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遇见“加兰德”注意后坐力。
在二战各国的主力步枪中,美国M1“加兰德”步枪是唯一具有“代差”优势的武器。无论是德国毛瑟98K、苏联莫辛纳甘还是日本的三八大盖,均为纯手动的“全不自动”步枪,只有M1“加兰德”无需手动退壳和上弹,因而在射速上远胜同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兵们正是依靠着加兰德步枪的迅猛火力,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巴顿曾称赞加兰德步枪为“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这个评价恰如其分。而这种步枪的诞生以及它的设计师,也是一个充满“美国梦”的故事。
▲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John Cantius Garand),
来自加拿大的“民间枪械设计师”
说到加兰德步枪就不能不提到这支步枪的“父亲”——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这是一位“自觉成才”的枪械设计师,1888年1月1日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童年时期随父母移居美国康涅狄格州朱伊特城。这位新移民并没受到过什么教育,因为家贫,他11岁时就当了纺织厂的清洁工,12岁才开始上学。在纺织厂的工作使他能够接触到机械并且非常着迷,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兰德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拆解和维修机器,自己也由清洁工变成了机械师。长了本事的加兰德不甘心就在这个小厂呆下去,在1909年跳槽到了Brown &Sharpe公司(从事工具量具制造,至今仍是业内知名企业),后来在1916年又去了一家在纽约的工具公司。
有点后来M14的模样
1917年,这位设计师的机会来了,这一年美国陆军开始进行招标轻机枪,此时的加兰德正在为另一位枪械设计师John Kewish工作,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开始设计,并从John Kewish那里获得每月50美元的资助。加兰德的设计获得了军方的肯定,但在版权问题上与John Kewish发生了争议,导致JohnKewish不愿再资助他。但由于此时军方已经比较青睐加兰德,所以他获得了进入“体制内”的机会——成了国家标准局的一名“正式工”,同时被要求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内完成设计,最终完成的型号为M1919。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再加上勃郎宁M1918自动步枪已经装备美军,加兰德的第一个作品只制造了少量样品就被终止了。
▲加兰德的两种新尝试,上为T1920,下为T1921
虽然首次设计泡汤,但加兰德成功地在军方那里混了个脸熟。1919年,他被安排到著名的春田兵工厂,成了一名“顾问工程师”,不过这是文职岗位,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工程师。而到此时为止,加兰德的身份还是一个外国人,直到第二年,他才获准加入美籍。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他又开始琢磨起了新式步枪。1920年,加兰德在M1919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采用了传统回转式闭锁机构和利用底火后坐式自动原理的半自动步枪T1920,但由于设计并不完善以及美军对半自动步枪兴趣太小而再次搁浅。
▲M1903手动步枪枪机(上)与加兰德步枪
枪机的对比,可以看到新设计有明显不同
不过志在成功的加兰德紧接着又推出了T1921,在这支步枪上,加兰德迈出了比较大的一步,放弃了传统手动步枪上的回转式闭锁而采用了卡铁偏转式闭锁机构,仍为底火后座式自动原理。但这个设计依然存在问题,试验证明底火后坐的可靠性并不好,改进余地也小,因此加兰德又大胆地采用了先进的导气式机构并继续加以完善。1929年6月,T3半自动步枪问世了,这是伽兰德在设计上的“大跃进”,因为无论是自动原理还是枪机结构,都是与之前的传统枪械不同。
“小圈”就是保险,手不离枪即可完成开关动作,
这种操作特点也为后来的美军步枪所继承
在经历了与另一位设计师彼德森的竞赛和“口径之争”后(采用7mm还是7.62mm的争论,时任陆军部长的麦克阿瑟以后勤供应为由而延续了7.62mm),加兰德的T3最终在1936年1月通过了军方的验收,成为美军新一代制式步枪。其正式名称为“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通常就译为“M1步枪”,或加上设计师的名字叫做“M1加兰德步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制式半自动步枪。如果说M1903步枪算是抄袭之作,那么加兰德步枪就完全是美国的原创了,这也是美国步枪“走自己的路”之开端。虽然加兰德的设计终获成功,但他却没有从这支步枪上获得过经济利益,只得到了“精神奖励”——在1941年和1944年获得卓越功绩服务勋章(Medal for Meritorious Service)和卓越勋章(Medal forMerit),他直到退休也仍然只是个“顾问工程师”。
易于上手,能在从沙漠到丛林的环境下可靠使用
通过定型试验后,加兰德步枪并未立即大量装备,因为当时美国正处于两战之间的和平岁月,美国政府认为没有必要立即大规模换装。直到1940年,该枪的产量才达到每天20支的水平。在二战开始后,美国才开始大量生产加兰德步枪,由于战争需求量巨大,所以由春田和温彻斯特两家共同生产,到二战结束时,总共生产了400多万支,远比同时代半自动步枪——苏联SVT-40和德国G43产量要大得多。到战争中后期,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兵都是人手一支加兰德,原来的手动步枪M1903多改为狙击步枪使了。由于加兰德步枪采用觇孔瞄具,后来大量生产的M1903也改成同样的瞄具,以便士兵适应。
但除了壮胆外并无其它优势,
后来改用了25厘米的M1短刺刀
加兰德步枪相比同时期的手动步枪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来看一下它的数据:口径7.62毫米;总重4.5公斤;全长1100毫米;枪管长610毫米;使用.30-06春田步枪弹(7.62×63毫米);枪口初速853m/s;有效射程457米;射速最快可达40到50发/分钟,一般战场条件下也能到30发/分钟。如果对比同代的手动步枪,多数性能差别不多,威力略大,唯有射速一项远超其它步枪,这使得美军步兵火力要比使用手动步枪的军队要强大很多,后世学者一般认为美军步兵班的火力约等于1.5个德军步兵班和2.5个日军步兵班,再加上其它方面的优势,美军碾压对手顺理成章。
这种高射速是通过其颠覆性的“导气式半自动”原理来实现的。所谓“导气式”就是指将一部分火药气体从枪口附近的开口引出,利用这部分能量来推动后部枪机完成解锁、抛壳、推弹、复进和闭锁运动。由于这一系列活动都不需要手动完成,其卡铁偏转的角度也比手动步枪90度的旋转角度小,所以两发之间的间隔就非常小。在手动步枪中,只有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凭借其后方闭锁设计能略微接近加兰德步枪的射速。
加兰德步枪虽然是“半自动”,但实际上在枪械发展史上是一种过渡类型。因为它的供弹系统还是弹仓,而不是后来更加实用的弹匣。为了提高装弹速度,采用了双排八发弹夹,整体压入。因为双排弹如果对不齐会导致装弹困难,所以美国大兵在装弹前多有在头盔上把子弹磕齐的动作。弹夹在子弹打完之后会被弹出,同时发出“乒”的一声响,这种非常清脆悦耳的声响也是很多人喜欢加兰德步枪的原因。有的解释说这是为了提醒士兵要重新装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弹夹就在眼前飞出,并用不着发出声音来提醒。发声缘于弹夹的薄钢片构造——由于弹出时并不能保证弹簧会击打在弹夹底部的正中央,两侧的薄片就会和弹仓壁发生碰撞,而薄片又易于振动,从而发出清脆声响。
加兰德需要装弹也很难被乘机“占便宜”
有一种说法是敌人会利用加兰德步枪这种特点,在听到“乒”的一声后,就会乘美军士兵再装填的空当发动冲锋来打败美军,而美军后来也学会了扔空弹夹来诱敌出击,借机杀伤敌人。这种说法广为传播,但实际上是存在很大疑问的。首先,战场并不安静,在枪炮轰鸣的环境下,弹夹弹出的那点声音简直小得不得了,很难被听见。其次,这种传说多见于在欧洲战斗的美军,而在太平洋战场和朝鲜战场上则鲜有记录。如果说加兰德步枪确有这个缺陷可供利用,那么只有德国人能想到似乎也说不过去。第三,美军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数情况下都至少是以班为单位,除了加兰德还有冲锋枪和轻机枪,几乎不可能出现所有人同时需要装弹的情况。就算真这样,再装填也不过一到三秒,如果不是离的超近,否则根本不够冲过来的。况且就算德军能冲到近前,美军也还有手枪和手榴弹可用,除非德军真是一根筋到了只考虑加兰德步枪这一个因素的程度,才会傻到去“听声冲锋”。
不过得加上一个专用的瞄具
其实根据射击爱好者的实践,弹夹掉在硬化地面上发出的声音要比单纯只从弹仓中弹出大不少,这可能是“听声冲锋”中“声”的真正来源。但即使如此,这种传说发生的条件也很苛刻——战场要比较安静、美军只有一两个人还得孤立无援、双方距离非常近、而且是步兵对步兵,这基本上只能是纯步兵之间的巷战才符合。不能说这种情况绝对没有,但肯定是非常少见的。所以真实情况可能是的确在少数情况下发生过“听声冲锋”,但并非普遍情况,只是因为这事显得很“智慧”才广为流传。在亚洲战场环境下,弹夹经常会掉在沙土质地面上,就更不会发出声音,也就不存在这种传说发生的前提了。在经典美剧《兄弟连》中,E连的大兵们扛着加兰德步枪从头打到尾,“听声冲锋”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打了一半再装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不过要当心被枪机夹成“加兰德拇指”
另一种说法是加兰德步枪只能打完全部8发才能重新装弹,如果只剩三两发时恰逢敌军冲击,美军士兵往往选择对空射击掉剩余子弹再重装一个8发弹夹。这其实也是一个谬传,加兰德不会蠢到把中途装弹的功能都忘了,如果真这样恐怕也通不过军方的验收。实际上加兰德步枪是可以中途装弹的,只是因为要逐发装填所以会慢一点,如果情况紧急,迅速打光子弹再装个整弹夹确实会快一些,这可能就是这个传说的来历。不过在装填半满弹夹时要小心一点儿,要同时设法阻挡枪机复进,否则拇指会被夹伤。
在太平洋战场上,高射速的加兰德步枪让日军吃尽了苦头,手动的三八大盖完全不是对手,通常两名步枪手交替射击就能压制日军一个班,相当于能以一敌五。日军每打一枪就会招来加兰德步枪雨点一般的还击,再加上威力大,在穿透丛林中茂密的枝叶后仍有足够的威力,甚至能打穿树干,许多鬼子兵丧命于加兰德步枪的优势火力之下。日军在饱受摧残之后才想起来半自动步枪的好处,但搞原创已经来不及了,就拿着少数缴获的加兰德步枪照猫画虎搞出了“日本的加兰德”——“四式步枪”,不仅外形神似,就连容易夹手的毛病也学了个像,真是“连错题都照抄”。不过这种抄袭之作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日本就已经被打趴下了。
▲下方为D型狙击步枪,瞄具装在一个衬套上
在二战末期,伽兰德步枪也被改造为狙击型,有M1C与M1D两个型号,为不影响装弹和机械瞄具,它们的光学瞄具都偏向左方。要区分它们一是看枪口部分,二是看瞄准镜的安装方式。M1C用销子和螺丝把光学瞄具固定在机匣左侧,M1D则是把瞄准镜座安装在一个枪管衬套的左侧上,对步枪的改动不大。与M1903改造成狙击型的过程相反,M1步枪的狙击型都是用普通步枪改造的,并没有“精挑细选”。这两种狙击枪没有赶上二战,直到在朝鲜战争才有上阵机会,多数装备在海军陆战队。不过这两种型号只在350至550米内能保证较高的命中率,因为它们的瞄准镜只有2.5倍,而且使用的是普通弹而非专用弹。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缴获了不少加兰德步枪,由于其射速快,威力大,很受志愿军官兵的欢迎,被称为“大八粒”或“八粒快枪”。志愿军的“狙神”张桃芳,据说也曾使用过加兰德步枪,在他的冷枪射击中保持了高命中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加兰德步枪不错的精度。韩军是二战后加兰德步枪的大用户,不过其相对沉重的枪身让身材瘦小的韩军士兵使用起来很费劲,有时甚至被后坐力放倒,不得已美军曾一度只让韩军使用卡宾枪。
伽兰德步枪实际上装备的时间并不算长,相比用了七十多年的M1911手枪,加兰德步枪在1957年就被M14步枪所取代,但其服役时间恰好覆盖了二战时期,就像1990年世界杯上意大利队的最佳射手、只在世界杯期间大放异彩的斯基拉奇一样,简直就是为二战“量身定做”的武器,作为一种过渡形式的步枪来讲已经是物尽其用,无所遗憾了。时至今日,加兰德步枪仍因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简洁的外形在美国、日本、菲律宾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被用做礼宾枪(韩国的礼宾枪是相对轻巧的M16,看来是至今也玩不转加兰德)。加兰德步枪在民间的拥趸也不少,由于其产量大,弹药容易取得,品相多数也不错,很受枪迷们的喜爱,如果你有机会出国旅游,不妨顺便到射击场体会一下加兰德步枪那清脆的响声。
当然,这么经典的武器,在影视作品和游戏中怎么能少得了呢?下面就到了猜片猜游戏时间了。
参考资料:
Springfield Armory
SNIPER CENTRAL
360图书馆
枪炮世界
铁血网
《军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军武视频
《军武次位面》总导演的个人微信号:crazy262a2
欢迎广大粉丝关注互动!
想了解更多关于军事知识的朋友们欢迎在各大视频网站观看《军武次位面》系列节目,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凤凰网、土豆网、乐视网、ACfun、Bilibili、网易等视频网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