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在孩子过程中的焦虑,是个永恒的话题。平时饭桌上,最火热的话题除了楼市股市就是孩子,平时微信群里最鸡血的,就是家长妈妈群。焦虑无处不在,焦虑愈演愈烈。
有人问过仁波切这个问题:“师父,我们平时的修行,应该怎么解决担心孩子的问题?”
仁波切的回答是:
“要拿掉对小孩子的挂碍。不是放弃孩子不管,而是不要担心、忧虑小孩子,很多人学佛修行,念经归念经,对孩子的担心还是依然如故。不要担心孩子,要担心就先担心自己,自己有没有学好更关键。”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不是不管;二,不要担心。
第一层,不是不管。管什么?
原则性的问题。
对于孩子,什么是原则性的问题?
在焦虑的家长们的眼里,什么都是原则性的问题。成绩排名、课堂表现、才艺数量、和同小区孩子的对比……
从学佛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真正的原则性问题?只有一个:慈悲。慈悲的世俗入口,是善良。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善良,而不是教会孩子丛林法则以适应这个看似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社会?
因为那些学会并精通丛林法则的父母们,仍在焦虑和烦恼的苦海里徘徊,以己为镜,此路不通。
至于善良,则是大多数大人都没有的,更不用说真正的慈悲了。
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孩子的善良,是心里装着别人;大人的善良,是心里装着别人的孩子。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全班成绩倒数的,为何不能是我的孩子?智商不够,努力来凑,也还是凑不起来的,为何不能是我的孩子?
总有人要垫底,当我的孩子努力过后还是垫底了,为什么我不能坦然接受?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过,对于孩子,两件事儿:一要善良,二要会玩。孩子的善良,不是呵护培养出来的,而是守护保存下来的。孩子的善良本就在,只要家长不去“夺走”就好。
如何“夺走”?非要自家孩子压倒别人家孩子才满意,举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满足自己的虚荣,焦虑的呵斥和唠叨,这些都会慢慢夺走孩子们原本存在的善良。
第二层,不要担心。
这句话看着空荡荡的,其实背后藏了话。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不要担心孩子,管好你自己。”
我们这些人烦恼那么多,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总想着去管别人,却不好好管管自己。
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自己做了一堆破事,却觉得自己很顺眼;
“自己的任性理所当然,别人的任性不可原谅。”
“我们常常扮演法官,判他人有罪,判自己无罪。”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自己三四十岁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偏偏整天盯着孩子要让孩子立马做到。
道理很简单,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示现”,用大白话说,就是以身作则。作为家长,与其整天焦虑地抱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不如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镜子里的样子,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吗?如果不是,在管教孩子前,是不是应该先管好自己?
如果自己30岁,那么让自己达到自己想要的30岁的样子;如果40岁,那么达到自己想要的40岁的样子。
我有个朋友是做心理疗愈的,最近和我分享了一个案例。
咨询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五岁。这位妈妈说,她曾经设想过,自己孩子到了五岁的时候应该是长成什么样子的,但孩子现在这个样子,不是她想要的,她感到失望,也感到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带好孩子。
我的这位朋友问她:“你今年35岁了,你现在的这个样子,是你想要的吗?”
“不是,我希望的自己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你到了36岁时,你成为了你想要的样子,我可以断言,你的孩子,也一定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做好自己,一切都会安好。
END
说不清楚、说了后悔、有口难言?
终结你所有看过却用不出来的说话书
《快思慢讲》说话技巧 沟通 职场 公式
李飞彤丨著
东方出版社丨出版
李飞彤,ACMC国际注册Meta-Coach、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美国TOP10讲师Zig Ziglar课程合格授权讲师,从事培训讲师工作二十年,已为上百家企业进行培训授课,其中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石化、华为技术、中国银行、美的空调、TCL等,李老师认为,说话也是有公式的,一开口就能说到重点,百分百提升好感、达成目标。
乐之读(leduji),青年作家,深度书评人。
本文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