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讲述|朱方方 . 東西堂嘉宾
全球社群|关注公众号dongxi99 回复数字6
联络遇见|東西堂主 个人公号 DXTZ99
首先感谢東西堂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谈一些自己的感悟。2014年十月,机缘巧合要去贵州参加活动,也开始了我的黔东南民族传统手工艺探寻之旅。这次主要去了凯里周边。行程大致是:凯里市-南花苗寨-季刀苗寨-郎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一路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刺绣、蜡染、银饰、古法造纸等传统民族手工艺让我受益匪浅。
在讲贵州苗族手工艺之前,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下苗族总体情况:
苗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国内总人口942多万人,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主要居住在长江水系中上游和珠江水系的中上游、海南的五指山以及滇中。国外苗族人口有300多万,主要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
苗族能成为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因为在历史上迁徙频繁。可以分为五次迁徙,大致路线由长江中上游迁徙到中下游,由长江中下游迁徙到黄河流域,再迁徙至湘、滇,然后又由滇东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据说当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并被迫南下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了三苗部落联盟。
蚩尤也因此成为苗族的崇拜对象之一。当然,苗族始祖蚩尤论现在还是一个学术界讨论的观点,汉文献史料记载不多,主要体现在苗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资料如神话传说、祭祀、图腾崇拜、习俗等中。
除了蚩尤,苗族还有另外一种崇拜对象-蝴蝶妈妈。苗族信仰卵生人的朴素唯物思想。苗族先人认为:云雾孕育了枫木,枫木的树心又培育出了蝴蝶,蝴蝶妈妈和水泡结婚,生下了12个蛋。枫木树梢上的纪宇鸟将12个蛋孵化,分别是姜央兄妹、朵哈(太阳)、雷公、水龙、长虫、白蛇、蜈蚣、黄鼠狼、熊、老虎、狗、野猪。其中太阳、雷公是自然物,9种动物,姜央兄妹是人类。
传说兄弟12人为了分家,雷公发怒用水将大地淹没。姜央和其妹躲在葫芦里,幸存了下来。为了使世间万物重生,姜央不得已与其妹结婚,后来却只生下一个”肉砣砣“,姜央一气之下将之剁成肉片撒向大地。第二天却奇迹般地出现了人类。
因此,蝴蝶妈妈、姜央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并在现在的刺绣、蜡染作品中经常体现。另外,虽然雷公发怒将大地淹没,却阴错阳差的使姜央创造了人类,加上苗族先民无法理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等现象,随之产生畏惧心理并加以崇拜,祈祷自然界不要上演姜央造人前的灾难,将黔东南苗族居住区内的两条主要河流都柳江、清水江的分水岭,命名为雷公山。
雷公山上的雷公坪,就是苗族传说中,12兄妹居住的地方。现今在雷公坪还发现了一块刻有28字的天书无人破译,有可能是古苗文,但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古苗文的记载。在苗族13年一次的鼓藏节,也有祭奠雷公的环节。苗族的唯物、唯心崇拜,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神话传说,是苗族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素材来源。
我们从传说回到现实。当机上播报快要降落时,我看到机窗外还是一座座山,不禁暗想:这怎么可能降落?事实是15分钟后,我们降落在了削平11座山头建成的贵阳龙洞堡机场。削平这些山头最大的一次,采用了1100吨级的大爆破。之所以这么大动干戈,是因为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是基本地型,又以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
这样的地形,造成了苗族人的居住(吊脚楼)、耕作(梯田)、宗教信仰等等和生活相关的方面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省内与外界、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民间传统手工艺上面表现出来的就是:
一、贵州做为一个境内有苗、布依、侗、水、瑶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民间手工艺较少的受到汉化甚至西化的影响。甚至在明朝银饰流传到贵州后,最初几乎全是中原汉族的纹饰。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民族审美定势占据了优势。
下面给大家看几张图片:
目前我们还没有出土较老的苗绣绣品。但对比上面的几张图,大家很容易的能看出来:湘绣发展到近现代,在纹样上已经很现代,题材也非常的多样化。而现代的苗绣纹样与马王堆的对照看,是否都那样的夸张、生动?但又更具接地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更能体现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
苗绣的纹样全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是苗族妇女在对大自然的花鸟虫鱼等物象认真仔细的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抽象,大胆地进行夸张的变形表现。
二、即便在贵州省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苗族为例,由于在历史上频繁迁徙、不断分散、栖息地又受到山地环境的限制,致使苗族内部支系林立。有诸如黑苗、红苗、短裙苗、花苗等。即使两个相邻的苗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着装风格和习俗。
而如何区分不同的苗族,因受限于历史条件,并没有科学的民族识别方法,只能按最直观的头饰、服饰来作区分。清代乾隆年间曾经编印了一部描绘各民族的衣冠形貌的书《皇清职贡图》。其中,对不同苗族的描述我简单摘录一部分:
贵阳、大定等处“花苗”,“有大头、小花之称。衣以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则花纹似锦。衣无襟衽,挈领自首以贯于身。男子以青布裹头,女子以马尾杂发编髻,大如斗,拢以木梳”;铜仁府属“红苗”,“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缘以锦垂带如佩”;黎平等处“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绾长簪,垂大环,衣裙缘以色锦,皆跣足”;贵定、龙里、黔西等处“白苗”,“男科头赤足,妇女盘髻长簪,衣尚白,短仅及膝”;修文、镇宁等处“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携弩。妇人以青布蒙首,缀以珠石,短衣短裙”;贵筑、龙里等处“东苗”,“以花巾束发,衣衫短不及膝,妇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细褶短裙”。
以上所述,大体可以看出苗族服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应当说上面所举的只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形式没有提及。尽管如此,共同性还是存在的。譬如头饰以“锥髻”为主,服饰以“百褶裙”为主,首饰以银饰为主等等。
对比以上照片,可以明显的看出:虽然都在黔东南,不同地区的服饰完全不同。苗族没有文字,大家将苗绣叫做穿在身上的历史,是记载苗族历史的“无字天书”。
因为从苗绣的纹饰中,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婚姻、繁衍等寓意。正因为此,苗绣除了其功能性及装饰性外,更担负着传承一个民族历史的责任。
苗族妇女刺绣大多不打底稿,全屏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苗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绣娘们都用针线凝聚在一件件绣衣上。
三、山地环境的限制,阻碍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手工艺获得了天然的生态环境。相对其他区域来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这种情况也仅仅是相对其他较开放的区域而言。比如中国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纯手工的作品,除了纹饰上进行了改良外,还采用了机器绣花等,缺少了手工的温度。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普及(贵广高铁于14年12月开通),越来越多的深山中的绣娘放下编织“穿在身上的图腾,彩线写成的史诗”的针线,外出打工。曾经苗家人倾其心血地通过绣、染书写苗族的历史,展示苗族人的文化情结的苗绣、蜡染等手艺需要更多人的传承、参与
東西堂出品,转载及投稿与合作可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