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文学作品的功能是抒情。我初不以为意,后逐渐领会于心。我终于明白,叙事也是抒情,写景也是抒情,议论说明中也都有情。没有情,便没有文学。

在众多形式的文学类别中,抒情之最莫过于诗词。读诗词,就是读作者的情感。由此开始,我引出了范仲淹这首词——《渔家傲•秋思》。那么,范仲淹到底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些情感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出来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带领学生开启了一段“寻情记”。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让我想起了很多东西。比如,在聊它的风格的时候,我灵光一闪居然想到“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对联。我说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一种豪放,一种婉约,一种壮美,一种秀美。你若喜欢秀美,你就在春天时去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你若喜欢壮美,你就于秋日去塞外感受黄沙衰草北方汉子的粗犷。

在学到“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句时,很自然地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到乡关之思,想起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说到羌笛,想起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又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句子。这样的前后勾连,让课堂稍稍有些变化,比就诗讲诗要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渔家傲 秋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随着分析的深入,同学们逐渐触碰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大家从上片的写景句中,从下片的抒情句中,把握住了词的灵魂。整首词,既写思乡,也写报国。思乡是人之常情,报国是军人职责。这种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于边塞凄清、悲凉、壮阔、深沉的氛围中弥漫开来,无法排遣。

说到古代人思乡这种情感。我忽然问道:为什么古代人那么思乡,而我们现代人没那么思乡呢?

有人说,古代人经常经历战乱。没错,战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有家而不能回,故而思乡,所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思乡、怀人真实的写照。

还有人说,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很好。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普遍,所以当时人们对分别就格外慎重,何处是回程?长亭更短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生离,有时候无异于死别。所以,那些坚守在边关的将士在边声四起的深夜,在浊酒的苦涩中悲叹着有家难回。

你可能感兴趣的:(渔家傲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