,有开心的事情,也有遇到一些“困难”。
开心的就是大家一起去小北调研,接触了许多陌生的黑人,一开始大家都还比较羞涩,不敢和他们说话、搭讪,但是到了后来,大家就放的比较开了,大家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觉真的很好。而且有遇到一些很好的组员,他们能力很强,做事情也认真。在第一次更改我们的选题之后,曾同学独自去接触潜在的采访对象,连续去了几个晚上,其实大家作为大学生,大晚上找一些性工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但是他很认真、很负责地完成了那次的任务,虽然性工作者们都不接受采访,但是他做事情的态度还是很棒的。然后就是我们的组长方宁,她负责的事情很多,我们的分工会有专门的同学负责视频、报告、采访、联系等等,然后组长就是每个事情都会做,在做视频、报告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组长都会伸出援手。
当然啦,一个小组里肯定也会有一些贡献量比较低的,那也没办法,毕竟做不做或者认不认真是人家的自由。
另外也会有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开始的选题是采访黑人的嘛,我家里就是负责联系生意上的黑人朋友,和家人商量的时候都觉得很有希望的,可以将这个选题进行下去,可是中间经过了和翻译的交涉,几经交涉之后,对方竟然拒绝了采访。让我觉得很失望,因为听父母说,那些黑人都是认识了十几年的了,但是最后还是没能采访他们。而且父母后期还在问我要不要找找别的黑人,能不能找不在广州居住的,感觉大家都在为这个事情奔波,最终还是吃了闭门羹,难过。
后来同组的同学去找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向他们提出采访要求,和询问建议的时候,又被老师拒绝了一次,第二次难过。
现在,最深刻的体会应该就是做报告做到崩溃了吧,可能是大家的想法不一样,然后沟通方面也没有做好,就觉得进度有些缓慢,然后大家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也比较一般,后期还是推倒重来,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做了很多工作。
最后的最后,做完这个课题之后,我对抑郁症患者的情况会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在分析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患者的无助,是那种无法控制自己的病的无助感,而且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抑郁情绪会不理解,过多的言语安慰其实作用不大。课题做久了,自己也会被他们的情绪感染。
7.刘艺琳:经过了这次的调研,我对抑郁症患者的了解加深了很多,能对她们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做社会调研的艰辛,从确定选题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或许是因为她们并不了解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还是陌生人的角色,所以她们对我们有所戒备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在本次的调研活动中,主要分工为剪辑视频,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视频的剪辑并没有很明确的思路,在剪辑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工作量极大。在深夜,我仍然在剪视频,有点辛苦。
采访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方面太多,我会担心这样的采访会刺激到抑郁症患者,或者勾起她们伤心的回忆,所以从制定采访提纲开始就已经小心翼翼,经过组员的多番讨论之后才确定下来。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的其中一个采访对象在采访结束之后,情绪都处于比较低落的状态,我内心感到深深的不安。
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个的调研,让人们更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却无形中造成了其中一个患者的不适,此刻,我们深感内疚,也希望时间的抑郁症患者都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即使不能痊愈,也希望她们的病情得以缓解。
【参考文献】
[1]孙琳, 王祖惕.大学生抑郁症及其防治[J].中国校医, 2OO2, (5) .
[2]高延斐.对大学生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8 (6) :194-195
[3]张家瑞.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抑郁研究[J]. 商业经济,2017(03):43-45
[4]大学生抑郁倾向与认知评价的相关研究.张敏.现代教育论丛.1998.08.15
[5]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董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07.06
[6]浅谈大学生抑郁症成因及体育辅助疗法.王欢.知识文库.2018.08.08
[7]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邰传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10.30
[8]抑郁症合并失眠:”现象学、机制和治疗”.史尧胜.现代实用医学.2018.08.20
[9]抑郁症群体在大学生中分布的特征分析.孙莉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15
[10]周法超.大学生青春期抑郁症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1):176-177.
[11]黄志红.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及早期干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04):57-58.
[12]叶飞英,刘月霞,王锋锐,袁群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干预策略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4,12(07):109-110.
[13]蓝利明,王东波,夏朝云,王静,闵国庆.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02):191-193.
[14]姜漫莉. 抑郁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2): 155-156
[15]陈树林. 社区全科医生对抑郁症态度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1): 114-115
[16]曾强, 李乐, 唐双阳, 龙理良, 薛金花, 龙斌, 张琳. 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6): 1412-1413
[17]魏熙. 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7): 1049-1051
[18]杨曦,陈遇春.浅析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5):114-119.
[19]吕梅,王玲玲,刘兰英,等.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 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 149-151.
[20]陈笑丽,付彩云.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及调适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 9) : 70 - 71.
[21]孙莉娟. 完美主义人格与大学生抑郁症产生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1):126-131.
[22]周雪婷.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3]邱致燕,张斌,谢静涛. 抑郁症的完美主义人格特征[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7):972-974.
[24]蒋国栋. 大学生抑郁症症状水平与儿童期创伤经历关系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7):1117-1119.
[25]赵泽. 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完美主义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
【附录】
分工时间表
分工时间表
进度/工作详情成员
第一次外出调研到小北寻找采访对象方宁、刘艺琳、邓采婷、赵芷菁、陈梓洽、曾镇伟
第一次汇报汇报人、ppt制作方宁
第二次外出调研卧底调查性工作者群体曾镇伟
第二次汇报汇报、ppt制作汇报人:方俞成 ppt制作:方宁
第三次汇报汇报、ppt制作刘艺琳
访谈提纲讨论发言访谈提纲讨论发言邓采婷
初步访谈提纲每人提出2-3个问题全员
完善访谈提纲确定访谈主题方宁 邓采婷 曾镇伟 陈梓洽
第四次汇报访谈提纲陈梓洽
中期汇报对其他小组的点评中期汇报对其他小组的点评曾镇伟
中期汇报课题进展赵芷菁
视频制作剪辑视频剪辑工作(90%):刘艺琳 视频整理/配音(10%):方宁
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邓采婷(27.5%)、方宁(27.5%)、曾镇伟(15)、陈梓洽(10%)、赵芷菁(8%)、巴一(6%)、王伟(3%)、王定缘(3%)
访谈提纲
1. 对患者:
你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身边的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当时有什么一直在脑海里的想法
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是怎么样的
你认为身边的人看你有什么不同
2. 对家属/朋友:
在你看来,朋友表现出怎样的不同
朋友在确诊之后更为消极还是更为积极
面对朋友的与平常不同的情绪,你是怎么怎么应对的
到现在的阶段对朋友还会不会有什么顾忌
对与朋友类似的同学相处上,有没有什么建议
3. 对专家/心理老师:
抑郁症的症状
如何判断抑郁症?
抑郁症的诱发原因?治疗手段?
对于抑郁症,你有什么建议?
如今抑郁症在社会上是个什么定位
在你看来,社会对抑郁症的普遍认识是怎样的?
采访问题
1.抑郁症患者:
[if !supportLists]1. [endif]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你的饮食习惯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睡眠质量如何?
[if !supportLists]2. [endif]那和朋友的关系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以前,你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现在的你还有坚持自己的爱好吗?
[if !supportLists]4. [endif]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这段特殊日子里的心理状态或想法吗?
[if !supportLists]5. [endif]你知道引起这些改变的原因吗?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if !supportLists]6. [endif]一开始,这些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困扰?
[if !supportLists]7. [endif]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
[if !supportLists]8. [endif]那你有没有想过寻求他人的帮助?
[if !supportLists]9. [endif]他们是怎样帮助你的?你觉得这些帮助是否有效?
[if !supportLists]10. [endif]是什么触发你就医?
[if !supportLists]11. [endif]确诊后,你的想法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12. [endif]药物治疗和医生的引导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2.家人/朋友:
[if !supportLists]1. [endif]能先给我们介绍你与患者的基本情况吗?
[if !supportLists]2. [endif]当时,他是如何表现出抑郁症状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他的确诊过程是怎样的?
[if !supportLists]4. [endif]确诊之后,他是什么状态?
[if !supportLists]5. [endif]他会不会有自残、自杀之类的想法和行为?
[if !supportLists]6. [endif]他的这些负面情绪以及无助感,你是怎么应对的?
[if !supportLists]7. [endif]那这种负面的情绪会感染到你身上吗?
[if !supportLists]8. [endif]你怎么处理这种情绪的感染?
[if !supportLists]9. [endif]在你们相处中,你曾给予他安慰或帮助吗?这些做法是否有效?
[if !supportLists]10. [endif]你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其他患者家属/朋友?
3.专家/心理老师: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if !supportLists]2. [endif]如何初步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
[if !supportLists]3. [endif]诱发抑郁症的因素有哪些?
[if !supportLists]4. [endif]治疗抑郁症的手段有哪些?
[if !supportLists]5. [endif]对于治疗抑郁症患者,您有什么建议吗?
[if !supportLists]6. [endif]那么对于患者身边的亲属,您有什么建议呢?
[if !supportLists]7. [endif]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常见吗?
[if !supportLists]8. [endif]人们对抑郁症普遍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有什么误区吗?
调研时间:2018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