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1张图片


眼下,正是各大高校毕业设计开题的关键时刻,但怎样确定好的选题、找到绝佳素材,已经难倒了一众小伙伴。做毕设要怎样才能出彩?哪些雷区要注意?
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获得授权,公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焦点访谈》前主编庄永志老师做客全媒派真爱群的讲座实录,让老师以南京大学优秀毕设作品为例,帮你“以南攻难”。
今年也是庄永志老师从央视来到南大任教的第五年,这期间,他担任了五届共29位本科生、四届共15位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连续四年,带领的本科生都获得了南京大学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
综合五年来指导学生的切身感受,庄老师想给选择拍摄纪录片或写新闻报道作为毕设作品的同学几点建议。

如何确定选题?
新闻传播领域的毕业作品,一般有纪录片、深度报道、调查报告、营销方案、广告作品等多种形式,我主要说说纪录片和深度报道;虽然做设计不是写论文,但一样要明确问题、梳理文献、交代方法,也就是说——要在开题报告中写清楚你要拍什么或写什么,这个题材有什么价值,已有的同类题材的片子或报道你看过哪些、有什么启示、这类题材还有哪些开掘空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拍摄、剪辑或采访、写作。
最关键的是你要拍什么或写什么,也就是选题问题。
为了避免空泛,我举例来说,这些例子全都是已经毕业的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对于选题,我只有一个提醒:
追当下的重大事件、追当下的重大政策,在当下的重大事件和政策中去找人物、找故事,综合考虑意义、采访成本、人物故事、过程和变化、画面表现这几个参数来做决定。 重大事件和重大政策跟很多人的利益和兴趣相关,天然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些事件和政策等于在为你做预热。不要在麻袋上绣花,要在丝绸上去绣。 2015届的一位本科生,她的毕业设计调查了南京青年奥运会之前一栋有名的烂尾楼,为了不影响青奥会,这个楼被一块巨大的彩绘围了起来,她的片子就是揭开烂尾楼的秘密,这个片子的背景是2014年的青奥会。 2016届一位本科生的毕业作品关注的是一位做传销的失独老人。在注意到2015年中国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她坚持要讲大政策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她的片子突破了以往的两极叙事,让我们看到一位不一样的失独母亲:不再热衷组织失独妈妈报团取暖的公益活动,而是投身自认为既帮助别人也成全自己的疑似传销的活动——推广一家名为权健的公司的火疗等产品;从老人推广权健的原因和状态、对以往组织公益活动的自我评价、对外孙的寄望,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失独老人对计生政策的看法、对养老的担忧、对社会扶助的感受。作品获得全校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2017届的一位本科生,以暗访的方式调查了南京市十几家健身房存在的问题:乱定价、使用冒牌设备、游泳池水不干净、教练的资格证有水分。他拍的片子获得全校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2018届的一位本科生,她写的是“双非儿童”的故事(这些孩子在香港出生,但父母都没有香港身份),她重点写了四个“双非儿童”的故事。她注意到从2001年至2012年,由大陆母亲赴港所生的“双非儿童”人数超过20万;她的报道获得全校毕业论文(设计)二等奖。 今年,刚刚毕业的这一届,有一个本科女生,跟拍福建泉州发生的“碳九泄漏”事件,这是近年来非常严重的一起污染事件,她跟拍了差不多半年,在前不久的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上得了优秀奖;她也成了《财新》杂志的一名新记者。 还有一位本科男生,他写的是调查报道,调查的是湖南省冷水江市十年前发生的一起两个高中生强奸杀害英语老师的案件,他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冤案。我请一位北京的资深检察官看过,检察官的意见是:结论成立!这篇调查性报道获得了全校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2张图片
我们再来看两个来自研究生的毕设:去年一位学长跟拍了北京大兴大火之后腾退搬迁中的三家人,最后剪辑出来的是两家,拍了他们接到通知当天如何匆忙搬家的全过程,跟拍了将近半年,其中一个在北京打拼的学建筑的河南小伙儿最后回到了郑州。片子拍得很平实,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看了片子以后说:“向这位同学致敬!他的片子让我们看到巨灾过后小人物的创痛。”评价恰如其分。 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开始大修,有三位研究生跟拍半年多,从三个角度各自拍摄了一个讲述大桥故事的片子,算是一个系列,其中第一个片子改编的短视频去年11月28号获得央视首届青年创意微视频大赛最佳学生作品奖。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3张图片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4张图片
三个片子不是平地起楼地回顾历史,而是借大桥大修的机会,聚焦南京大学建筑学教授鲁安东的“南京大桥记忆计划”的推进,拍的是鲁安东和他的团队如何以敬畏之心打捞历史记忆、用国际眼光打造新的文化空间,为金陵古都也为国人搭建联接南京与全国、穿越历史与当下、贯通器物与心灵的集体记忆之桥! 很多同学的开题报告一开始只是满足于题材、意义、背景,但要让开题报告真正成为可操作、可衡量的选题单,还需要找故事、找人物,要养成“意义—题材—人物故事”的思维习惯。 对缺乏重大事件或重大政策背景的凡人小事,要慎重,不是说凡人小事不值得拍或者不值得写,而是说如果功夫不到,白墙上写白字难以辨认——平淡中的平淡还是平淡。
对难以复现的历史题材,也要慎重,除非有当下的由头,如南京长江大桥的大修,有可资利用或寻访的影像与实物;单凭狭义的采访——问与答,经验不足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很难拍出或写出充满场景与动感的历史题材作品。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5张图片


如何做好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是对你的选题是否有意义、角度是否恰切、方法是否可行的一次检验,是你请教导师之外的其他老师的宝贵机会。 有几点建议:
第一,不管有没有统一要求,最好用PPT辅助,把你选题的意义和故事以形象而直观的方式简洁呈现; 第二,不管是不是有要求,把你的开题报告打印出来,哪怕你提前提交了电子版,有的参加答辩的老师可能还是没有提前看,即使看过,在答辩现场,有的老师还是习惯看纸质版; 第三,答辩时间有限,不要念你的开题报告,最好把你的汇报重点放在究竟要拍什么或写什么、你做了哪些准备、打算怎么拍或怎么写,如果能让老师们看到你已经征得拍摄对象同意就更好; 第四,可以提前演练一下,把控一下时间(一般人的讲话速度一分钟可以说250个字左右),这也是一种脱敏训练,让自己不要过分紧张,当然,练来练去不要练成背稿子; 第五,几乎每个同学都说“请老师们指导”,但很少有同学会带笔和纸记录老师们的指导意见 第六,有的老师客气,会说“我的建议仅供参考”,但你最好别说“请老师们提建议”,最好说“意见”或“指导意见”; 第七,回答提问不是脑筋急转弯,想好再说,如果没听清楚,也可以请提问的老师再说一遍; 第八,作为教员,答辩时我当然是洗耳恭听,但你如果用PPT,最后一页千万不要写“谢谢聆听”——“聆听”是什么意思?查词典; 第九,如果答辩组各位老师签字通过,你就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完善你的开题报告,准备实施,如果答辩组要求修改,你一定要单独请教每位老师,根据老师们的准确意见作出实质性的修改; 第十,如果你的指导老师不在开题答辩现场(毕业作品最终答辩时导师一般要回避),你要把答辩结果和答辩组老师们的意见如实汇报,尤其是答辩组要求修改的话,你要把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先请导师审阅,导师认可后再请答辩组老师审阅签字。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6张图片 庄永志与学生的合影

如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题之后、正式拍摄之前,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赢得拍摄对象的充分信任。 第二,是要掌握清楚拍摄对象近期要做什么事。 有的同学开题报道和答辩都通过了,但是采访对象不配合,前功尽弃,我们作为学生其实可以开诚布公跟拍摄对象求助。采访对象为什么会答应呢?有几种可能,一个是他出于帮助你完成作业的善意。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有善意的,哪怕是杀人犯,可能也愿意帮助你做一件充满善意的小事。在狱中的犯人,或出于对你理解、同情他的感激,或他看到了减轻惩罚的一线希望,也可能会接受你的采访。 前面说的今年得奖的那位本科生同学,为什么能够让被冤枉的高中生的父母,甚至检察院的检察官都接受了他的采访?对于父母来说,哪怕是一个学生的采访,都可能帮他儿子平冤。对检察官来说,外界对他们的办案有种种的议论需要澄清,同时她也可能被这个学生的诚意所感动。这个同学是广东人,他跑到冷水江去,最长一次在小旅店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去了好几趟。检察官被他的诚意感动,接受了他的采访,所以你们一定要争取。 但是,也要有备选方案,一旦出现大的变化,马上灵活应对,我还是用举例方式来说。前面说到的拍摄失独老人的学生,她就遇到了几次麻烦。起初,她要做代孕妈妈的题材,这个故事当然比较耸动,也有一定的解密色彩。但我一听,我就觉得非常难。 难在哪里呢?可行性上,不是说一点不可行,而是说作为学生去拍、去写非常难。有的问题很难确认,何况在咱们国家代孕不被法律所认可。接受你的采访,就等于是举报她自己。但这个同学非常执著,她不甘心,去试了一个礼拜,没有成功。 她又去找放开“二孩”后失独父母生孩子的家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在北京。有很多人写过,人家也答应她了。后来她正准备去北京的时候,人家又变卦了,说你一个学生记者,我就算接受你的采访,你能帮我什么呢?帮我多买点尿不湿?帮我多买点奶粉?帮不了,就不答应了。
这个时候眼看着就是三月底了,离答辩已经很近了,所以我也很紧张。我就说你要不然就在本地,在南京找。她有一天很兴奋地跟我说找到了一个奶奶,她虽然是失去了一个独生女,但是她很阳光,把一些失独老人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做好事,鼓励别人。 那天是清明节,我说你就去看看她吧,让她买一束菊花去看望奶奶。她上午去的,中午过了一点,她给我打电话,似乎要哭了,说被这个奶奶骂了一顿,奶奶把女儿的照片都收起来了,我又带着菊花去看望,她觉得不吉利。奶奶说,“你们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利用我的故事,采访完我以后就把我拉黑了,太不像样子。” 但是当奶奶了解到这个女生是南大的之后,她就说南大有一个男学生经常来看她,所以愿意帮助这个女生完成作业。不过这个女生还是很难过,因为她发现这个奶奶在做传销。后来我一听,我说你不是要高分吗?也许你的机会来了。 关键就在于这个作品里有一个反转,这个奶奶那么正能量的人,她为什么要去做传销?你能不能把她这种独特的选择、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也许里头是有比你想象得更复杂的一面。 结果是她跟这个奶奶沟通,拍了很多场景,赢得了信任,走进了老人的内心。她不是在看热闹,她是真的关心、体谅老人家,她劝这个奶奶不要“做权健”,把她搜集到的信息给这个奶奶看。所以说第一要赢得信任,同时要有备份。

第二件事,你要充分掌握拍摄对象的生活习惯和近期要做的大事,把日程表拉出来,你要主动问,不要等着人家说。比如说你拍的是一个姐姐,这个姐姐最近要做什么事呢?人家可能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你要观察,去了解,盯住一些时间节点、事情的节点、节令的节点。因为纪录片最可贵的就是看到变化,看到画面,看到动态,看到动作。最近有什么大事,要订婚?要离婚?要搬家?你要去找事。

还有一点,我要再次重复一下,一定要跟人家去接触,不要觉得他一定会接受你的采访,也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心诚则灵,一次就能够成功,不一定!而是要充分做功课,用刚才说的那些种种的原因推测,然后让你的采访对象愿意面对你的镜头,同时你要有预案。

如何使编辑更有条理? 拍摄之前是要有一定的设想和计划。不管是拍片子还是写报道,都要受narrative训练,即讲故事的训练。我们在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当中大致要把思路写清楚,但哪怕你是资深的编导也还要在拍摄当中逐渐搭建具体的思路。 有几点提示,一是拍摄当中要做好场记,要把每天的素材分类拍完了以后,放在不同的文件夹里。你做的文件夹要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哪天拍的,拍的是谁,拍的哪些内容。如果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精彩的画面一定要用,哪怕你没有想好怎么用,也要单独标记,或者单存一个文件夹。编辑时不能上来就编,要跟开中药铺似的,把素材分门别类地区分开来。
所以,大家一定要先拍下来,先跟一周甚至两周,再慢慢理清头绪。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有半年拍摄时间,那么你先试拍一周、两周,慢的甚至一个月才能慢慢理出头绪来,这都很正常,不要急。但是每天要总结,要有场记,慢慢验证之前的设想,有的需要调整,有的需要强化,整体是有框架的。 一般来说本科的同学比较能驾驭两三个人的跟拍,每个人物重点跟拍几件事,每件事情重点跟拍几个场景,你的骨架就慢慢呈现了。 先按一个最朴素的方式整理,把现在定为now,打一个点;然后往下走,after怎么样,一个月后、两个月、三个月后,以时间为序,事情如何发展?有机会可以再回溯。你要清楚的是,以现在为now,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 人物一、人物二、人物三;重点事件一、重点事件二、重点事件三……每个人物有几个场景也要清楚。场景是什么呢?动作有多长、事有多长,我就拍多长。几乎就像直播似的,每个人重点拍几件事,然后每个事重点跟拍几个场景,你的这个逻辑、思路就可能渐渐呈现出来了。这个是比较笨的办法,我建议大家用这个比较笨的办法,有了东西你就好编了。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7张图片
如何使作品更真实可信? 其中的关键是,单向叙述的片子或报道,都缺乏事实印证,观众、读者不知道当事人说的是不是真的,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面单调,如果从写作角度来讲,可能就是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记者的叙述这几点既不可靠也不好看。 总之就是两个问题:不可信与不可靠。以拍纪录片为例,如果光靠提问,或者是过分依赖提问,那就是对采访的误解。采访的实质是搜集素材、收集证据。提问题只是一种方式,我们不管是拍片子还是写报道,一定要综合应用除了提问之外的几种方式。 有的片子人家一句解说都没有,一句提问都不出现在片子里,但是你看得津津有味的。体验很重要,比如你跟拍一个人买了假的东西,她说这里头含有什么什么,你就跟她去买,然后拿去送检,把它拍下来,这不也是一种测试的方式吗? 如果你只是依赖提问的话,拍片子就是人头接人头,拍摄对象从头说到尾,这样的片子很可怕。如果写报道只有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信源就太单一。那怎么办呢?我提三个建议:第一是拍现场,第二是拍关系,第三是拍资料,或者是拍东西。 第一拍现场,多记录,多跟拍,拍过程,拍动作,拍场面,当然也就包括对话了。如果他没有说出来,观众可能看不明白,你可以追问一下,这都没有问题。 第二是拍关系,跟你的拍摄对象有关的人你都要去拍,要去问。比如他说儿子过年不回家,那么就要去拍他儿子怎么过年。如果是没回家,你可以问他,打电话问:“您在哪过年呢?您为什么不回家呢?”你把打电话的过程拍下来,但是你不是去质问人家,而是去沟通了解。 第三是拍资料,凡是主人公提到的东西,种地的动作、判决书、结婚证的原件,你一定要看到。而且是仔细看,如果是文件的话,这个文件上到底写的啥,如果是碑的话,碑文是啥,不能只当空镜头用。你要用眼睛、用镜头去打量一切有用的事实。哪怕你不知道将来它会不会被你剪到片子里头,但就在你搜集信息的过程当中,你直觉认为该拍的,一定要拍。 不是每个学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可以拍片子、写报道,所以要珍惜这个机会,把毕业设计看作是本科或研究生这几年所学所练的一次集中展现,是在完成一个作品,哪怕一毕业就告别新闻传播业,也算是难得的纪念;如果毕业以后投身新闻传播,那毕业设计就是你入行的敲门砖、铺路石。
期待你的毕设实现认知与技能的跃升、期待你的毕设成为你学生阶段最好的作品!


(注:讲座分享时间为2019年12月13日)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8张图片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9张图片

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学院毕设怎么拿高分?南京大学副教授庄永志给出5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