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婉兮(悦读特邀作者)
你对食物的喜好,来自你的灵魂。
1.
大学时,为了买一件商场的漂亮衣服,我连吃了半个月方便面。得知这个消息后,一位要好的学姐把我狠狠教育了一顿。
学姐带我去了校门口的西餐厅,点了牛排、意面和水果拼盘,勒令我马上吃下去。那一刻的西餐厅放着轻音乐,五彩斑斓的食物看起来无比诱人。可我还是有些扭捏,一直跟学姐说着我没事,不用讲究吃喝。
有多少人和那时的我一样,吃饭但求果腹,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可是那天学姐告诉我,敷衍自己的胃,等同于马马虎虎过一生。
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吃饭,还能上升到人生高度。
学姐提起了自己的父母,一对下岗工人,曾靠着救济金凄惶度日。最难的时候,学姐整整一年没有新衣新鞋穿,但饭桌上的一日三餐总有新鲜菜蔬和水果,一家人围坐着吃饭时说说笑笑,日子的艰难似乎也因为那些美味佳肴淡去好几分。
那时候她的爸爸在工地做小工,妈妈在一家小馆子洗碗,收入微薄学识浅显的父母,在苦难面前讲不出大道理,只默默秉承着最接地气的人生哲学,好好吃饭天天向上。
他们也时常告诫她,宁吃鲜桃一口,不食烂杏一框。于是她的童年记忆里,总有红艳艳的大苹果和青翠欲滴的小青菜,数量不多,但它们点缀着灰暗的穷苦日子,让人不由自主地去相信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那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不仅养成骨血,还养成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2.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和平长于安乐,对吃喝和食物已缺乏最基本的信仰和敬畏。
你看写字楼里,多的是以快餐外卖填充饥肠的年轻人。华灯初上夜色迷离里,又有多少烧烤啤酒匆忙穿肠而过。
我们爱吃,却不大会吃,自诩吃货却只是个酒囊饭袋。
身边有个女孩,身材不佳总嚷嚷着减肥。她的工作是设计师,时常坐一整天不挪窝,于是肥肉如雨后春笋般旺盛生长。痛定思痛后,姑娘开始了节食,誓要把体重降到100以下,变身白瘦美走上人生巅峰。
开始几天,她的一日三餐都只有一个苹果,一周下来面黄肌瘦,整个人都萎靡不振,工作也频频出错。我们劝她吃点米饭青菜,她狠狠拒绝。
第七天晚上,公司聚餐,吃的是铁板烤肉。已经饿极了的她难挡诱惑,在滋滋香气的诱惑里放开了大吃大喝,结果第二天上秤一看,减肥大业无奈地宣告失败。
不服气的她又开始了更加惨烈的节食,坚持不到五天却再度破戒大吃。反反复复折腾了好几次,如今依旧是个胖美人。
无法掌控的食欲,有时也像脱缰野马,在你的人生里肆意妄为。因为你并不太懂得食物的气性,也很难寻找到与美食和平共处的规律。
说到底,还是食商太低。
一个人的饮食习性,其实就是智力、情商、经历与食物碰触出的产物,大致可用“食商”二字来概括,简单描述一下,便是吃什么、为什么吃、怎么吃。
就拿减肥一事来说,有人懂得规避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用粗纤维与运动来达成瘦身目的,而有人反反复复与美食作斗争,却始终无奈一身五花膘。
你看那些常年煲着银耳羹,把红枣芝麻当作零食吃的人,身强体健肤白貌美的概率通常会比别人高许多。
规律有序地饮食,吃出健康和美丽,才是高食商的第一准则。
3.
从前,同宿舍一个姑娘对男神表白失败,却买了一碗刨冰来吃。
她边嚎哭边大口吃着刨冰:“吃饱了我就有力气恢复。不就是失个恋吗?还有那么多好吃的呢,我才不怕!”
那画面搞笑至极,我们笑得特别不厚道,她却旁若无人,哭哭啼啼地大口吞咽。吃完了一抹嘴,又拿过练习册来做作业,尽管还在抽泣。
我猜想,混合着食欲吞下去的,大概还有心里的不良情绪吧。相较于那些把伤痛闷在心里搞得人比黄花瘦的女孩,倒多了几分率性可爱。
这姑娘有一句名言,已经伤了心,就别再伤胃了。到食物里寻找慰藉吧,去得到烟火人间里最充满温情的治愈。
乍一听,像吃货的自我辩解,细一想,竟觉得富含哲理。她懂得及时止损,明白怎样转移注意力,还知道对自己好的真正法门是什么。
从对吃的态度里,其实看得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调控能力。那些伤透了心还能把胃照顾好的人,更能权衡利弊得失,永远不会辜负自己。
让人想起了苏轼和东坡肉。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被贬谪的漫漫时光里,缓解伤痛的除了陪在身边的红颜知己,肯定还有一盘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从来美食如美人,朝夕相看两不厌。
孤独的人要吃饱饭、伤心的人要吃饱饭,是因为美食慰藉肠胃,更慰藉心灵。能从一粥一饭里吃出快乐的人,食商一定不低,他们本身已具备强大的自愈能力。美食,不过锦上添花。
4.
我身边的著名吃货汪姑娘,是我见过的最懂吃喝之道的女孩。
春天花开,她晓得去买山里老婆婆背来卖的棠梨花,洗净焯水,装盘凉拌,餐桌上便盛开了花团锦簇的春天。冬日飘雪,她知道要温一壶黄酒,来就着锅里咕嘟咕嘟炖的羊肉吃,一口黄酒一口肉,于是窗外的大雪入得诗,梅花也入得诗。
我们都喜欢去她家吃饭,因为餐具精美,骨瓷青花瓷一应俱全。她还会根据食物的颜色气质挑选合适的餐具,自酿的青梅酒装在绘着荷花的小盅里,未饮已先醉。
汪姑娘的家不大,摆设也不多,但每一件都恰到好处,浓淡相宜地点缀着小小的空间。这样的用餐环境,就是真正的秀色可餐吧。短短四字,已然可见主人的用心和雅致。
能把吃饭变为行为艺术的,才是最高段位的饕餮。得长了一颗多玲珑剔透的心,对生活报有多大的热忱,才创造得出这样的碟中风景啊。
吃到深处,食物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了。它和诗词歌赋一样,是世俗生活里的一种追求与享受。
读过许多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金枝玉叶》里一个片段,被下放农场的郭婉莹在煤炉上,用小铝锅烤出一只淳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我猜那个午后飘荡着的芳香,不仅来自蛋糕,还来自她的灵魂。
这样的人,能对自我进行严格管理、对生活永远饱含深情、追求美好的脚步永不停歇,日子过得一定不会差。
5.
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名媛们就读的中西女塾里,有一门功课是烹饪,教女孩们学做中西餐点、主持宴会,成为优秀的女主人。这所学校,出了郭婉莹,还出了宋氏三姐妹。
可能也只有中国,才会将吃视为人生头等大事,更早早看出食物里藏着一个人的价值观。
孔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士大夫的阳春白雪。
卓文君说努力加餐勿念妾,是小女子的痴心不改。
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是伟人的破旧出新。
所以要教那些名门淑女们烹调法门,不为洗手作羹汤,只为透过这大千世界的种种食物,来达成一种与生活和谐处之的能力。
行过许多桥,走过许多路,爱过几个人,我也渐渐明白,一个人的吃相和对吃的态度里,其实也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遇见的人。
会吃、懂吃的高食商之人,明白怎样从大千世界长出的各式食物里获取健康、调剂生活、安抚心灵。
对于苦乐交加的一生,这相当重要。
作者:婉兮,小悦家的靠谱90后,讲故事、熬鸡汤,你有没有故事?要不要说给我听?公众号“婉兮清扬”。悦读特邀作者,悦读(ID:yuedu58),一个会思考有深度凭颜值取胜,值得你置顶关注的公众号。
本文为悦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悦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