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修第二期1.0读后感之五:
读《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有感第1稿
浙江省武义县武阳中学 李静雪
第三轮阅读聚焦的是张永博士的论文《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初读该文,额头上就开始冒起汗珠:好难!这是这篇论文给我的第一感觉。由于当时在外地培训,利用课间、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反复阅读。直到现在心中还存在和许多疑惑。正如我在书中所注一样,三读之后仍有许多难理解的字句,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至少我已经厘清了一些概念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联,这也是收获。现将其记录下来,以作分享。
一读:不知所指,寻找方向
这篇论文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张永博士撰写。相比较前两轮论文的阅读,分别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以及硕士生和教授合作而成的论文。这篇论文没有了鲜活生动的案例,更多的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的理论论述,这让理论知识较为缺乏的我阅读起来有些吃力。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虽然自己是菜鸟,理解力很有限,但是不跨出认真钻研这一步,自己的水平和格局永远都不会有所长。在阅读专业性论文时,我需要在把握全文框架的基础上,逐段逐句地去“啃”去“消化”,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总结,从而内化生成新的见解。
统观全文,最需要厘清的就是几个大的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生态学和生态学分析框架。那么这两者分别是什么,与学习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
百度搜索中写道: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1]
根据生态学的概念界定,我明白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文章的核心,要阐述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周围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和他人社会。那么,通读文章后,我们就能看到张博士在第二部分内容中分析的便是学习活动同这几个环境下相关活动的关联,即同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和游学活动的关联。理清这层关系之后,再回到起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中继续理解“生态学分析框架”具体指什么。生态学分析框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四层次分析: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在此框架中最易被忽视的是对人类个体发展的界定。
布朗芬布伦纳有关个体发展的界定,实际上就是对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发展的有效性是产生于个体观念与活动中的改变,能够迁移到其他情境和时刻,而学习的核心就是能产生真正变化的能力。因此,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也是有关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2]
初读第一部分的学习活动与生态学分析框架的关系论述时,脑子里还是比较模糊的,再将这两部分有关内容摘录出来进行联系和理解之后,我方才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张博士的这段话也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为什么学习活动要从生态学分析框架中去解读,而不是其他框架?正是因为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也是有关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所以作者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接下来在第一点的后半部分,张博士围绕着文章的另一个关键词——“新基础教育研究”展开论述。
“新基础教育研究”着力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具体领域,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推动基础教育学校的整体性变革。在“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社区、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作为理论命题和实践策略不断被提出...[3]
通读这段话,才明白张博士为何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证阐述学习活动。基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研究领域、理论导向、研究实际等等,学习活动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深入挖掘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并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互作用,从而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和改进我们的教育。
二读:渐有所懂,找到感觉
第二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着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和游学活动而展开。在反复阅读过程中发现了疑惑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而加以总结,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那种状态吧。接下来,我来分享一部分我的疑惑和之后的理解。
疑惑1:
文章为何以“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其他类型的学校为何不能作为研究材料?这类实验学校的特殊之处是什么?
我的理解:
从制度意义上看,学校是一个多重系统,它是一个物理和物质系统、也是一个教育学系统。《教育法》第三章第27条规定了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分别是:(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开放性体现为现实世界中各要素的投入、产出,也表现为虚拟世界中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有别于一般的学校所具有的特性之外,“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还有它的独特性,即从教育教学系统上看,这类学校包含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等两个层次和三个领域,他们的学生在班级层面不仅经历着学科教学中的学习,更特殊且重要的是他们还经历着学生工作中的学习。而学生工作包含了班级建设、年级组和学校工作、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和社会与家庭的连接等不同层面。对班主任来说,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主题班会活动和第四教育世界所研究的寒暑假活动。身为这些活动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幕后引导者,我们将学生各个层面的活动和工作连接起来,让他们在各种丰富的育人活动中有序、自觉地生发、成长,并获得生命的觉醒,在生命发展历程中留下鲜明而鲜活的印记。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选择以“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为例子的缘由吧。不知这样的理解时候有偏颇。
疑惑2:
在家学习活动作为学生活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该如何帮助家长督促和教育孩子自觉地成长?当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去协调和促进他们的亲子关系?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长处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的理解:
对于中小学而言,家庭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初级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就前者而言,学习是中小学生的基本任务,就像士兵冲锋陷阵一样,家庭负责提供后勤保障。这种保障不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也包含强有力的情感、社会和智力支持等。[4]
看到这段话时,我内心颇有感触。初一以来,有些家长会一直通过微信、电话和我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令人欣慰的积极改变、也会有充满无奈和气愤的倾述。对于后者,我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疏导和教育双方,直到问题得以解决,但很多时候却帮不上什么大忙。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每个家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弄清不同家庭之间的症结所在,找到亲子关系问题中的核心点,再慢慢地去疏导。我们知道,在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文化习俗、思想和情感等方面,家庭被认为是相应学习成效的来源和动因。在校园里,许多学生会经常和我倾吐他们心中的不平衡之所在,如“我爸妈陪我做作业时光看手机、电脑、电视,其实一点都不关心我”、“他们每天都要上班到很晚,没时间陪我,但是给我许多零花钱”、“我的爸妈在外地做生意,我好想他们”、“他们休息也不陪我,经常去打牌、搓麻将”等,从孩子们的这些牢骚中,我听出了他们对家长的一些无奈和不满,每一种情况都在说明亲子关系存在着裂痕。而这些裂痕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家长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消极榜样,家长没有为孩子起到积极正面的言传身教作用。
有个家长最近又和我提起了孩子在家学习的情况,孩子在家不肯做作业,整天都想要玩手机,经常假装在做作业,实则是在偷偷上网。每次家长开始口头教育时,孩子就会摆出一副嫌家长唠叨和不耐烦的表情,家长也很无奈,却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对峙关系。作为孩子的老师,看到他们处于这样的亲子关系当中,很是痛心,也一直在帮忙沟通和疏导(见图2)
在阅读张博士这篇论文时,我也找到了一些症结之所在,如家长和孩子出现亲自关系的裂痕很大一部分孩子认为家长没有用心花时间陪伴自己。另外,孩子沉迷手机和网络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做好自己的正确示范作用且没有制定好家里的规矩,而家长一再退让或者严格要求孩子就会导致孩子心里失去平衡。我们都知道,在家庭中,家长是孩家长子的镜子,孩子总是家长的影子,“镜子”不好,“影子”也会跟着歪。[5]在这个案例中,我觉得更多的是“镜子”的自觉和自省没有给孩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当然考虑到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我们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位家长其实是个一心为孩子好、任劳任怨的好母亲,但因为工作忙,家长希望通过多做点工作来提高孩子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重视。孩子缺少了陪伴、倾听、沟通、理解,而一味地只有学习的高要求,就会触动孩子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我将张博士中关于在家学习活动的这一页内容发给这位家长阅读,很快有了反馈和感悟(见图 3)。但愿这位家长能尽量抽出时间来多一些亲子的互动,多一些关心和了解,我想有一些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三读:逐条理解,有所收获
关于游学,我知之甚少。第一次与它接触是上个学期学校组织的东阳军事游学活动,作为班主任,我全程陪伴着班里的孩子们,看他们在寒风中艰苦地冬训,默默为他们加油。除此之外,我没有更深入地思考这次游学活动的意义和深层次内涵。看完张博士的文章之后,我对游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游学是进入他人社会丛林的方式,也是比较打的生态圈上游走的方式。游学可以成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和社区学习的新起点。相对于中小学生的学校学习、家庭学习和社区学习,游学既是对前者的扩展,也是对前者的检验。通过游学,学习时空得以转换,能够成为重新认识周遭日常学习的契机。[6]
回想去年我们班的军事游学活动,我只关注了活动的表层教育含义,仅仅是通过军训磨炼意志,而没有去深入探究一系列活动下来,整个游学活动所包含的多重教育内涵,如观看感恩教育视频让学生感悟为人父母的艰辛以及有条件顺利上学的不易,学生自身通过比较视频中孩子的学习处境明白自己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白天军训的过程中学会包容、体谅、换位思考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游学这样一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时空发生转换,成为重新认识周遭日常学习的契机。
在文章结语部分,作者通过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游学之间的多重关联进行生态学分析,遂形成了以下认识:首先,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为中小学生创设学习时空转换的各种机会。其次,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重视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接质量。最后,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和中小学生的能动性。从表面上看这些“认识”,还有点摸不清之间的关联,但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实践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时,就会发现作者高度得概括了身为教育相关者的我所应该站的高度。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做,转变自己的角色,联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配合对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改进,自主生成新的改变,新的教育智慧。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生态学定义
[2][3][4][6]张永.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
[5]孙玉晶,吴青.家长学习:意识觉醒,自我更新.家校合作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