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鲸传媒
虽然只过去十几天,但双十一狂欢节似乎已经恍如隔世。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消费时代的冷酷事实:消费者的注意力极其稀缺而短暂,即便是天猫这样的巨头,提前1个月就开始预热造势并请来大半个娱乐圈站台助阵,也难以长时间占据人们的眼球,消费者和媒体一样,无情地追逐下一个热点。
消费者的注意力不仅短暂,其分配极不均衡,拿双十一狂欢夜这个场景来说,顾客消往往会选择一个品类位居榜首的几个品牌,这种消费的倾向不会因为狂欢和降价促销而改变,因为道理很简单:狂欢背后,双十一的本质依然是降价促销。
不过双十一采用何种形式,比如今年以狂欢嘉年华+娱乐综艺的形式,本质依然是马云创造的品牌集中促销场景,而在促销开始之前,顾客对品牌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里面。
在当晚抢购、秒杀的紧张氛围下,消费者会依据这个长期形成的判断进行购买决策,有意思的是,笔者注意到,很多女生在双十一前几天,就已经把自己心仪的品牌产品放入购物车。
一句话,消费者的选择,与双十一这个场合其实并没什么关系,这场购物狂欢盛典或许给中小商家减轻了去库存和现金流的压力,但品牌的存在感并没有增加,更要命的是,低价促销实际上是在透支这个品牌在顾客心目当中的一个位置,从而进一步透支它的价格,这或许是中小商家不太愿意面对的一个现实。
经历互联网的洗礼多年,多数商家都已经熟悉了互联网营销的基本套路,其中双十一已成为商家营销的规定动作,在看似公平的双十一这样的,任何人都有,大品牌和中小品牌之间的势能差距却在拉大。
笔者观察,在双十一各大品类销量战果里,大品牌无论是销售额还是量都占绝对优势:以坚果类电商类目为例,相比2014年天猫双十一,排名前三的知名大品牌零食电商的数据都翻了几番。
2014年,三只松鼠的销售额是1.02亿元,良品铺子是4200万元,百草味则是6000万元,前三名共计2.22亿元。而在2016淘宝天猫双十一零食品牌交易指数排行榜中,三只松鼠2.5亿,良品铺子1.23亿,百草味1.2亿位列前三。
据笔者从天猫双十一三只松鼠发布会的现场了解,其天猫单店仅3分钟销售额就突破一千万,28分钟突破一个亿,全渠道销售额更是狂揽5.08亿。
再看鞋服产品,从天猫公布的各类目双十一销售额第一名的数据来看,比比皆是消费者熟知的大品牌。占据女装男装第一的是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位列母婴榜首的是童装品牌巴拉巴拉,鞋类榜首则是进军专业户外领域的骆驼,运动榜首当然是全球著名运动品牌的耐克,以及大家电第一的大型家电品牌海尔。
如果把双十一的几亿消费者比作一锅粥,最上面一层油永远被是榜首的几个品牌瓜分,而弱势品牌只能分剩下的汤汤水水,这注定是一场不平等的游戏,只不过场景从线下转移到了互联网。
更要命的是中小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会更加不利,由于双十一的基本属性是降价促销,消费者在抢购的同时,会不由自主降低对品牌的期望值,品牌自身的调性也会被拉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也会随之削弱。
马云也并非不想解决价格战,今年初他提到,未来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商的概念,本次双十一也不再考核总销售量,阿里其实很早已经意识到价格战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伤害,并为中小企业因价格战带来的伤害做出积极努力的改变,所以今年双十一尽量淡化购物色,提出了狂欢的概念,但对于商家而言,狂欢并不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理由。
罗振宇提到,在未来随着产品的过剩,人们进行消费选择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因此任何节约用户时间的内容才能存活下来,反映在电商领域,在短暂的时间里,消费者依然是依据品牌印象来选择,结果就是大品牌势能越来越强,小品牌不知名产品持续被边缘化。
笔者认为,双十一的销量,虽然阿里巴巴在消费者数据方面提供了用户画像,但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有待验证。因为基于狂欢氛围和降价行动的购买行为,让品牌丧失了和消费者近距离对话的机会,并可能因为降价行为本身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期望值。
这也是当下社交电商和内容电商的困境,玩法虽然很多,结果仅仅是订单数量得到增加,却并没有通过这些玩法与品牌建立极强的信任,错失了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机会。
顾客注意力稀缺,反映在平台上便是流量变得极其珍贵,近年来电商的经营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流量获取成本(TAC)的快速上升。著名营销公司群邑集团发布的《2016-2017中国媒体行业预测》显示,2016年诸多行业(比如P2P)获客成本达到百元以上。
流量带来购买行为,谁控制流量谁就控制了市场,无论是BAT还是京东、小米、网易、360等都在以布局生态的名义抢夺流量入口。
在巨头的流量争夺大战里,最苦的依然是弱势品牌。虽然马云在双十一前多次强调不再考核GMV(总交易额),称只要大家玩的开心就好,但请问中小商家有几个会对销量掉以轻心?
当天猫双十一当天交易额锁定在1207亿元,阿里依然牢牢地卡住了几百万中小商家的脖子,马云背后站着无数的败家娘们,而在马云脚下却匍匐着万千的中小商家。
昔日互联网去中心、去时空等福利正在变成可怕的灾难,大量企业苦苦挣扎在流量的饥荒边缘,并紧紧抓住天猫这颗救命稻草。
据笔者了解,很多地方的电商每年双十一都有个不成文的仪式叫“拜马云”,可见阿里巴巴大生态对流量的把控可见一斑,中小电商的利益被屡屡忽略,这比商超时代货架霸权还要严重,产品的同质化只不过换了个阵地,品牌依然和消费者隔着千山万水。
可以说,品牌在双十一冲销量的行为如同刀口舔蜜。君智咨询集团董事长、定位实战专家谢伟山指出:
从消费者层面看,我们每一年都会期待更大更实在的优惠力度,但是在这样的大促面前,消费者很难获得品牌真正应有的服务与体验,甚至渐渐明白这是某些企业的“把戏”。最终无法积累对品牌的好感,甚至对品牌认知会走向负面。
从企业层面看,这种狂欢对于品牌而言,犹如饮鸠止渴,杀鸡取卵。是在透支品牌、伤害品牌代价上的短期销量,这种让品牌失去骨气与灵魂的狂欢,只是在兴奋的制造悲剧,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透支品牌的企业增长会趋缓,表现乏力,将会以更高的成本、更低的价格等待下一次的价格屠杀。
反应的是如今许多小品牌对流量的依赖,却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品牌营销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短期的销售额上升、现金流回暖不过是一时砸重金带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双十一尝到现金流的甜头,在之后的营销投入中甚至让自己大伤元气也在所不惜。
中关村在线一篇文章也指出,中国电商生态链的平衡点仍未出现,由此可见,双十一期间各大厂商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同时反映出各大电商平台、厂商与物流之间的磨合仍未找到平衡点,因此短时间内商家在促销产品备货量方面只能依靠历年数据,如果双十一消费力不断上涨,备货不足这种问题短时间内或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消费升级,选择的暴力更加可怕本届双十一还有一个紧迫的事实,就是消费升级正在上演,消费者对于全球尖货的需求非常强劲。早在今年10月中旬,天猫、京东、苏宁高层都表示,今年跨境电商将成为今年以及未来的主战场。
据《2016-2020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口交易规模达9072亿元。
消费升级直接体现在奢侈品领域,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6月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创造了全球奢侈品40%的销量,到2015年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市场。
从海淘族兴起到今年的跨境电商崛起,本质的驱动力量,依然来自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的持续觉醒。对消费者来说,哪些品牌在他们心中有崇高的地位,早就已经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与价格无关,甚至与产品本身的品质关系也不大。
现实就是这么可怕,“选择的暴力”将让中小品牌更加边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成本提升,为了花更少的时间进行消费决策,将更多地选择大品牌。
马云一直宣称帮助中小企业做国际贸易,并在G20上提出了旨在服务中小企业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这一概念,但跨境电商被大品牌控制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小品牌不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依然将陷入依靠阿里导流的被动境地,陷入一个品牌消耗的死循环。
北大定位中心主任姚荣君表示:
品牌最需要守住的一点,就是顾客心智中对品牌的认知,企业通过品牌在顾客心智中体现价值。在产品过剩的时代,顾客通过品牌来区隔竞争,进行选择,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样的活动,顾客在上网搜索购买之前,被选择的对象已经存在,就是他早已认可的品牌。
这也形成了为什么每次像双十一这样的大促活动,各个细分品类销量排行最好的品牌就是顾客认知中数一数二的品牌。在顾客心中没有认知的品牌,其销量是顾客因为低价的尝试性购买,对品牌的打造毫无意义。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商家不跟上双十一狂欢这趟列车,可能会死得更快。毕竟,在商品同质化时代,双十一这样的场景提供了珍贵的流量和现金流。
没错,双十一给中小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喘息空档,但中小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是继续对流量和销量上瘾,还是赶紧集中精力对品牌深耕细作?马云说,“晴天是修屋顶的最佳时机”。
消费升级带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偏见更加根深蒂固,留给中小品牌的时间真的不多,双十一过了,双十二还会远吗,中小品牌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下一场狂欢?
●●●
长按二维码关注“商业评论杂志”,扫尽管理强文
温馨提示:如果喜欢我们,请选择“置顶公众号”
优惠订阅《商业评论》杂志,请戳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