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四五年前翻阅过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当时只是好奇,日本“企业之父”是如何把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贯通起来,并对日本近现代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时阅读的细节已经杳然,只留下两个大略印象。其一,涩泽荣一针对当时日本社会因循旧中国的官本位而轻鄙工商的思想观念,提出了义与利可以兼顾的崭新思想,并且在他自己身体力行的创办经营企业过程中,成功地践行了他的理念。其二,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对明治维新运动以及战后日本商业界的迅猛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当时感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理念一旦被发现总结出来,就会体现出思想耀眼的光芒。而这种决定性的思想观念往往非常简明,比如“义利合一”,就这4个字,就为日本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成功的“转基因”;大唐一个“华夷一家”,就开启了有唐一代中华各民族空前团结统一的盛况。思想之剑,犀利如斯。
前段时间,因参与一项德鲁克管理思想与中国文化对比融合的研究,又大致温故了一下《论语与算盘》。利用十一假期,抽点时间又认真通读了一遍。
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毫无花言巧饰,真的就是一位经历世间沉浮的睿智老者,与你对膝而坐,款款讲述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思考与经验及智慧。
涩泽荣一本人经历丰富,先从政,后经商,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年逾9旬才过世,留下了一段传奇人生。百度百科对他的人物评价是:他一生业绩非凡,参与创办的企业组织超过500家,包括东京证券交易所。这些企业遍布银行、保险、矿山、铁路、机械、印刷、纺织、酿酒、化工等日本当时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其中许多至今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更重要的是,他热衷于西方经济制度的引进和企业形态的创新,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近代银行和股份制企业(第一国立银行),率先发起和创立近代经济团体组织。在实业思想上,他把来自中国的儒家精神与效仿欧美的经济伦理合为一体,奠定了日本经营思想的基础。
观览大成功的实践者言论,总能从中感受到他们“知行合一”的独特魅力,对于世间万象有着深刻的直觉与洞察,对于为人与事功有着直指本质的认知与方法,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嵌置其中的社会动向与人性玄微,均能精准捕捉,为我所用。身体里藏着个平头哥的马老师说过,向别人的失败学习更重要,如果学习别人的成功,那就要学习别人为什么能成功。作为一个从实践与思想上均引领、示范了整个时代的成功者,探寻他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取有益的启发,对于当今的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早已被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以最高行政机关发文的形式做出了国家动员。就在国企假期前一天,腾讯宣布进行其史上第三次战略转型及组织架构调整,在腾讯新的变阵中,引人注目的是“基于科技+文化”的两大落脚点。马老师明年9月10日退休之后,宣称将搞点教育和环保。这些都是最敏锐的也最具创造力与拥有丰富资源的组织,在对文化复兴进行的布局。物质基础打到一定程度,精神文明必然要协调发展,否则,大量财富的累积将不是福祉而是诅咒。先知先觉者,已经悄然在行动了。
但是,文化的复兴究竟如何实现?文化的产业该如何做?更为关键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财富如何与古为新,与时俱进?到目前为止,好像还并没有人摸索出套路来。类似涩泽荣一总结归纳出“义利合一”这样的哲学概念,我们的社会转型及继承与发展,可能还需要好几十年。鉴往知来,洋为中用,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并学习日本社会文化重建与兴盛的历史经验。
以下为书中内容摘录,既有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也有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看似简单朴实的语言,如果真正按照这些理念去践行,是在实践中磨砺自己,那一定受益无穷。
个人与处世:
人只有怀着一种强烈的不断进步的欲望,才能成功。
人生在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与生俱来的天命所归。
只要细心地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就能大体上知道他是正是邪,是善是恶。
遇事不能逃避,凡事都要努力争取,不轻言放弃,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
自然的逆境是大丈夫的试金石。身处自然逆境,要知足守本分,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以不变应万变。
最值得青年们注意的是自己的情绪。我的原则是诚心诚意,胸怀坦荡,严格自律。
大事是由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的,所以不能轻视小事,再小的事也要用心、充满诚意地去完成。只要你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总有一天,你会成功,你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猛进的力量一旦受到正义观念的鼓舞,就会劲头倍增。那应该怎样培养这种勇猛果断、行使正义的勇气呢?唯一的养成法在于平时的积累。首先要从肉体的锻炼开始,比如练习武术和下腹部的力量,来保持身体健康。同时,还要充分地陶冶情操,保持身心一致。这样,就能让勇猛之心得到发展。一旦养成把力量集中到腹部的习惯,就会成为心宽体胖、遇事沉着冷静的人。
所谓尝试,就是指接人待物时不矫饰,不顽固,能分清善恶,鉴别得失,语言举止都合乎中庸,就是“智、情、意”三者保持平衡,平等地发展。
我们要谨记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如果可能,尽量把他往善的方向引。
无论如何,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一定要保持信念,就算再失望,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主张。
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就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带着兴趣去工作的人,往往都是神采奕奕,激情饱满的,而且工作效率也很高。
我给现在年轻人的意见是,时刻保持旺盛的气魄,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和人民造福。
独特人格的形成重在平时对意志力的磨练。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我觉得最切实,最需要的是高尚人格的培养。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道德观念非常好。后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民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今天道德局面混乱不堪。
我认为如果不以有高尚人格为前提,取得不义之财或是通过不择手段取得的地位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做实业的人,必须重视的一件大事,就是灵活。
忠恕是人所应走的道路,是立身的根本,也掌握着一个人的命运。
天命,就像四季依次循环一样,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在万事万物中运行。只要相信对天命必须以恭、敬、信的态度加以对待,那么,“尽人事,听天命”所包含的真正意义,就能够完全理解。在实际处世中,对于天,既不把它看作有人格的精神性的动物,也不把在天地和社会中所发生的因果报应视作偶然的事件,把它作为天命,以恭、敬、信的态度对待,这是最理性的想法。
养成活泼进取的性格并能实行,就必须使之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人才行。过分依赖他人,就会使自己的实力衰退,难以产生出最可贵的自信。一旦养成了因循卑屈的习性,就必须大力鞭策自己,防止产生软弱无力。另外一味谨小慎微,拘泥于成规,埋头于小事,自然就消磨了活力,挫伤了进取的勇气,所以,这一点也应多加注意。细心周到的努力当然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大胆的魄力。只有细心、大胆相结合,形成奋发的活动,才能完成大的事业。
人应该牢记要完成作为人的职责,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有可能得到实质的成就。
人最好实实在在勤奋努力,开拓自己的命运。
一时的成败,在漫长的人生中,就如沧海一粟。
如果超然于成败之外,一身遵循道理,就能觉得计较成功失败实为不智,而能超越其上,渡过有价值的一生。成功不过是在完成人生职责之后所产生的对于自身的一个总结而已。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关于义利合一:
有效地增加财富并让财富永存的唯一办法,就是立足于仁义道德,用正当的手段致富。
和魂汉才,士魂商才。
我们的责任就是以仁义道德为本,推动经济的进步,务必确定义利合一的观念。
务必使大家牢记仁义道德与物质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发展经济,应该把公益事业放在首位,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展的同时,不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这样正当劳动获取的财富才是自己的,才能久远。
商业道德的精髓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直接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阐扬信的威力,使我国所有的工商业者都把信作为万事之本,理解一信能敌万事的力量,以此作为经营届的基本而加以巩固,这是至关重要的事。
财富与家国:
当时的日本,无论是政治,还是教育,都有要完善的地方,我认为当务之急却是商业。商业不振,就无法为国家创造财富。
日本当今的现状,不是一个应该满足因循守旧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奋发图强,不断地开拓创新。因为我们不但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要超越他们。
我希望人们能把利益与仁义统一起来,而论语与算盘也能成为大家从商的指南。
要使文明成为真正的文明就必须让财富与国力两者保持平衡。必须要文武协调、上下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平衡发展。
我们不能落后于别的国家,一定要下定不甘落后的决心。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们,更要承担起这份民族使命。
优秀人才在家庭中受到贤明母亲的抚育,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教育妇女,启发她们的智能,培养妇德,不仅仅是为了被教育妇女自身,而且间接地成了造就善良国民的因素,所以,女子教育决不能忽视。
明治以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完全是按照中国思想进行的。但是,中国对女子的思想所采取的是消极的方针,教给女子贞操、顺从、细致、优美、忍耐等观念。尽管把重点放在这种精神性的教育上,但对有关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却既不鼓励,也不传授。
现今我国的整个社会来看,所存在的弊端特别大。例如只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换句话说,不注意德育方面的发展。再看看学生的风气,与过去的青年不同,缺乏一种一鼓作气的勇气、努力和自觉。现在的教育,科目众多,数不胜数,一味追求学习这些众多的科目,总感觉时间不够,由此看来,顾此失彼无法用心于人格、常识等方面的修养,这也是自然之势。
儒家与中国:
《论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并不是只有学富五车的学者们才可以钻研和理解的一门学问。《论语》本来是很好懂的,只是,经过我们一些学者的一番故弄玄虚之后,它被复杂化了,使得农、工、商阶级的人不敢碰它了。其实,孔子他就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无论是农民还是商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而且他的言论都是很实用的,通俗易懂。
陷入人为逆境,反省并加以改正是最好的办法。
孔子并不是在轻视富贵,而是鼓励要用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
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论语》中的“当仁不让于师”。
我在处理我国与中国之间商业互利往来的时候,一直都是本着忠恕观念进行的。也就是要对我国有利,同时也要对中国有利,而要做好这件事也并非难事。
大正三年的春天(1914年),我正式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到处考察民情。但是实际看到的却令我非常失望……期望太高,失望的感觉也就更强力。更令我感到尴尬的是,作为一个日本人,我竟然在儒学发源地——中国到处讲述《论语》,甚至都让我觉得有种班门弄斧的嫌疑。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的两极分化现象。这里有上流社会群体,底层生活的人们,却很少见到人格卓越的中流社会人士。这个国家的人利己主义和个人意识太强,他们没有集体观念,甚至国家意识也非常淡薄。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现金最大的弊病之一。
现在的青年误解了修学的目的。在《论语》中,孔子就感叹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用之于现在,也完全适合。现在的青年往往只是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一开始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的,糊里糊涂地去学,其结果就是,有不少青年在步入实际社会后,往往会发出我为什么而学的疑问。