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

这是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的第二篇深度课程笔记,主要讲解课程的第二模块——思维,第一模块——行动,可以参见《自我发展心理学》丨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点击篮字,即可阅读,没有阅读过的,建议进行阅读,可以全方面的学习)。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_第1张图片
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的第二模块——思维,在课程中,该模块分成了以下三个方面对思维模块进行解读,首先介绍了限制我们心智模式的3种防御型思维,然后再讲一下突破防御型思维的4种方法,最后再讲一下思维的三重境界。关于思维模块,我将分成两篇读书笔记,今天先讲一下3种防御型思维,明天再讲一下突破防御型思维的4种方式和思维的三重境界。

如果把人比作一部复杂的机器,行为就是这个机器的输出结果,而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

所以我们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为的改变,还离不开心智模式的有效运转。自我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它们的意见所困扰。意思是说,一件事怎么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是怎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怎么想它。每遇到一件事,我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看起来散乱无章,但都是我们习惯化的想法,这些习惯化的想法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心智模式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另一方面,心智模式可以引发我们行动,积极的思维可以通过激发有效的行为来验证它本身的正确性。比如同样半杯水,有些人看到的是只剩下半杯水,所以很焦虑,有些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所以很开心。这种积极的思维可以激发我们采取有效的行为来验证事情本身的正确性,比如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你能应付,你就会想各种办法,全力以赴去做,最后事情果然就做出了。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_第2张图片

根据能否促进我们跟世界的积极互动,我们把心智模式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型,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型。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流派,叫自我决定论,这个理论认为推动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我们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如果母亲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那么孩子所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就具有自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成长,他的胜任感也就发展出来的,慢慢的,他发现自己是由能力的,是能够应付这些挑战的,因此也就更加自信,最终形成的这种心智模式就是成长型心智模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无法引发后面的自主性和胜任感,最终就会形成防御型心智模型。防御型思维是阻挡我们走向自我发展的最大思维障碍。接下来第一部分,我们将讲解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


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分别是僵固化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三种思维背后都有它们想要防御的东西。僵固化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它背后所隐含的对能力的观点,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应该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有关于世界和他人的,也有关于你自己的。你会学到这些规则如何破坏了你的自主性,并让你焦虑、抑郁、沮丧;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你会学到人们如何用绝对化思维任意扩大防御的范围,并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烦恼,比如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评论等背后都有这三种思维的影子,只是我们往往不自知。

僵固化思维: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僵固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会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聪明和维护自己的聪明形象上。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因此会把注意的重点放到通过努力来获得能力成长上。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_第3张图片
混沌大学

提出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德韦克教授做个一个试验,他找来了几百个小学初中的孩子,先给他们做10道容易的智力测验题,当这些学生完成测试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被夸奖“你做了8道题,你太聪明了!”,一部分学生被夸奖“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很努力!”,结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试,很多都不愿意在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这些题目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新知识,甚至最后,当研究人员让他们在试卷上写下他们做这些题目的分数和感受的时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学生,有40%左右的学生都撒了谎:他们虚报了自己的成绩,而且都报高了。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人,却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

之所以上面的试验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正是因为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他们不同的心智模型。表扬聪明暗示着“人的能力是固定,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这个观点,他们很自然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这就是僵固化思维。所以当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夸奖他们现在的成就是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夸奖他们聪明。

能力的成长来自于挑战,你所在的环境向你提出了一个超出你能力范围的问题,你必须努力去解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答错了,环境就会以某种方式给你反馈,在不断的反馈中,你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你的能力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个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促进成长的过程。当我们面对难题和挑战时,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细。

我们要克服僵固型思维,首先需要改变对错误的认知。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很容易的就把错误当做一种失败,但事实上,试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机制,这与能力无关,与事物的发展进程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是三个方法来转变对错误的看法,

第一,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

第二,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第三,制定犯错计划。

如果试错成本过高,那就不是犯错,而是赌博。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时人生会因为错误而变得更加丰富。


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情绪,也看不清现实

我们的头脑中经常会有应该怎么样的想法,比如说别人应该怎么做,孩子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应该思维。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_第4张图片

应该思维通常会和愿望混淆在一起,但是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我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懂事,这是我们的愿望,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有他的拖拉,这是现实。我们希望自己被人喜欢和尊重,这是我们的愿望,但是有时候会有人不喜欢你,这就是现实。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时,我们就会认为别人必须怎么样,但现实不符合这个预期时,我们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中。

愿望和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好像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自主性。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人生没有什么是应该,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本身就存在偏见,就像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好的自己时,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个更好的标准是来源于我们的内心,还是外界的设定。有些人在觉得自己应该努力的时候,常常就会陷入虽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于是他们也很努力,去读书,听讲座,学习,但他们心里并没有特别想完成的事情,只是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他们认为“努力总是对的”。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跟我们灌输“应该如此”的信条,比如电视上的偶像告诉你该如何谈恋爱,商家告诉你该给情侣送什么礼物等等。这些应该做什么的思维正在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是自我应该思维最大的问题。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的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应该思维会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心理学家霍尼说过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我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所以,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在这些“应该的规则”的支配下,我们就变成了应该规则下的提线木偶。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笼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的狗都经受了一样的电击。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没有。被电击很痛苦,所以狗在就笼子里跑来跑去找办法。A笼子里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杠杆切断电源,而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A笼子里的狗切断电源。然后,他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来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学会了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子里,呜呜地经受着电击,一动不动。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_第5张图片

让A笼和B笼的狗在C笼表现不同的结果正是它们在电击下产生的信念不同,B笼里面狗的表现,在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比如说,有时候工作压力会让我们产生习得性无助,让我们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工作进度,于是破罐子破摔;失恋也会让我们产生习得性无助,让我们不再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的爱情。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在。当我们认为再做什么也没用时,这就是绝对化思维,绝对化思维是对伤害的抽象化,就像每次遇到痛苦的事情,在我们心理就埋下了一颗地雷,一接触,就会触发我们应激性的情绪反应。所以为了避免接触这些创伤性时间,我们把危险抽象化,在内心里树起警示牌,来标定不要轻易靠近的危险区域。当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大,我们用警示牌标识的危险区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无路可走了。

对挫折的绝对化也是悲观思维的本质。悲观思维会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所谓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比如面对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你可以对自己说最近工作很忙,也可以对自己说这个工作总是没完没了,这两种的差别就是第一种说法是把工作忙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而第二种说法下的时间状态是永久性的,自然也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也就会感到悲观。

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比如说有人对我不公平,那么我就认为这整个世界对我都是不公平的。

所谓的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比如。我们经常对坏事会有一种奇怪的内疚,有时候明明我们自己是受害者,却仍然觉得是我们的错。这扩大了我们的防御范围,却让我们陷入了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

所以,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就像B笼的狗在C笼的时候轻轻一跃就能跳出笼子,但是它却再也不敢尝试了。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_第6张图片

通过上面,我们讲解了三种防御型思维: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看似不同,其实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比如说,父母夸一个孩子聪明,这是一种抽象的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证明的陷阱中,孩子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回避挑战。这就是僵固型思维。

然后孩子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应该表现得聪明,否则就没有人再喜欢我了。“应该……否则……”。这就是应该思维。

然后,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做好,比如一次考试失败,那他就会想:我连考试都通不过,这就证明了我不够聪明,再做什么都没有用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所以,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都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

通过上面这三种防御型思维的讲解,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身,看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它们的影子存在,时刻检查自己。关于如何突破这三种防御型思维,我将在明天的更新进行讲解。

感谢每一个阅读到此的你,希望我们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避免防御型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