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在审美主体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我们从已经从人物品评,有无之辨,自然之道,佛教几方面评述了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主要是关于美的本质和审美理想的问题。审美主体主要通过情感来感受外物表现外物,魏晋南北朝对美学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强调了审美主体中的情感作用。
002、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不仅是说诗的美学特征,而且也道出了魏晋南北朝美学重视情感的理论特点。
这一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从文学的本源、构思、到词采、声律,都以情感为枢机,要求文学表达作者真挚自然的情感,否弃了两汉原道言志的文学论。
003、六朝之后,缘情的文学观念伴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司空图、严羽和李贽、汤显祖等人发扬光大,成为进步文学家反对正统文论的理论依据。
004、“人道当情”是魏晋时代人们的觉醒和呐喊,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思想,形成了文学抒情潮流。
005、在中国古代讨论文学情感,往往与伦理学政治学融会一体。
先秦时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乐记》,以及汉代的《毛诗序》,论述文学情感的问题,就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着眼的。
中国古代的文学情感论,作为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历史上,应该说是在先秦时代,以孔荀和老庄为代表的儒道两家的情性观,这是当时主要的两种审美和文学情感论的基础。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其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
战国时代的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伦理观和文学观。荀子论情,首先把情看作人的本能欲望,而老庄哲学则从自然之道出发,力辟儒家以仁义扭曲人的情性学说,推崇审美创作的天工自然。。
006、《诗经》和《楚辞》所开创的文学抒情传统,成为后世文学缘情的百代不祧之祖。
先秦时代的文学情感观念,到了汉代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先秦儒家的情性观被董仲舒等人加以改造和发挥,糅进了当时流行的阴阳观念,认为人的情性禀受天命而生,性善情恶,犹如阳尊阴卑一样,必须“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
西汉末年的刘歆,则从动静关系上来论情性,认为性动情动,性情本身并无善恶之分。
这两种观点虽有所不同,但与孔子和荀子的情性是一脉相承的。
007、成于汉代的《毛诗序》,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诗歌是作者内心情志的发动,它的情感论对六朝的影响是很大的,刘勰、钟嵘的文学情感论多少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
但《毛诗序》在提出吟咏情性的同时,又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也湮没了文学情感生动活泼的美学意蕴。汉代文学以讽谏劝美为旨,缺乏深刻动人的情感力量,与这种美学观有直接关系。
这种状况一直到东汉末年抒情小赋和《古诗十九首》兴起才被打破。
008、建安时代,《人物论》论情性的有关思想,奠定了新型情性的哲学基础。
在《人物论》产生之前,与两汉正统情性观相抗衡的是王充的情性观。
刘劭与王充等人相比,更强调情的个体性,他将情感说成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综合体,摒弃了汉代将情性说成天意体现的观点,对曹丕《典论·论文》的影响是很大的。
曹丕站在文学自觉时代的潮流前头,提出“文以气为主”,倡导文学抒发作者独特的思想感,反对寓训勉于其中,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论发展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009、到了正始时代,随着曹魏集团的衰微和司马氏集团的兴起,人们的伦理观念和文学观念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出现名教之治。
后来随着向秀、山涛、王戎等竹林名士归附司马氏集团,新起的士族文人潘岳、陆机和石崇等人攀依权贵,出现了缘情弃道的文学风气。
陆机《文赋》总结了当时文士创造的情况,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正式否定了两汉诗言志的传统文学观念。
如果说曹丕《典论·论文》从作家论角度来讨论文学情感,嵇康则从文艺功能上来畅言审美情感,陆机则首次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了情的重要作用。
虽然当时挚虞、左思等人持有守旧的文学观念,但文学缘情的思想,通过建安以来文人五言诗和抒情小赋的创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010、东晋至齐梁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论开始臻于完善与成熟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情感与两汉相比,更直接更明显的透露出十足的情感信息,反映了他们在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苦闷、忧惧、惶恐和寻求刺激的特定心理状态。
从建安时代的仗气悲歌,到太康文士的缘情绮靡,从东晋名士的流连山水,到齐梁文人的吟咏风谣,清晰的显示出了士族命运的盛衰兴亡。
因此与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论的内容不再是歌功颂德,而是抒写个人情感;不在是发乎情,止乎礼,而是标举兴会,任从自然;不再是热衷于比兴、美刺,而是缘情绮糜讲究情感的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