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ible 2 观察笔记 4

在洁净的墙壁上天马行空地涂鸦、在高高的椅子上颤巍巍地抓取糖罐、拖着泥地里打滚回来的小身体在地毯上留下独特记号、光着屁股一溜烟跑到大街上欢跳扑腾、戴着铁锅叮叮当当敲响自己心中的鸣奏曲……这桀骜不驯的小淘气包不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嘛,圆圆的脑袋瓜、一嘴还未长齐的小牙齿、灵活好动的小胳膊小腿儿好似上了发条、黑漆漆圆溜溜的小眼珠总能闪出新的“鬼点子”。

第一次结识这位名叫“大卫”的小捣蛋鬼还是五六年前,彼时的自己正忙于寻找一份“白领”工作,并企图做个丁克,在等待面试公司外的书店,随手翻到这本书,看到画中从未露面却“音”魂不散,喋喋不休重复着“大卫,不可以”,隔着书本都能感受到无奈甚至快要爆炸的妈妈,禁不住为自己的想法默默点赞。

孰料两千个日日夜夜后,自己不仅生了孩子,还做了全职妈妈,而且和小朋友一同在看这本《大卫,不可以》。

真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此处内心因缘变化省略一万字)


terrible 2 观察笔记 4_第1张图片


这是一本关于熊孩子“不可以”的大百科,以稚嫩拙朴的笔触展现孩子的自画像,这是他们随心所欲的欢乐庆典,也是令父母头疼的“挑战”宣言。带着“孩子看了会不会更加调皮”的疑虑开始第一次共读,小朋友极度抗拒,我一翻页,她就用力合住,反复数次作罢。寻书问诊后,才明白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羞耻感,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童年与社会》中提出,生命中每一阶段都要面对一种特有的心理社会困境,1~3岁的孩子会面对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如同照镜子,当孩子看到大卫的行为、看到他制造的凌乱现场,也会不好意思。于是在之后的共读中,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参与到大卫的生活中,一起帮大卫整理房间、一起提醒大卫小心摔跤,小朋友越来越喜欢她这个“朋友”,主动要求麻麻讲大卫系列故事。

随着时间变迁,彼时眼中无奈气愤的“不可以”慢慢变成了温柔坚持的“不可以”。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熊孩子的一些看法,尤其是最后妈妈抱住大卫说“我爱你”,瞬间化解了孩子所有的委屈和伤心。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好奇、好动、贪玩、渴望引人注意,这是他们的天性,没有人喜欢故意制造麻烦,只是他们尚不能一一判断成人世界定下的规则。大人需要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共情,同时帮助他们确立规则与界限,完成社会化。

而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赢得合作,又是个大话题,真是无时不刻考验大人们的智慧诶。

你可能感兴趣的:(terrible 2 观察笔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